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文苑撷英

 主题:晓霞山:如日方升

耘斋主人  发表于2014-11-01 09:37:37.0


 

晓霞山:如日方升 ——我的晓霞山情结 赵志超 (2014年10月21日) 题记:写在晓霞山文艺村成立十周年之际! 晓霞山上紫烟笼,万道金光射碧空。 芳树遏云藏胜迹,清泉击石叩龙宫。 松涛每啸高贤曲,梅萼偏怜处士风。 竹绕农家循节礼,旅游人在画图中。 这是诗人张钊所写的一首登晓霞山的诗,它描绘了晓霞山的旖旎风光,展示了晓霞山文艺村的美好未来。 再过几天,便是10月30日,全省第一个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联系村——晓霞山文艺村成立十周年。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值得庆贺的日子! 十年前的这天,在南岳衡山之北的晓霞山下,在黎氏八兄弟故里菱角村,隆重举行了晓霞山文艺村挂牌仪式。省、市、县各级领导、文艺家及上千名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载歌载舞,使这个小山村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作为晓霞山文艺村的极力倡导者和组织者,我当即写下了挂牌仪式的会场联: 地当衡岳启文场,忆松庵刻印,退园讲席,白石挥毫,八骏奔腾豪气在; 岁次甲申开画境,看菱角水清,罗网山明,晓霞日丽,三湘迎迓彩云来。 从此,这里成为了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这天便成了晓霞山的节日。 每到这天,我都要和金亮、恩奇等一班文朋艺友以及文艺村建设的倡导者、参与者们相约去晓霞山走一走,然后与菱角村支村两委座谈,谋划文艺村建设的“三村”战略——“文化名村、旅游新村、经济强村” ,使之朝着的正确方向发展。 十年了,文艺村不断发展壮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村”战略正在稳步实施。 十年了,每逢这天,不管天晴下雨,我都要呼朋携手去那里看一看,几乎从无间断。 十年了,晓霞山文艺村备受世人瞩目。之所以如此,除了这里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因为晓霞山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也就自然吸引了众多文艺名家纷纷前来观光、采风,体验生活,络绎不绝。 回想当初,对晓霞山文艺村进行选址考察,主要源于我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感悟:那是1917年,毛泽东刚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他,寓居岳麓山下的半学斋,一边继续求学,一边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提出了“新村”构想,主张“世界大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百姓安居乐业。 “书生襟抱本无垠”。当年,一介书生毛泽东领着一群“泥腿杆子”闹革命,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村”;如今,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文联组织者,是否也能够“以文经世”实现一番抱负,为文艺家们建立一个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的“新村”?能!我的想法与金亮等人不谋而合,再得到了广大文艺家的襄赞,更得到了省文联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省文联很快批复,同意建立“晓霞山湖南省文艺家深入生活联系村”(简称“晓霞山文艺村”)。于是,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于2004年10月31日挂牌成立,成立全省第一个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联系村。 文艺村刚一成立,就受到世人的关注。挂牌之日,中国文联及省内外许多兄弟文联曾发来贺电,盛赞晓霞山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犹如冉冉东升的旭日,像征着文艺村的辉煌前景。 记得1930年1月,当革命处于低潮之时,毛泽东给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写信,曾把中国革命比作一轮喷薄欲出的红日,预言革命的高潮必将到来:“……(它)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就是毛泽东当年预见中国革命未来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一轮 “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日,晓霞山文艺村横空出世,照亮了文艺家们的生活之路,也照亮了晓霞山的辉煌前景。 晓霞山以他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游人骚客。 中国文联艺术家采风团来了,他们借参加第二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之机专程来到晓霞山和黎氏故居采风,饱含深情创作了一幅幅精采的作品,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是来朝圣的”,自然要表达对这片热土及这里涌现的大师和父老乡亲的敬仰与热爱之情。 黎氏八兄弟的后人回来了,从全国各地和海外来到晓霞山,一行27人相聚于黎氏故里,寻根问祖,祭扫祖墓,念起黎松庵的诗文,唱起黎锦晖的歌曲,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接着,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栏目组的记者来了; 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锋尚.书艺”的书法家们来了; 湖南商学院中文系的师生们来了。 还有更多的文艺家以及关心支持晓霞山文艺村的人士来了: 天津著名作家谷应写出了系列散文,推介晓霞山和黎氏八兄弟; 曲艺家陈献民写出了快板《请来住几天》、小说《春英姐》; 女作家陈韵秋写出了长篇传记《稀世少年齐白石》; 作家兼诗人欧阳伟写出了歌词《美丽神奇的晓霞山》,并由音乐家刘晓明谱曲..... 诗文伴着歌声,书画伴着书香,飘绕在晓霞山上空,让观众和游人的思绪插上美丽的翅膀,让文人墨客对晓霞山更加充满神往和遐想,留连忘返。 十年中,我和金亮等人曾无数次踏上晓霞山的弯弯小径,耗费多少心血,洒下多少汗水,却从未想到过任何回报;虽几经风雨,备尝艰辛,但无怨无悔。心中的信念毫不动摇,精神的家园依然相守。 我亦曾多次率文艺家到晓霞山采风,登高揽胜,吟诗抒怀,留下一些诗联。 如题晓霞山中林寺: 中天腾晓日; 林海映霞霓。 又如题晓霞山文艺村大本营南大门: 紫气南来,笔架葱茏连岳脉; 杉溪北去,长塘潋滟涌文澜。 再如题晓霞山文化旅游区(晓霞山森林公园)大门撰联: 晓迎红日值良辰,聚友呼朋,细说张子传经、姜生讲学、白石挥毫、松庵治印,常忆罗网吟诗,菱角吹笙,七贤雅集,一门才俊耀长塘,抚今思昔,欣人文得天下之先,煊赫声名扬海内; 霞映幽筠臻化境,登高揽胜,远眺莲城若画、衡岳如屏、群峰竞秀、湘水生辉,近看天螺晒靥,金鸡报喜,十里平川,千顷荷花映绿野,摭丽含英,赞风景萃东南之美,氤氲紫气涌山中。 晓霞山的天空是明亮的,晓霞山的阳光是灿烂的。 以上这些对联写的是红日当空、艳阳高照下的晓霞山,一片绚丽多姿的景色,都没有离开“日出”和“文艺”这个主题,并已成为晓霞山多处景点的点缀。 然而,雨中的晓霞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雨中登晓霞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山径逶迤过雨筛,穿云破雾踏青来。 林间筱笋葱葱立,寺外桃花灼灼开。 八骏名门多俊彦,三湘胜地似蓬莱。 丹心共绘千秋卷,日朗云开照九垓。 (赵志超《清明雨中登晓霞山》) 雨中的晓霞山依然妖饶多姿、绚丽无比;雨后的晓霞山,天空更加明丽,阳光更加璀璨。 而今,十岁的晓霞山文艺村,正茁壮成长,犹如一轮高高升起的红日,祥光普照,魅力四射。 早些日子,金亮和石城先生等着乎编一本关于晓霞山文艺村十周建设回眸的画册,嘱我取一个书名,我想了想,说:就叫“如日方升”吧。 是的,如日方升,晓霞山就是我心中的太阳! 晓霞山——个美丽的名字; 晓霞山——一个美丽的地方。 如日方升,前程似锦。 晓霞山,我心中的太阳! 晓霞山:如日方升.doc

 


用图文文章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文章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