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千年回眸

 主题: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赵永红  发表于2014-07-30 00:42:24.0


 

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汉军旗人后裔,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无党无派。 中文名 赵洪文国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满族(汉军旗人) 出生地 辽宁 出生日期 1881 逝世日期 1950 主要成就 抗日英雄 代表作品 《对於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 筹办小学 ▪ 爱国精神 ▪ 组建“少年铁血军” ▪ 毁家纾国难 ▪ 机智逃脱 ▪ 战果累累 ▪ 筹集军火 ▪ 宣传抗战 ▪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义助东北抗日军烈属 ▪ 命丧西南 3人物评价 4人物贡献 5影视作品 1人物简介 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汉军旗人,辽宁省岫 “大美画报”以赵洪文国为封面 “大美画报”以赵洪文国为封面 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本名洪文国,夫姓赵,故以赵洪文国知于世,人又多称“赵老太”、“赵老太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协助其三子赵侗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当时被国人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赵洪文国的二子赵连秀、三子赵侗、爱女赵理智,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 2人物生平 筹办小学 赵老太太,十四岁(1895年)时目睹了日本侵犯东三省(甲午战争),二十三岁亲历日俄战争,因而她自幼对外国侵略者深恶痛绝。在家业兴旺后,于一九二九年开始在地方筹办小学,试图让当地的孩子们摘掉文盲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中国人,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爱国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发生不久的一九三二年,赵洪文国的三子赵侗(1912-1939,东北大学学生)与同为东北大学学生的辽宁同乡苗可秀由北平潜回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洪文国虽已年过五十,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义勇军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变成抗日义勇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九一八”事变后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赵侗的帮助下,坚持以国语授课,抵制日本的奴化教育,教育儿童忠贞爱国,决不做亡国奴,这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 1938年赵洪文国与邓颖超等合影 1938年赵洪文国与邓颖超等合影 组建“少年铁血军” 一九三三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秀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亦离开邓铁梅部,“抗日别动队”正式成立。一九三四年苗可秀离开邓铁梅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二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队伍很快发展到五百多人,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范生和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少年铁血军”在其宗旨中宣告,“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 毁家纾国难 一九三四年二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十六间房屋全部焚烧,三十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三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一道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 机智逃脱 一九三四年八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三百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受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 战果累累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赵侗被推举为抗日铁血军总司令,活动范围亦由辽南一隅,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十一个方面军共一万一千多名将士。赵侗并以铁血军领导人为班底,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公选铁血军总司令赵侗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三百余次,杀敌四千余,俘日伪军警二千余名。 筹集军火 一九三六年五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侗在赵老太太的支持下 驻地 驻地 赴北平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弹药,由海道运往东北。然而,由于日寇封锁进入东北水陆交通,加之当时全民抗战尚未开始,筹集军火的计划多次受挫。 一九三七年一月,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老太太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情,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初步计划起义部队由河北向热河推进,杀回东北家乡与少年铁血军会师。赵老太太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日,赵老太太与赵侗和战友二十四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九个支队、外围六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二万五千人左右。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亲自书信邀请,将国民抗日军收编为第八集团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侗任司令。但赵侗(他当时已是由张君劢任党首的国社党党员)始终未加入共产党,也未加入国民党,一九三八年九月脱离队伍赴香港投母,1939年又赴重庆。 宣传抗战 一九三七年九月,赵老太太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经过整编后,赵老太太派遣光复军先遣队北上,准备打通敌后通道,与河北国民抗日军和东北少年铁血军联络,形成贯穿南北的敌后游击战线。 一九三八年“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老太太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为全民抗战奔走呼吁,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声名动于国内外。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老太太,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 一九三八年九月间,赵老太太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东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战募集到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 一九三八年九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老太太会面。翌年一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自邀请赵老太太和赵侗抵达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在重庆,赵洪文国及赵侗受到极高的礼遇,赵侗被誉为“当代岳飞”,国民政府授予其少将军衔。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旗抗日为题材创作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 一九三九年三月,赵洪文国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赵侗被国府任命为总司令,再度率领骨干二百人分两批由重庆赴黄河再度北上,计划与河北、辽南抗日军旧部会合,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 一九三九年九月,国府军政两部的部长何应钦和张治中以及妇女指导委员会的指导长宋美龄联合聘请赵老太太为全国义务兵役宣传指导员。赵洪文国并先川北的南充、达县等十几个县的约请,前往宣传抗日,开始了历时两年,奔波百余市县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当地群众在赵老太太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中国首都南京1937年12月沦陷后,蒋介石在陪都重庆抨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游而不击”。为了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华北抗日军民在长城内外的浴血奋战业绩,中共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参议会推举赵洪文国到重庆作抗日讲演。起初,国民政府认为此乃“异党爪牙”,派特务混入演讲地捣乱。后因国府方面认为赵洪文国可以“争取”,蒋介石为示笼络,在重庆举行隆重仪式接见赵洪文国,并授予“游击之母”的称号,将其故事编入童子军教材。赵桐在七.七事变后于平西正式创建“华北国民抗日军”,活动于河北昌平、涞源、阜平一带。不久,赵侗所部与八路军杨成武部会合,被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任支队司令。1938年赵侗脱离八路军赴香港,1939年春蒋介石电邀赵侗赴重庆。由于双方沟通不充分等原因,1939年6月29日赵侗所率200余人组成的“抗日挺进队”在北进途中,在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陈庄,被贺龙和聂荣臻所部的八路军冀中部队伏击围歼,赵侗被击毙,时年二十八岁,所部除一人逃出外全部阵亡。 在此役中阵亡的还有赵侗的妹妹年仅20岁的赵理智,她曾在抗日战场上死里逃生,被誉为少年巾帼英雄,轰动武汉三镇。殁后国府追授赵侗中将军衔。 赵侗被伏击事件,只是抗战时期本应合力共同抗日的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由于相互不信任等引起的诸多“摩擦”中的一件事而已。 赵老太太在痛失爱子爱女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致力于彻底杜绝强行征兵、强抓壮丁等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推动全国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赵老太太又将子女(如四子赵连中)和侥幸生还的战友送往军事院校培训,为重新组织东北和华北抗日旧部继续抗战做准备。 一九四三年三月,赵老太太与东北同乡国军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老太太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 义助东北抗日军烈属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即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老太太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老太太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为以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的生活出路,赵老太太以近花甲之年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工商事业。无奈国共内战骤起,和平建国希望破灭,赵老太太返北平隐居。 命丧西南 一九四九年四月,赵洪文国由北平再次南下,受蒋介石委托,组织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纵队,其四子赵连中任总司令,驻扎重庆。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民党第十六兵团起义,枪杀解放军谈判代表,围攻占领川西的温江、崇庆、郫县、金堂、新都及川东的秀山等多座县城。一九五O年二月赵洪文国被捕,拒不投降。 3人物评价 赵洪文国1950年被解放军逮捕时,已是七十岁高龄,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其死刑。于1950年“三反五反运动”被执行枪决。抗日战争幸存的赵洪文国第四子赵连中亦同时被处决,时年二十五岁。 抗战期间的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介石与腰插双枪的赵老太太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一九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老太太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之母”,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老太太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老太太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冯玉祥将军与赵老太太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老太太》一书,陶并在该书中写《赵老太太》诗赞。 《赵老太太》 (作者:陶行知) “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 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 老太有儿子,名字叫赵侗。 一身都是胆,复活赵子龙。 老太有孙儿,名字叫赵伟。 少年知报国,精忠比岳飞。 好比一棵树,安根在东北。 妖怪咬树根,树儿活不得。 说起赵老太,无人不崇拜。 生长在岫岩,与朝鲜交界。 眼看众同胞,受尽妖怪害。 组织义勇军,动员休妖怪。 母子与孙儿,同军见三代。 远近齐响应,三军都拥戴。 军队大家庭,英勇而相爱。 高粱为城堡,锄头是军械。 兵器虽不足,百战不能败。 老太没有粮,民众送饭来。 老太没有枪,妖怪送枪来。 钻进妖怪肚,妖怪摇脑袋。 截断妖怪路,一块又一块。 最后大目的,赶妖出东海。 自由而平等,中华万万载。 老太有名言,圣人不能外。 别死在床上,战死才痛快。 堂堂男子汉,富贵少奶奶。 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1939年元旦,陶行知还写了《新年小诗》: “除夕除了新秦桧,拜年要拜赵老太。 可喜溢屏成国屏,投出金镯捉妖怪。” 新秦桧指汪精卫。溢屏,指九龙儿童书院的八岁小朋友李溢屏,向母亲要来一双金手镯,献金抗日救国。 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老太太的条幅上抒发感慨: “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 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 “气概黄河三万里, 名开青史五千年, 闻风可使懦夫立, 抗建相期猛着鞭。” 知名记者和评论家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我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我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我们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 4人物贡献 赵老太太和赵侗将军一家,由组建的少年铁血军开始,毁家纾难,由北退南,屡挫屡战,前仆后继,历经十三年的血与火,直至抗战胜利,赵氏家族为国捐躯三十余人。

 


赵永红  发表于2016-09-14 00:30:54.0


 

八路军老战士的回忆----蒋匪的挺进队被全歼 叶长庚回忆录                一九四二年春(此处有误,叶长庚写回忆录时已年届80,应为1940年1月前后),在我代理四分区司令员期间,灵寿境内忽然出现了一支特别队伍,约有五六百人,穿的是国民党军队服装,装备也很精良,虽然没有重武器,每人却配有清一色的一支德国造短枪和一支冲锋枪,冲锋枪一个连射就是一梭子二十五发子弹,每人配备十梭子子弹。            这支队伍大摇大摆,毫无顾忌地往北开进。当时,蒋介石正到处制造反共摩擦,准备投-降,在这种时候,一支国民党部队突然出现在八路军抗日根据地里,不得不防。            我们正在警觉地注视着这支国民党部队的动向之时,它竟大模大样地来到我们四分区住地,一位自称是队长的找到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公函说;“我们是国民政府从重庆派来的""""北上抗日挺进队’,奉蒋委员长的指令,到山海关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尚请贵军进行配合,提供方便!”。            我接过公函一看,上面果然盖有国民政府国防部的大印,上写,“兹有""""北上抗日挺进队’由重庆出发抵山海关,沿途各部准予放行,不得阻拦…”。            这位队长离开以后,我脑子里连连划起问号来。在日本侵略者的武力进攻和政治诱降之下,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连续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打击坚决抗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什么在这时却忽然间派出一支几百人的小队伍,远自重庆,孤零零地窜到我根据地来“抗日”呢?只怕抗日是假,破坏抗日是真。我越想越觉得这里面肯定大有名堂!            这支所谓“北上抗日挺进队”的阴谋活动,其实早在中共中央的掌握之中。正当我们对它的行动产生极大怀疑的时候,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我打来电话,说这支“挺进队”大多数都是东北人,全部都是经过国民党训练的特-务人员。他们打着“北上抗日”的幌子,其目的是打入抗日根据地,搞秘密特-务活动,实际上是专门破坏我八路军抗日的一支别动队。聂司令员还告诉我:“周思来同志从重庆给毛主席拍来电报,揭露了这支""""挺进队’的阴谋活劝。毛主席给军区下了命令,一定要清除这股隐患。军区已做出坚决把这股""""挺进队’全部、干净、秘密消灭掉的部署。”并要求我们严密监视这股“挺进队的动向。聂司令打来电话的当天下午,晋察冀军区即给四分区打来一封秘密电报,命令四分区五团、军区骑兵团、特-务团、一二O师七一五团,连夜开赴灵寿以北岔头一线,围歼“挺进队”。电报上强调指出:“务予全歼,不使漏网!”。      傍晚时分,我军各部连夜急行军,往岔头附近的山上集结。我带领四分区五团及暂时划归四分区指挥的骑兵团、特-务团,人不出声,马不嘶鸣,往岔头迸逼。进入山区后,队伍分成几路,沿着山间崎岖的小路,奔向各自的埋伏地点。           岔头,顾名思义,是两条路口交接的地方,一条经慈裕至灵寿,一条经口头至行店。这里,峰岭重叠,沟壑交错,两条道路由东北和东南方向蜿蜒而来,在岔头汇合后,形成一条宽阔的大路,爬过一段陡坡,便进入一块凹地,凹地一带排列着四条大山沟,每条沟里都长满了齐腰深杂草和灌木丛,是十分理想的隐蔽伏击阵地。当年,日军水源师团在这里遭到惨败,如今,假抗日、真反(和)供的“挺进队”,必定也会遭到同样下场,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第二天清一早,我和骑兵团团长蔡顺礼、特务团团长郑维山同志,站在山坡的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只见山下的公路静静的躺在那里,象一条灰白色的带子;山谷的早晨,如此宁静,听不到人声,听不到战马嘶鸣,只有雀鸟歌唱,溪流潺潺。谁会想到,这里会埋伏着几千锄奸的精兵!我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郑维山同志笑着说:“部队隐蔽得很好,""""挺进队’要是从公路上走,那才叫磨道里截驴——没跑!”我们都舒心地笑了。           不大一会,接到情报,“挺进队”在岔头吃过早饭,已经出发。果然,不大一会,他们就在公路上出现了,一个个歪帽敞衣,大背着冲锋枪,短枪吊在屁股后面,晃里晃荡的,象一群散兵游勇,稀稀拉拉,行不成行,队不成伍,赶羊似的往前走。这样的一支兵不象兵,民不象民的队伍,他们能去打日本侵略者?那才活见鬼哩!          所谓的“挺进队”大模大样地走进了凹地,他们估计在这八路军的根据地里,不会碰到日本人惹麻烦,因此而毫无戒备,有的边走边哼着黄色小调,有的还抬起头来往山上观景呢!            正在这时,伏击战斗打响了。寂静的山岭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子弹从蒿草杂树丛中嗖嗖地飞出去,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马嘶鸣声,震得山岳颤抖。“挺进队”遭此猝然打击,顿时惊慌失措,有的还没来得及摘下枪来,就被击中去见了阎王,剩下的纷纷散开,占据公路边的地形,进行顽固抵抗。“挺进队”的火力倒也很猛,清一色的冲锋枪打连发,“咕咕咕…”象刮起一阵阵旋风,但终究是他们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战斗进行一个多小时,“挺进队”己被杀伤大半。这支队伍毕竟是经过训练的特务,有一定战斗力,他们一面抵抗,一面集中力量,边打边退,打算突围。            然而,他们早已陷于我军重重包围之中,插翅难逃,被全歼的时机到了。我们四分区第五团在南,七一六团、特-务团居中,骑兵团的勇士们飞身跨上战马,举起寒光闪亮的战刀,高喊杀声,跃上公路,从北往南,一阵追杀。公路上,奋疾的马蹄,腾起灰蒙蒙的尘土,仿佛一股狂风,猛然而至,战士们挥舞战刀,左劈右砍,来往激战了几个回合,“挺进队”全部、干净被消灭。蒋介石破坏抗日苦心经营的别动队,就这样结束了它的命运。                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夫姓赵,本名洪文国,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抗日英雄赵侗之母,人称“赵老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参与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    晋察冀游击纵队”,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赵侗(1912—1939),原名赵连秀,曾用名赵同、赵新生,满族,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三道虎岭人,无党派人士。19岁入沈阳第二工科学校,后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九一八”事变后率众抗日,曾任辽南“少年铁血军”总司令,敌后“辽南政府”总裁,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五支队”司令等,在抗日战争中第一个成立敌后政府,第一次击落日寇敌机。时人称之为“中国抗日学生军领袖”,“满族第一抗日将领”。1939年,国民政府任命“晋察冀游击纵队”司令,授少将军衔,带部队北上抗日,中途牺牲,年仅28岁,追授中将军衔。生前撰写《东北义勇军》、《抗战七年的经验教训》、《反内战宣言》、等著作,影响颇大,蜚声中外。


  这篇文章指出了国民抗日军起初发动和领导是赵侗等,其他处多窃功

赵永红  发表于2017-01-26 17:30:45.0


 

北京抗战印记:昌平-国民抗日军 (2015-07-02 10:12:20) 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家卫国,自发团结,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回顾70年前那场联动世界,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战争,在每一个经历者心中,永远铭记。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精诚团结的结果,也是中国同世界其他正义同盟国家人民一起,并肩战斗的结果。在我们的身边,能够保留保存抗战的记忆,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战争。 在北京的北部,昌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共产党平西和平北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昌平的国民抗日军,打响平郊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昌平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成立于昌平西部的流村地区。1937年7月22日,原东北抗日铁血军成员赵侗、高鹏、纪亭榭等将领,联合当地民团20多人,在流村白羊城村关帝庙前举行武装起义。每名成员佩戴上红下蓝的抗日军袖标(红色代表战斗,蓝色代表祖国河山),又称“红蓝箍”。在1937年,国民抗日军全体,经过精心准备,缜密侦查,对北平德胜门外河北省第二监狱展开突然行动,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国民抗日军劫狱之举,缴获了大量武器,而且迅速壮大了武装队伍,组织营救了一大批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营救的在押人员中,有著名的河北磁州暴动的领导人唐洛寿,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侄子李海涛等等。还有一场战斗叫黑山扈战斗,是国民抗日军的又一次壮举。这次战斗是国民抗日军与日军第一次展开正面的交锋,用最原始的武器装备击落了日军侦察机一架,一下子威名远传,法国《救国时报》对此进行报道。后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代表八路军总部宣布将国民抗日军收编,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 战争已经远去,我们关于战争的记忆却永远存在,正确的认识历史,牢记历史,让和平的种子代代相传。


用图文文章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文章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