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赵氏形成的真相
——对《湘潭伍赵氏的传说》一文的匡正
赵德成
《湘潭县文史》第9辑刊登了我的题为《湘潭伍赵氏的传说》一文。这篇文章是在缺乏确切依据、仅凭道听途说的情况下写成的。其中对“伍赵”姓氏形成缘由的叙述,与事实大相径庭,在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我对自己的这一轻率行为深感内疚,追悔莫及。最近,有机会研讨我族族谱及相关史料,对“伍赵”姓氏形成的真实情况有了较为确切的了解,现简略介绍如下。希望此举能够对我前文所犯过失有所弥补。
一、伍赵氏的发祥地在我县西南隅,与双峰、衡山毗邻,地名原为千户塅,即现在的石鼓镇、青山桥镇一带(十四都)。伍赵族起始于明朝初期,迄今已近六百年,人丁甚众,遍及本省许多市县以及部分外省,乃至境外,是一个较为兴旺的族群。但族人平日只用赵姓,所以外人知道伍赵这个姓的人不是很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族内出现过不少颇有社会声望的人,如晚清翰林赵启霖公,曾任监察御史、四川学政,因敢于参劾权贵庆亲王奕劻而名震一时。先祖赵声煦公,清末举人,曾援知县、四川省议员,民国时期任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之初任省文史馆馆员。
二、伍赵一族的始祖伍氏文英公,确系江西人。他是怎样来湘潭的呢?经查史料,情况是这样的:元朝末年,县境内发生过一次惨烈的战事。交战双方,一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名将常遇春,一方是陈友谅的部将饶鼎臣。陈友谅曾任县令,后来成为红巾军首领,终被朱元璋所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境内百姓惨遭杀戮,所剩无几。战后全境田园荒芜,无人耕种。后因实行“招民垦荒”政策,人口才逐渐增加,生产也逐步发展。在很长时期,不断有人从外省来湘中定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来成为伍赵氏始祖的文英公,也从江西迁来我邑千户塅定居。
三、文英公是安成伍氏醇公八世孙廷老公的长子。安成(古郡名)辖今江西永新、安福、宁冈、莲花等市及新余的一部分。伍氏醇公官至福州长史,原居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后迁居江西安福县荷溪。文英公生于明洪武六年(1377年),于永乐二年(1404年)从江西移居我乡,时年31岁。来湘后十五年(1419年)去逝,年仅46岁。
四、文英公来乡后与千户塅赵姓远芳公交好。远芳公有两个儿子,仲一、仲二,仲一已婚,但无子嗣,仲二未婚。因赵氏已无人继承,经商定,文英公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道珍和道瑞,承嗣于赵氏仲一、仲二兄弟。按照我国民俗,伍氏承嗣于赵氏之后,其后代便都姓赵了。这种情况很长时期没有变化。
五、既已姓赵,为什么会出现“伍赵”一姓呢?这与赵氏纂修族谱有密切关系。据《伍赵族谱》记载,早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赵姓祖辈与江西伍姓祖辈的相关人士相聚于星沙(长沙)时,“即有合修通谱之志”(引号内的文字引自族谱,以下同)。此类拟议还不止这一次,但都因故未能办成。合谱的事未成,但赵氏修谱的事却得到伍氏祖辈的支持。初修族谱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顺利完成,得益于伍氏祖辈提供了很重要的相关史料。二修族谱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完成,这一次的谱序就是伍氏醇公二十八世孙德华公所撰写。初修、二修族谱的修纂,伍氏祖辈是出了大力的,甚至可以说是起了主导作用的。其中反映出一个明显的意向,这就是要让文英公成为伍氏的“潭邑一世祖”。因而族谱上不止一次提到,要“尊文英公为始祖”。
但这样处理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这就是:文英公本人并没有承嗣于赵氏,他一直姓伍,自然不能做赵姓的始祖;同时,他也不能做伍姓潭邑分支的始祖,因为他的独生子确已承嗣于赵氏,其后代都不能姓伍了。既要尊文英公为始祖,又要顾全他的儿子已承嗣于赵氏这一事实,这个结如何来解?凭着祖辈们的智慧,一个两全的办法终于找到,这就是:以伍为姓,以赵为氏,“嗣后子孙遂姓伍赵氏”。因为,“尊文英公为始祖,亦犹安福之祖醇公为其由闽徙赣也;其所以赵为姓者,以承祀远、阅世久,不欲使泯灭耳。盖古者常多以氏为姓,……则即以赵为氏,于姓之义不为多悖。”这样,“其于所承所自,两无违焉”。意思是,源于伍氏,承于赵氏,两姓祖先一样崇敬。“伍赵”一姓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渊源中形成的。
六、不能把“伍赵”视为复姓。如上所述,伍赵一姓的形成很是独特,与通常的复姓如诸葛、欧阳等,情况不同,把“伍赵”视为复姓是不妥的。因此,赵姓族人从古至今都称自己姓赵。伍赵一姓,只在祭祖等活动中才用到。
(原载《湘潭县文史》第11辑,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