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杨庄,杨度之妹,字少姬,亦字叔姬、淑姬。湘潭县姜畲镇石塘人,大约生于1880年。生性聪颖,从小有诗才,力学不倦。幼年与其兄杨度、弟杨钧一同拜“铁匠诗人”张登寿为师。后随张入王闿运家塾,成为王闿运门下唯一的女弟子,诗艺大进,并与王之四子王代懿结为夫妻。时人称杨度、杨庄、杨钧三兄妹为“湘潭三杨”。
杨庄既是一位才女,也是一位美女。据杨庄的内侄女、杨度之女杨云慧回忆:“她(杨庄)长得非常清秀,瘦长的身材,鹅蛋脸庞,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真可以说得上是才貌双全。”杨云慧还称赞说:“姑母念书,不但能赶上我的父亲,而且才思敏捷,词藻美丽,所写的诗词,更是文情并茂。”(见杨云慧著《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
青年时代的杨庄,思想活跃,追求进步,忧国忧民,具有维新变法思想。1904年,杨庄随胞兄杨度及夫君王代懿东渡日本留学,学习纺织。其间,与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深相结纳。如以诗歌为武器,积极参与维新变法的宣传,成为当时中国诗坛杰出的女诗人,与黄公度等人并驾齐驱,诗名重于海内。1905年7月,孙中山先生到日本组建同盟会,杨庄力主其兄杨度入会。从日本留学归来,杨庄在北京、长沙等地从事社会教育,致力于教育救国。
1915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杨度为首组织筹安会,积极为袁氏称帝鸣锣开道。杨庄获悉,十分焦虑。因为素闻袁世凯小人之心,阴险狡诈,反复无常,于是写信给杨度,劝说道:“暂兄夙怀老庄之道,少有卿云之才,兼爱好奇,多可少怪。盖奖其名义,惜其干没然,大大鹏之夭阏,只取蜩鸠之笑耳!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登苏门者,或未闻其余论;涉颖濒者,犹概想其玉音。以此方之,良为辞费。既钦闻高义,只献愚诚。仁义樊然,敢宣管见。”可谓肺腑之言,用心良苦。只可惜杨度陷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泥淖已深,一时无法醒悟,根本听不进其妹的劝阻,以至成为“筹安六君子”之祸首,最终受到通缉,而惶惶不可终日,只好匿居天津、上海。
大革命失败后,杨庄因病闲居于长沙、天津、上海等地。当时军阀混战,国势阽危,民不聊生,杨庄忧心如焚,对当局深恶痛绝,效发其兄杨度,转而皈依佛教,潜心研究佛学。初衷本以论佛悟道为主,后因夫妻不睦,加以爱女王悟荪早夭深受刺激、打击,而看破红尘,走上烧香拜佛、祈修来世的道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唐•王维诗句)夫妻不和,爱女夭折,令杨庄尘念俱灰,而遁入空门。然而,此后她的经历也大体和兄长杨度相似,由学佛转而同情革命事业,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转变了个人思想立场。只是她最终没有像杨度一样加入共产党。1931年9月,杨度在上海病危,自知不起,于病榻口述自挽联一副,即由杨庄代为笔录:“帝道真如,而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此联概括总结了杨度所走的曲折历程,表达了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必定成功的信念。杨庄及时将挽联交给了中共地下组织,使之得以保存、流传。
杨庄雅好诗文,尤有诗才。其弟杨钧在《草堂之灵》中写道:“余之女兄名庄,字叔姬,为湘绮楼第四媳。读《后汉书》时,湘绮合作《藏洪论》,批其文曰:‘读范史能学范文,可称才女。’于是湘人皆呼曰才女。诗学谢康乐,韵调极佳。宋元人作,绝不吟哦,故能纯洁若是。近年学佛,扫除文字障,不复从事矣。”又云:“奉天东北大学教授刘朴撰《清文学史》,称余兄、姊及余为湘潭三杨,承湘绮之正统。余文未成,只可偏安也。”
杨云慧9岁时,姑母杨庄即教她读古典诗词,写大字,并教她背唐诗《金缕曲》:“幼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以鼓励侄女用功读书,爱惜光阴,争取长大学有所成。
就杨庄的前半生而言,应当说是幸运的。她出于仕宦之家,衣食无忧,饱读诗书,堪称大家闺秀。及长,拜一代名儒王闿运为师,并为王所看重,嫁予王代懿为妻。王闿运乃晚清国学大师,杨氏三兄妹的老师,生有四子十女。其长子王代功,字伯亮;次子王代丰,字仲章;三子王代舆,字衡子;四子王代懿,字文育。杨庄却嫁给了王闿运的最小的儿子王代懿。按理,王、杨的结合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天琢地合,一门亲事,千秋佳话。然而,这桩婚姻是由双方家长包办的,杨、王二人并没有感情基础。由于杨庄父亲杨懿生过早去世,这门亲事只得由乃兄杨度作主了。杨度碍于老师的情面,只好勉强同意。于是,杨庄便成了王家四子王代懿的妻子。
王代懿虽然生于书香门第,却是一介武夫。年轻时,他曾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习军事。夫妻双双东渡扶桑,性格不同,兴趣迥异,一个习武,一个从文,却很少有共同语言。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性纵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只能困守家中,相夫教子。杨庄亦不例外,因而时常与丈夫发生龃龉。有一次,杨庄为一件小事,与丈夫发生口角,闹得不可开交,转而把怨气发泄到杨度身上,埋怨他不该同意这桩婚事。并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痛不欲生,想要去死。杨度收到这封信后,很是为难,想了很久,才提起笔回了一信,说:“夫妇之道,同于君臣,合则留,不合则去。”于是,杨庄便向王代懿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并把杨度的信拿给他看。这下把王闿运给急坏了,他写了一封信给杨度,严责他不该写这样的信。事后,杨度还是碍于师生之谊,只好两面相劝,让妹妹、妹夫和好如初,并对他们的两个女儿视若亲生,悉心栽培,鼎力相助。
杨庄才貌双全,更不愧为一代才女。她的诗词风格清新,工整秀丽,文采风流,斐然成家。著有《湘潭杨庄诗文词录》。梁启超在其《饮冰室诗话》中盛称杨庄为“当代诗家”,认为“其学力不在黄公度之下”,“风力在曹、陆、左、阮之间,洵一巨子也。”其诗以五言律诗或五言古风居多,诗中蕴含淡淡的幽怨,纤秾凄艳,颇有婉约之风。如:
贞柏陵霜茂,幽兰惜露侵。
绿衣劳执斧,翠袖好调琴。
缣素从他意,糟糠自我心。
相知才调少,珍重白头吟。
杨庄的词清丽而舒缓,意蕴深厚,更见婉约风格。如《王漏迟•六姊摘蚕豆寄城》:
湘城花事早,杜宇声声,又春归了。一水迢遥,还忆楼波纤小。畔畔盈盈细觅,想当日、寻梅风调。翠袖弄,芳菲旖旎,春园兴好。
依依湘绮楼边,似王府元都,俗尘难到。豆蔻新词,却被曹家妹恼。对月嫦娥应笑。空伫望,碧天如埽。情未晓,天若有情将老。(载《湘潭县古今诗联选》)
这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春天,碧水盈盈,杜宇声声,芳菲遍野。作者独坐湘绮楼边,绮门伫望,对空遐思,诗兴油然而生。然而,幽幽思绪忽然被邻家姊妹所打断,豆蔻新词一时难以一诉衷肠,令人懊恼不已。该词表达了一个闺才怨妇的内心世界。末句“情未晓,天若有情将老”,化用苏东坡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恰到好处。
然而,这种忧郁的情绪影响了杨庄的生活,尤其是她的后半生。她后来就是带着这种情感离开人才的。
杨庄的诗蕴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结。如《渡海作》诗云:
平生婴忧患,意趣常萧寥。
偶有乘桴志,遂与江汉辽。
汛兹沧溟阔,顿觉天旻高。
清霄静涓涓,洪流骇滔滔。
偃仰驭长风,浩荡神襟超。
信怀宗生愿,讵有安期招。
徘徊誉殊庭,凶悢辈逝涛。
凭虚俯瀛寰,顾盼思郁陶。
进德智既薄,幽居夙匪要。
仰高常更痹,冀长仍自消。
抚己谅无极,慨无复憎忉。
迍邅安可振,霾雾孰能招。
鹰隼自翼翼,鸾凤徒翛翛。
倚啸竟何外,恤纬诚空谣。
理感信无怡,慷慨寄长飙。
该诗开门见山,直接写自己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因而立志“乘桴”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策。接着写东渡时海上所见景色:“清霄静涓涓,洪流骇滔滔……”抒发内心感受。诗的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凭虚俯瀛寰,顾盼思郁陶……”展开联想,指出古代蓬莱仙境及神人安期生的传说皆子虚乌有,感叹韶华易逝,人生应该有所建树,表示要振奋精神,使处在“迍邅”——艰难困苦的祖国获得振兴,使笼罩在祖国上空的“霾雾”能够驱散而重睹天日。诗的近尾“倚啸竟何外,恤纬诚空谣”,为全诗诗眼所在。“恤纬”为成语“嫠不恤纬”的省文,意思是寡妇不忧织布的纬纱少,而恐国家灭亡祸及于己,旧时常用以为忧国忘家之喻。诗人在此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爱意,以示不愿沉溺于感叹唏嘘之中,而要奋起行动。结尾诗云:“理感信无怡,慷慨寄长飙。”把一腔爱国激情寄托于这场巨大的改革风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全诗模仿古风,内容清新,格调高亢,韵律整严,足见其功力弥深。
1906年,丙午萍浏醴大起义失败,同盟会员、起义重要组织者刘道一被捕死难,孙中山先生痛撰挽诗:“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杨庄和其兄杨度应刘道一之兄刘揆一之邀,各撰挽诗一首,以示哀悼。杨庄作《刘霖先生为其弟道一君征诗撰此奉正》,诗曰:
炫赫元勋绩,凄凉烈士心。
疮痍兼祷颂,魂气相沉吟。
俎豆馨湘泽,丹青耀古今。
难兄悲后死,时局赖肩任。
该诗明白晓畅,首先肯定了烈士的历史功绩,接着赞扬烈士不死的精神,表达对烈士深深的怀念之情。末尾写时局艰危,重任在肩,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前仆后继、投身革命、振兴中华的决心。炫赫,即光耀显赫的意思;疮痍,比喻人民的疾苦;祷颂,指以好的言语祈神求福;沉吟,是深思的意思;俎豆,即祭祀、崇奉;难兄,与难弟并称难兄难弟,谓兄弟都好,难分高下。这首诗后被收入刘揆一主编的《衡山正气集》一书,而流传后世。
杨庄才华横溢,才情卓绝,本可以在诗词创作上有所作为,成大器而垂名后世。惜乎其婚姻不幸,后来创作中辍,而遁入空门,确实令人叹惋。杨钧在《草堂之灵》中谈及杨庄诗文时,写道:“陈隋之后,文中有诗;唐宋以后,诗中有文。故文中无诗者非正宗,诗中无文者是正宗也。吾姊诗文,只肯努力,亦有正宗(即“诗中无文”) 之望。惜乎中辍,文仅《藏洪论》,与蔡文姬《悲愤诗》先后辉映,皆孤篇也。诗有数十章,与六朝小名家诗集篇数相合,湘绮曾为作序,若不视为文字障,早刊行矣。”这大概是对杨庄一生创作成就的总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