湘潭赵氏族谱网>>文化衣冠

 主题:衡汑赵氏源流考

沉醉  发表于2015-03-08 23:49:02.0


 

衡汑赵氏源流考.doc

 


  衡汑赵氏源流考 赵毅

赵永红  发表于2015-03-14 00:03:07.0


 

衡汑赵氏源流考

赵毅

zhaoyibs@163.com,13916013402

 

据衡汑赵氏家谱记载,衡汑赵氏是赵孟頫的后人,且几乎每代都有详细记录,言之凿凿,令后人不能不信。但在考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疑点,有待澄清。本文的目的是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其中关键人物是始迁祖赵榜,搞清楚他和赵孟頫的关系,则不但我衡汑赵氏的历史清楚了,而且对赵孟頫后代的研究也是一个突破。

 

一、衡汑赵氏跟赵孟頫的关系

首先,衡汑赵氏家谱有浙谱世系图,清楚标明赵孟頫跟赵榜的关系是:孟頫->赵雍->宜言->榜,榜即是衡汑赵氏一世祖。


另外,还有如下文字:榜字殿先,号南墀,文林郎,行详府志,元至顺元年庚午八月初三日戌时生,享年76岁,明永乐四年丙戌二月十一辰时卒,葬十四都千户荡屯所屋后金盆形卯山酉向有图。公讳榜殿先其字也,世居浙江钱塘县,父讳宜言改箴言字铭彤,元末贡元,明洪武七年甲寅简任江西建昌府别驾擢升饶州府太守(明时官制应是知府),母袁太恭人,生子四,长讳高字步际,明初进士官至刺史(明时无刺史),子孙归钱塘故里;次讳标,字阁臣,三讳金字丽生,俱明初廪膳生,子孙均入籍饶州府浮梁县北乡高陂。公居季,明初孝廉,明洪武丙子特简湖南长沙府湘潭县知县,两任八载,永乐甲申致仕遂入籍邑之十四都原系九十二都千户荡八甲汤承户新立户名赵言,越四世迁居衡汑,七世开户四大房,服畴饱德,衣税食租,继续绳绳,皆公之福泽绵延所致。

这些记载,简直是言之凿凿,不容怀疑。

二、衡汑谱中的疑点    

2.1  衡汑谱中提到了榜公于洪武丙子年(1396年)开始担任了两任湘潭县令,可通过查阅湘潭县志,在这一期间并无赵姓县令或类似级别的官员(如县丞),因此产生了疑问。宗亲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种种假设,甚至牵扯到建文帝。本人认为,榜公的来历是可信的,不存在伪托之嫌,只是其官职以讹传讹导致的错误,其实,八世祖允端于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的原谱序中,只提到了“始祖来自宦游,乃入籍于莅任之地”,因此关于这点,我们去伪存真,回归到这点即可。

 

    2.2 始祖榜公与赵孟頫(文敏公)的关系

     谱中,从原谱序到四修序,都提到了衡汑赵氏是文敏公的后裔,并有浙谱为证。但由于文敏公到榜公这一段历史正是华夏沦陷的年代,战乱不断,即便显赫如文敏公,其后人也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明清修的家谱中,伪托名人的现象并不少见,衡汑谱是不是也是伪托的呢?但幸亏只有四代,且有一些历史文献可查。本文正是要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梳理出真相来,正本清源,给后人一个交代。

   

三、衡汑谱中浙谱的来历

衡汑谱中的浙谱是十五世祖钟汉公历经千辛万苦得到的,关于这段经历,钟汉公在纂修序中是这样记录的:“。。。,文敏公以上,惟老谱在浙,可溯远源。己巳春,携二男鸑往浙道,由江西,近访宗支至浮梁北乡高碑,被族长非武中道而阻,惟与该族腾彩、汉蔚订甲戌偕往,后奈斧资维艰,未能践约,至今寤寐耿耿讵意。今秋中元前二日,南昌奉新县蓝田宗人名芳,字兰若,康熙丁丑生,庚子庠生,偕侄名开,賷浙江老谱详载宋室玉谍来家,浣手捧读快观,文敏一脉前后,源远流长,罔不备悉,幸何如之。适当汉纂修宗谱,乃敬录其源流序,宗室表,源流引三篇胪于卷首,并录其秦王位下世系垂丝图及同宗之约。略可纪者,金陵之句容,浙之嘉湖,常之江阴,镇之大港,宁之泾县;近则南昌之白塘,南丰之滩园,临川之王陂,西园高安,塔前进贤,流溪臧山,酆城之白土,奉新之洪塘,新淦之濠上,新昌之普里花桥,皆一脉源流之确鉴者也。俾后人有志寻源者既明百世之本支,且知各处之宗派自有真而不容混云。乾隆三十六年。”

由此看来,衡汑谱中所载浙谱,绝非道听途说或者由谱匠臆造而来,可信度较高,如果能从别处的谱中得到印证,则就毫无疑问了。

 

 四、赵孟頫及其子孙研究

因为孟頫是著名历史人物和书画家,另外他的夫人管道升,以及他的子侄辈出了二十余位著名的天才书画家,见之于各种各样的文献记载,但他的孙子辈以后就鲜有记录了。通过家谱和历史资料对比,产生了一个疑问,即宜言到底是谁?首先我们从孟頫开始进行分析。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称文敏公,在艺术造诣上书画兼优,登峰造极;在政治上,官至一品,元仁宗以“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为自豪,死封魏国公。其妻管夫人也被封为魏国夫人,可谓荣华富贵之极。但“仕元”这点,不但是他的精神负担,也成了后代对他诟病的污点。

孟頫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由亮,由雍,由奕,传世名字没有字派,即赵亮,赵雍,赵奕。

长子,赵亮,其卒年是至大四年(1311),病逝时至少已23

次子,赵雍,(1290—约1364)元代书画家。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

    三子,赵奕,字仲光。隐居不仕,日以诗酒自娱。亦以书、画知名。据考证,赵孟頫于元延佑年间几经灵璧,游金山寺,见殿宇宏壮,遣次子赵奕寄居金山寺。今灵璧九顶朝阳集为中心赵氏家族为赵奕的后裔。

   现在已知赵雍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赵凤和赵麟。

   赵凤 〔元〕字允文,湖州(今浙江吴兴)人。雍子,画兰竹,与乃父乱真。雍每题作己画,故其名不显。亦习书,更益以工,便可造父之域。

 

   赵麟,字彦徵。赵孟頫之孙,赵雍次子。元朝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元至正十一年,以国子生参加会试,获得第 二名的好成绩,登进士第,初授之官不详。至正十九年,在任承事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检校官。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甲寅(1367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 兼任议律官,受命参与制订律令。据赵孟頫曾孙《赵昶墓志铭》载,赵昶之父赵麟,在洪武元年(1368),以御史出任莒州知州,殁于仕途莒州沂邑北柏家坪。众子奉母命护柩还葬德清先垄之下。配苏氏。生三子云,敏 ,昶, 后裔居德清、莒沂等地(据沂水赵家楼赵氏称是赵孟頫后人,可能是敏这一支)。

   另外《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洪武十五年(1382年)还记录:

   ○以儒士赵麟苟文甫等为监察御史。

  宗亲德林认为1382年的赵麟和1367年的赵麟是同一人,只是中间可能因言获罪被免过职。

 

五、宜言究竟是谁?

    那么,家谱中的赵宜言究竟是赵凤还是赵麟,或者都不是呢?

    谱上宜言无生卒年龄,但记载宜言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赵榜出生于元至顺元年即1330年,其父赵雍生于1290年,则可推断宜言本人应该出生在1306年~1310年之间,又据其表兄弟王蒙出生在1308 ,年代基本吻合,可以认为宜言即赵雍的长子赵凤。

那么宜言有没有可能是赵麟呢,根据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任命赵麟担任监察御史,如果他13061310年出生的话,此时已经是75岁左右的人,年纪太大,所以假设难以成立。

另外,根据《赵昶墓志铭》中记载的赵麟的履历,也没有在江西任职的经历,也可排除宜言是赵麟的可能。

 

六、衡汑谱中浙谱与湖州浙谱的对比研究

近日读到湖州学者陈景超2005年写的文章“读湘潭《赵氏族谱》字派表记”一文,载有湖州《赵氏宗谱》字派,现抄录如下:“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叔建,亘嵩标金榜。基政树洪范,书礼儒焕扬。继业绳祖武,达昌鉴英光。锡永旭灵魁,宝善荣嘉棠。炎成敷翼襄。瑞熙咸守敬,炳烈观华堂。国剑和明宗,克振镳孝康。”

通过与衡汑赵氏字派对比,两本谱中都有建,标金榜,嵩应该是高之误,可以认为湖州《赵氏宗谱》中,把叔建到亘嵩标金榜误认为是不同的字派了,实际上叔建到高标金榜,另外还有元增廷,应分别是宜字辈几个堂兄弟的儿子辈们的名字,比如,赵昶,字叔通。这样,到榜公以前,两本谱的字派就完全统一了,以后由于天各一方,字派完全不一样了。

本来,太祖嫡系的字派是“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循环,高标金榜这一辈应该是“顺”字派,下一辈又从“德”字辈开始,但赵孟頫后人似乎没有按这个规矩来,事实上从赵雍这辈开始就不用派名了,这也许是与赵孟頫事元有关。

 本人在2008年找到了湖州赵氏后人赵宝润先生,他是上海市民革成员,跟国民党元老陈英士和陈立夫是亲戚,他还带我去参拜了这两个人的墓。据他说他见过祖宗牌位和湖州赵孟頫莲花庄别业的房契,可惜这些在文革中被烧掉了。从字派上来看,他是湖州赵氏宝字辈,从赵孟頫算起是第30代,而我是衡汑赵氏锦字辈,从赵孟頫算起是第26代,尽管他年纪比我大,但我比他还要大4辈,这也是衡汑赵属于赵雍长房的一个侧证。下图是我和他到德清参拜文敏公夫妇合葬墓的合影,看起来还真有点像。

 

    

七、赵凤为什么要改名字

赵凤本来字允文,他出生时是在元朝,叫这个字完全没问题,但改朝换代到了明朝后,问题就来了,他犯了太子朱允炆的讳,于是赵凤不叫了,把名直接改成派名宜言,觉得还不稳妥,再把名字改为箴言,取了个字“铭彤”,意思是把朱明刻在心里,以示跟旧朝彻底决裂。

可能是因为他曾经叫过赵允文,后代就有人猜想他是不是建文帝呀?口口相传,就有了衡汑赵是建文帝后裔这么个传说。

八、结论

通过考证,衡汑赵的确是赵孟頫的后裔,赵宜言就是赵雍的长子赵凤。

灵璧赵氏很可能是赵孟頫次子赵奕的后人;沂水赵家楼赵氏是赵雍次子赵麟后人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附:赵昶墓志铭

故通斋处士赵公墓志铭

维永乐十五年丁酉冬十月二十二日,处士天水赵公以疾终于正寝,春秋五十有四。以已亥十二月二十二日葬于德清东衡山之原,附于祖茔之域,从治命也。呜呼,公之曾大父孟頫,故元翰林学士承旨,赠荣禄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进魏国公,诣文敏。妣管氏,赠魏国夫人。大父雍故元奉议大夫,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妣刘氏,封归安县君。父麟,故元太学生,会试第二名,承事郎,江浙中书省检校官。季世丧乱,去职闲居东安闾中。大明混一区寓,召天下贤良若干赴京师,上问:朕何以得天下,元何以失天下?众皆愕然。麟生色曰:一主得天下,一主失天下,从古然也。上善其对,擢省台御史。旋出为莒州知州。殁于仕途莒州沂邑北柏家坪。公奉母命护柩还葬德清先垄之下。妣苏氏,生公以至正甲辰五月二十三日。呜呼,公讳 昶,字叔通,姓赵氏。其先八世祖秀安僖王子偁,盖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赐第湖州,子孙遂世居焉。公才华若干,天资明敏,敦行孝娣,距垄左半舍,近三茅山徐姓士?字者,故元江宁提举,蒜斋之侄孙,谦恭谨密,行居公帏,人见而悦之,遂纳为婿,家务一委之公。公能继志述事,物业倍隆。人事之睱,经史百氏无不毕览,或至废寝。食古人之嘉言善行,或文辞之可为世为辍,记忆成诵。公天性善不饮酒。其议论古今,如倒囊出物,略无滞碍,以理自胜。公掌乡万万之粮,奉公廉谨,人赖以庇,有司为之刮目。呜呼,公有深淳之行,温厚之德。内以睦于宗族,外以信与朋友。远近无间言,至于手足以闻者,悲痛加厚。室徐氏,倍勤妇礼,克正家节,隆年不永,先公十一年卒,生男四人:长曰亨,娶同邑张氏。次曰利,为一庠生,有敏才,发愤肄业,不期于登榜,咸谓立志不凡,娶同同邑沈氏。次曰观,童年早卒。次曰掌,未冠。女四人,曰瑞花,胜以,住奴,小奴,俱适同闾名第。孙男:茂孙,孙女,卯奴,俱幼孤。利等营奉丧事,号熟哀敬,礼无违者,观者称著。其铭曰:吉人之宅兮克盛克昌,神明之佑兮以祯以祥,庇荫子孙兮千古流芳。众善累积兮必有馀庆。

同郡朱公琰撰并书。


  可能湖州市图书馆的《赵氏宗谱》即是

赵永红  发表于2015-04-06 16:34:06.0


 

湖州市图书馆现馆藏家谱共计四十三种,其中有少数为残本。这四十三种家谱分别为:《钱氏宗谱》、《道场鲍山村吴兴钱氏家乘》、《长兴鼎嘉桥臧氏族谱》、《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和孚陈塔珠溪陈氏宗谱》、《豫罗陈氏家乘》、《韩氏家乘》、《晟舍凌氏宗谱》、《凌氏宗谱》、《常州凌渡村凌氏宗谱》、《吴兴菱湖凌氏宗谱》、《吴兴菱湖倪氏宗谱》、《长兴()角村倪氏宗谱》、《孝丰西圩重修施氏宗谱》、《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湖州湖城嵇氏宗谱》、《施氏宗谱》、《长兴尚儒村尚儒徐氏宗谱》、《唐氏宗谱》、《双村黄氏支谱》、《张氏家谱》、《吴兴钮氏西支宗谱》、《赵氏宗谱》、《长兴蒋氏宗谱》、《沧溪蒋氏宗谱》、《湖州邱寿铭家谱》、《胡氏宗谱》、《邱氏宗谱》、《李氏宗谱》、《竹溪沈氏家乘》、《方氏宗谱》、《竹溪朱氏宗谱》、《朱氏家谱》、《竹溪沈氏家乘》、《吴兴双桥镇沈氏家谱》、《吴兴沈氏历代像传》、《江苏吴江震泽竹溪沈氏家乘》、《长兴潼桥周氏宗谱》、《安溪金氏宗谱》、《湖州练市周氏支谱》、《王氏族谱》、《尚儒王氏宗谱》、《江苏江阴淮常王氏宗谱》、《江苏盐城龙冈王氏宗谱》、《山西灵石王氏族谱》、《太原王氏通谱》、《东阳湖沧王氏谱志》。 该馆馆藏家谱多为清代或民国的木活字本、木刻本,也有少量的抄本、铜字印本和铅印本。此外亦有延及当代续修的家谱。是馆馆藏家谱体例与别地家谱差别不大,一般均分为凡例、恩纶、像赞、墓图、传略、世系、艺文等。


用图文文章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文章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