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小憩驿站

 主题:转网上内容

赵波  发表于2013-11-14 21:20:23.0


 

浙江湖州(今浙江吴兴)的赵氏家族,是宋朝皇族的后裔,曾是当地声名甚隆的望族,从赵伯圭到赵与警,一连四代均在宋朝中任重要官职。南宋灭亡以后,赵氏家族顺应形势的变化,由政治家族向文化名门转化。赵孟頫及其子孙们创造了艺术上的辉煌。元代书坛,赵孟颊一星闪耀,其夫人管道升则为中国书法史上继卫夫人之后第二位杰出的女书法家,其子赵雍、赵奕也以书画名世。 (一) ”赐第于湖州” 浙江湖州的赵氏家族,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赵德芳的子孙从”子”字辈开始出阁为官。赵德芳的五世孙赵子偶,于宣和元年(1119)外放为嘉兴县丞,后为处州知县。绍兴十三年(1142)告老退职回乡,居秀州青衫闸(今浙江嘉兴县境内)。次年春病故。赵子傅在嘉兴任县丞时生一子名伯琮,因宋高宗无子,伯琮被选人宫,即后来的宋孝宗。伯琮有一个同母兄叫赵伯圭,字禹锡。在伯琮入宫为太子时,他任秀州华亭县尉,后主持浙西提刑司。 宋孝宗受禅后,下诏授予其兄赵伯圭任集英殿修撰之职,并担任台州(今浙江天台等县)知府。后来由于赵伯圭为官清廉,治理台州颇著政绩,又被命为敷文阁待制,改任明州(今宁波市)知府,并兼任沿海制置使。明州一向是海寇猖獗之地,他们凶残狡黠,屡屡骚扰掠夺当地百姓,官府也拿他们毫无办法。赵伯圭到任伊始便着手打击和肃清海寇,以安定民心。赵伯圭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首先设计劝降了海寇匪首葛明,并派兵活捉其同党倪德,然后让他们为官府做事,负责招引劝降其他海寇。海寇因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有的归降,有的另谋他业,明州沿海由此安宁。赵伯圭因此也得以加官晋爵,升任显谟阁、龙图阁学士。 伯圭在明州知府任上十年,”政宽和,浚湖陂,均水利,辨冤狱”,将明州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受当地人的拥护和爱戴。有一次官府抓获一名私铸铜者,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应绳之以法。但赵伯圭得知此人一向安守本分,只是苦于家境贫寒,无以为生,才铤而走险,便将其释放。此人感恩戴德,逢人便夸赵伯圭是少有的好官。还有一外地巨商,死于明州境内,遗资巨万。当地官吏请求没收充公。赵伯圭认为这不合礼法,便令官兵护送其遗体及财产回乡。在担任明州知府时,赵伯圭曾奉诏前去戍守定海。定海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当控扼之冲”,但却兵备空虚。赵伯圭及时上书,详细地陈述了当时的形势,使宋朝政府立即派兵充实。 淳熙三年(1176),赵伯圭因政绩突出,升任安德军节度使,不久,又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并被皇上赐玉带,加少保,封为荥阳郡王。宋孝宗驾崩后,赵伯圭奉命入朝担任攒宫总护命名,升任少傅。光宗即位后,又相继升任为少师、太保,并被封为嗣秀王,可谓声名显赫,荣耀一时。 但赵伯圭生性谦谨,从不居功自傲,更不因是皇帝近属而自居。每次与皇帝相见,总是毕恭毕敬,执以臣节,由此深得皇上的敬重。绍熙二年(1191),宋光宗拜赵伯圭为太师,免除其每日上朝奏事之礼。不久,赵伯圭又兼任崇信军节度使,”赐第于湖州(今浙江吴兴县)”。从此,这支赵氏家族便在湖州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赵伯圭定居湖州后不久,即病死。由于他功名显赫,政绩卓然,在死后,”帝为辍朝三日,追封崇王,谥宪靖”。 赵伯圭有九子:师夔、师揆、师垂、师离、师禹、师皋、师岩、师弥、师贡。赵伯圭生前对他们要求极为严厉,令其人学,教以规矩。长子赵师夔,字汝一,初以祖荫补官,外放为太平州芜湖主簿。隆兴元年(1163),改任右承务郎,相继兼任台州、秀州通判,直秘阁。不久担任徽州知府,后又改任湖州知府。当时归附南宋的军队需要湖州供给粮食,由于需求量远远超过湖州百姓所能承担的限度,赵师夔便上书呼吁,反映实情,终于使湖州百姓的负担得以顿减。赵师夔因治理湖州政绩突出而升为龙图阁,兼任浙西提刑,后改任江东运判。 赵师夔与其父赵伯圭一样,生性耿直,为政清廉。建康(今南京市)官营务场侵害百姓,与民争利,为害日甚一日。赵师夔得知后,马上将其罢免。建康守臣与池州军师霍政上书相互攻诘,赵师夔奉诏前去调查究竟。霍政自知理亏,便秘密派人向赵师夔求情,遭到严厉斥责。赵师夔将霍政的罪责一一列出,最终将其革职查办。后来,赵师夔先后任秘阁修撰、明州知府、沿海制置使、永庆军承宣使、兴宁军节度使和阜陵桥道顿递史等。1191年,在其父赵伯圭逝世后不久,赵师夔也因病去世。死后”赠少师,追封新安郡王”。 赵伯圭的次子赵师揆,字元辅,起初补右承务郎奉祠,后提任湖州签制,为婺州(今金华县)通判,加封直秘阁。当时的守臣韩元吉很是赞赏赵师揆的才气和能力,极力推荐,皇上便亲自召见,发现果然是一表人才,不同凡俗,便任命他为江东提举,后改任淮南漕,不久又升为淮西提刑兼提举,负责屯田事务。赵师揆到任后,不准军队侵夺百姓业田,只是把未开垦的荒地用作军士屯田,这样不仅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军屯也搞得不错。在他离任之时,部下想把剩余的二十万钱献给他,被断然拒绝。赵师揆后还担任过江东转运副使,加封秘阁修撰,明州知府,奉国军承宣使、节度使。曾受宋宁宗赵扩的召见,赐肩舆,直接升为检太保,开府仪同三司,兼任万寿观使。嘉定七年(1214),赵师揆逝世,”赠太傅,追谥沣王,谥恭惠”。赵伯圭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先后在宋朝担任高官,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一一列述。直到其第四代、曾孙赵与岩时,其家族的荣光依然闪耀,在当地盛极一时,名动四方。 赵与崔,字中父,生于嘉定六年(1213)。他是赵伯圭第三子、新兴恭襄王赵师垂的孙子。其父赵希永曾任宋朝大夫、直华文阁,后赠通议大夫。 赵与岩blog.sina.com.cn/zhaoshizq自小聪慧秀敏,爱好读书。年少时以父荫补官,任饶州司户参军,后改任萧山县令。由于治理萧山县有功绩,淳占八年(1248)任临安府通判。两年后,又担任太府寺丞兼嘉兴知府。在任此职期间,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使嘉兴府”治为诸郡最”,从而升任直秘阁、两浙转运判官。后来,赵与岩历任平江知府、镇江知府、江西转运副使、两浙转运副使、江东转运使、户部侍郎、两浙转运使、浙西安抚使等职。 赵与崔在仕途上的步步高升,固然与他出身于皇族宗室有关,但与他本人刚正磊落、为政勤廉也是分不开的。他在朝为官二十年,从未为自己添置一点家产。有人曾称他是”于时为循吏,于朝为名卿,于国为信厚”。咸淳元年(1265),赵与言不幸去世,享年五十三岁。宋度宗”闻讣震悼,赐银三百两,绢三百匹以敛,赠银青光禄大夫”。 赵与害在为政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勤于著述,”朝参之暇,不废翰墨,著有《宾退录》”。这一传统后被其子孙们所继承,在家族的政治地位失落以后,其子移便转向这一方面,从而成为历代流芳的文化名门。 赵与害妻丘氏,有子女多人,其子有名可考者八人:孟频、孟颁、孟硕、孟颂、孟顿、孟颢、孟頫、孟籁。多在南宋任官。有女儿十四人:孟巽、孟鼎、孟兑、孟归、孟良、孟家、孟比、孟益、孟萃、孟渐、孟豫、孟遇、孟过、孟既。除孟过、孟既未嫁而亡外,她们分别为沈昌言、史周卿、韩浩、陈好谦、张伯淳、韩巽父、印真传、印德传、钱澄、钱谊、沈光谦、施光谦、施谊妻。其中,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当属赵孟顺。 (二)”荣际五朝,名满四海”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甲寅人、水晶宫道人、敢死军医人、在家道人、太上弟子、三宝弟子。人们或因其居第字号、仕职封赠而称之为赵吴兴、赵鸥波、昂翁、赵松雪、赵王孙、赵集贤、赵学士、赵承旨、赵魏国、赵文敏、天水松雪翁、天水王孙等。生于宋理宗宝桔二年(1254)。时其父赵与岩四十二岁,任平江知府,主管建康府崇禧观。 由于出身名门,赵孟頫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并显露出在艺术方面的天赋。据说,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他喜好书画,追摹古人,在五岁人小学时,所学书法已多为乡人所重。”未弱冠时出语已惊乡里儒生,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 赵孟顺十二岁时,其父赵与害不幸撒手人寰。这一灾难,对赵氏家族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沉重的灾难似乎并没有完全摧折、压垮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赵孟顺之母丘夫人。中国的女性往往是在最危难的时刻方才抛弃柔弱的外衣,显露出内心的刚强与执著。丘夫人在家族的支柱轰然倒塌之后,并没有过多的惊慌失措,而把全部的心血与期望都倾注在才华渐露的赵孟頫身上。她含着泪水对赵孟頫说道:”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 在丘夫人的督促与教导下,年少的赵孟頫更加勤学不辍,昼夜不休,以求达于仕途,延续、振兴家族的声誉。十四岁时,他以父荫,同时也是自己才华横溢之故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以赵孟頫的出身和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求闻达仿佛将指日可待。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赵孟颁将要施展才华,大有作为之时,一场巨大的历史事变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276年8月,元军渡过钱塘江南下浙东,追歼残宋势力,南宋王朝陷入了即将覆亡的动荡与黑暗之中。作为宋朝宗室的湖州赵氏家族遭此沉重打击,从此堕入了衰落的深渊,昔日的繁华与荣耀顿成过眼云烟。赵孟頫也意志消沉,他隐姓埋名,闲居故里,寄意翰墨文章,借以排遣心中愁绪和郁闷。丘夫人见此状况,心中暗暗着急。一日,她语重心长地对赵孟顺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 于是,几经惆怅、彷徨与迷惑,赵孟顺终于悟到,只有勤学苦读,发愤图强,力争重新人仕,方能保持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地位与利益,方能有充足的空间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方能避免使自己家族昔日的荣耀永远化为尘土。 蒙古族君临华夏之后,他们逐步意识到,光靠武力是无法统治、驾御一个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得多的汉族大国的。于是,他们适时调整、转换了统治政策,又转到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旧磨道上来。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世祖派blog.sina.com.cn/zhaoshizq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前往江南”搜访遗逸”,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久,背负元朝统治者重任的程钜夫出现在风光旖旎、文人荟萃的江南。程钜夫果然不辱使命,遍察江南后,寻得杰出人士二十余名荐举于元世祖。此时赵孟頫已过而立之年,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作为出身高贵的宋室王孙,又在当地才名赫赫,很自然便以首选人觐。元世祖在面试这些才子时,发现其中有一位年龄在三十上下的文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超凡脱俗,非常惊喜,一问才知他就是出身宋朝皇族,诗书画冠绝当时的赵孟顺。元世祖赞叹道:真是”神仙中人”! 在此之前,赵孟頫的好友、很受元将张弘范器重的夹谷之奇,在由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升任吏部郎中之后,曾极力推荐赵孟頫为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当时的赵孟顺正处于犹疑、徘徊之中,经过思虑再三而毅然辞绝。而这一次,即使赵孟頫本人依然不愿入元出仕,元朝皇帝的诏令也使他再无法抗拒。忐忑、勉强之中缠杂着几分希冀,满怀矛盾的赵孟頫终于出现在元世祖的面前,从此开始他的官宦生涯。 元世祖忽必烈,为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是一位雄才大略、眼光深远之人。早在其登上皇位之前,他就非常重视网罗汉族人才,像杨惟中、姚枢、郝经、王文统等汉族知识分子都纷纷前去投靠。刘秉忠曾对忽必烈说:”今天谁能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国原有的治国之道,谁就能当中国的皇帝!”这对于抱有统一全中国雄心壮志的忽必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所以,当英姿勃发、才艺超群的赵孟顺出现之时,元世祖立即被他的儒雅和华贵气质所折服,竟不顾赵孟頫乃宋室王孙,无视许多大臣的劝告,而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之上。当时元朝刚刚设立尚书省,元世祖便命赵孟顺起草诏书,以颁布天下。诏书草定,世祖看后不禁拍案大喜,连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元世祖曾召集朝廷文武百官在刑部议论法制。众人都主张贪赃满至元钞二百贯者应处死。赵孟顺不以为然,他慷慨陈词,历数此法之弊端,并提出以绢计赃最为适中。当时赵孟顺年纪轻轻且又是来自南方的汉人,竟敢对元朝通行的至元钞如此放肆,使许多大臣极为不满,便对他备加指责,言词之中很是不屑与轻蔑。赵孟颓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他说,”法者,人命所系,义有轻重,则人不得其死矣。孟頫奉诏与议,不敢不言。今中统钞虚,故改至元钞,谓至元钞终无虚时,岂有是理!公不揆于理,欲以势相凌,可乎!”当时那大臣被驳得哑日无言,面呈愧色。元世祖很是赏识赵孟顺的才学和他的勇气,本欲委以重任,但因许多元朝旧臣的阻挠和反对而未果。 赵孟顺虽然没有得到预想的高官厚禄,但他依然恪守职责,勤于政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赵孟顺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总管全国驿置费用。当时,驿置使客饮食费用数十倍于从前,而元朝政府又没有适时适量地增加供给,于是许多官吏都从百姓那里强取豪夺,弄得民愤四起,怨声载道。对于此事,赵孟顺并没有加以武断处理,而是经过详细调查最终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后,便请求元朝政府增加拨款,从根本上解决了所出现的问题。在赵孟顺的官宦生涯中,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敢于对抗并设计除去权臣桑哥之事。 桑哥,维吾尔人,至元二十四年(1287)为丞相。他改变钞法,派人清查江淮等省钱谷,增加江南赋税,加重对百姓的剥削。他在位时期为人残暴,贪赃弄权,以贿赂多少来决定官爵刑赏。有一次赵孟顺奉命出赴江南,去查问行省丞相怠慢至元钞法之罪,并要对有关人员直接施以鞭笞之刑。赵孟顺本来对至元钞法就颇有微词,认为极不合理,所以这次南行没有鞭笞一人。桑哥便认为赵孟顺办事不力,心中甚为不满。当时桑哥权倾一时,对于上朝迟到的官员动辄施以鞭笞之刑。一日,赵孟頫偶然迟到,断事官便引他去受笞。赵孟頫作为一位宋室王孙人元出仕,内心深处始终蕴藉着一个士大夫的高傲与自尊。他上告于都堂右丞相叶李说:”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在叶李的干预下,桑哥也只能对赵孟頫好言相慰,将其放出,以后便按”刑不上大夫”之旧规而只对曹吏以下施以刑罚。 至元二十七年(1230),赵孟顺升任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这一年天降大灾,地震突发,北京受害尤为严重。当时,地表裂陷,黑沙水从地下不停涌出,造成人员死伤几十万。出行暂住于龙虎台的元世祖极为忧虑,派遣阿刺浑撒里急速返京,召集集贤、翰林两院的官员,询问招致灾害的原因。大家讨论中都害怕丞相桑哥而有所顾忌,只是泛泛地引用《经》、《传》,说些五行相生灾异的话,以修善人事、顺应天变来回答,却丝毫不敢 ''触及时政之弊。当初,桑哥差遣忻都和王济等人清查全国钱粮赋税,已经征取了数百万,没有征来的还有几千万。这次征敛伤害百姓极为严重,被逼自杀的相接不断;逃入山林的,官府就发兵捕捉。于是,天灾人祸造成了天blog.sina.com.cn/zhaoshizq下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景况。对此,朝臣慑于桑哥的淫威,无人敢去揭发和阻止。赵孟顺与阿刺浑撒里很友好,便劝他上奏皇帝大赦天下,将钱粮全部给予免除,这样做了也许天变就能够停止。阿刺浑撒里进朝陈奏后,元世祖采纳了这个建议,诏令文稿也已经起好。桑哥得知后勃然大怒,说这肯定不是皇帝的意见,欲行阻挠。赵孟頫对他说:”凡是钱粮未征来的,那是人都死完了,还从何处去要?不趁这个时刻给予免除,以后论事的人,假若以短缺几千万钱粮归罪于尚书省,难道丞相不被连累吗?”桑哥听了此话,也只好同意免赋,处于死亡边缘的黎民百姓方才困境稍减。一日,元世祖让赵孟頫比较一下叶李和留梦炎两人的优劣。赵孟頫不知元世祖用意何在,乃故意褒留贬叶说:”留梦炎,是我父亲的朋友,此人厚重,诚于自信,好谋善断,具有大臣的才能;至于叶李,他所读的书,我都读过,他所知道的和所能做的,我都知道,也都能做到。”世祖说:”你以为留梦炎胜于叶李吗?留梦炎在宋朝作状元,官位到丞相,当贾似道误国罔上时,留梦炎却依从附和他以求得安身;叶李那时只是个布衣平民,却伏阙上书举发贾似道,这就说明他胜过留梦炎啊。你由于留梦炎是你父亲的朋友,不敢直言指责他的错误,不妨赋诗来非难他。”于是赵孟頫赋诗日:”状元曾受宋家恩,国困臣强不尽言。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世祖看后,对后面两句极为欣赏,大加称赞。赵孟頫返回后告诉奉御彻里说:”皇上论贾似道误国,责备留梦炎不吭声,桑哥的罪恶超过了贾似道,但我们这些人不说话,到将来拿什么理由来推托自己的责任!然而我是疏远之臣,就是说了皇上一定不会听从。现在侍臣中读书知礼仪,慷慨有大节,又被皇上所亲信的,没有超过你的了。舍弃一时之生命,为百姓剪除残贼,是仁者的事啊。您一定要尽力为之!”谈话后不久,彻里便到皇帝跟前一一列举了桑哥的罪恶。世祖听后大怒,下令卫士打彻里的脸。殷红的鲜血从他的口鼻中不断涌出,彻里当即晕倒在地,过了一会儿,再呼唤他,彻里回答如初。这时许多大臣也相继进言,世祖再也无法袒护桑哥,只好依罪将其处死,并撤销尚书省。朝中许多大臣因受牵连而去官。赵孟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凝结在他身上的那种士大夫所特有的桀骜与忧患意识,甚得元世祖的赏识。在世祖的心中,赵孟顺具有着常人所不可比拟的地位。有一次,王虎臣状告平江路总管赵全违法,世祖便派王虎臣前往查处。右丞相叶李上奏世祖,认为此事不妥。但世祖却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赵孟頫上前奏道:”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世祖听后欣然从之,另遣他使。 由于赵孟頫在朝中声名显赫,连以前的权臣桑哥也对他礼让三分,并极尽笼络、巴结之能事。赵孟顺曾由于东御墙外道路难行,不慎从马上堕入河中,桑哥得知后立即告于世祖,为赵孟頫移宫墙、拓道路,一时传为笑谈。世祖想让赵孟顺参与中书政事,但赵孟顺坚持辞绝,于是世祖便允许他自由出入宫门。每次召见赵孟頫,世祖必与其从容谈论治国之道,多有所裨益。赵孟顺在朝中声名日隆一日,他担心长时间呆在皇帝身边必定引起他人妒嫉,于是力请卒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顺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随事决遣,官事清简,”郡中称为神明”。 世祖逝后,成宗、武宗相继登位,赵孟颓得不到重用,地位声名远不及以前显赫。但到了仁宗时,赵孟顺名声再起。仁宗在东宫时,便素知孟顺之才名。即位后立即召他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不久又改为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三年后又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据《元史》记载,仁宗对赵孟頫”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仁宗”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赵孟顺以南宋汉人之躯竟受皇帝如此器重,许多人很是不悦,遂萌生离间之念。但仁宗漠然视之,毫不理会。又有人上书说赵孟顷不宜参与记载国史。仁宗驳斥道:”赵子昂,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不久又赐给赵孟顺钞五百锭。赵孟顺曾经几个月没有到宫中,仁宗便向左右询问原因。大家都说是由于赵孟顺年老畏寒之故。于是仁宗便令御府赐予他貂鼠裘。延占六年(1319),赵孟顺得旨南归。仁宗派遣使者,赏赐衣币,并催促他还朝。但由于赵孟頫染病而没有成行。 从世祖到英宗,赵孟頫”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可谓显赫一时。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人的升降沉浮往往决定了其家族的荣辱兴衰。所以,湖州赵氏家族随着赵孟顺在仕途上的闻达也日益隆兴,在当地极享盛名。 (三) ”唯系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赵孟顺在其盛名的背后,却隐藏、蕴藉着莫名的无奈和苦闷。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一方面惊叹于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化,一方面却对此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与不安。所以,元朝统治者对待汉民族文化的载体--知识分子的态度便出现了矛盾与摇摆。搜收、网罗知识分子,但又处处排挤、抑制他们;委以高位,却又使他们不能接触实权,难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赵孟顺的无奈与苦闷正是源于此。 表面看来,赵孟顺为元朝历代君主所赏识,所器重,但实际上他们所看重的只是凝聚在赵孟頫身上的汉民族的文化意蕴。仁宗曾对人说:”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另据《赵文敏公行状》载,仁宗对赵孟頫”特优以礼貌,量之于馆阁之间,使之讨论古义,典司述作,传之后世”,借以”增重国家”。可见,对赵孟頫极为宠幸的仁宗也往往只注目于他的文化素养,把他作为消愁解闷、渲染升平的512具。所以赵孟顺虽然”官登一品,名高四海”,但由于获得的只是赫赫虚名,也不得不”处之恬然若寒素”。另外,赵孟頫以宋室王孙的身份入元出仕,常遭到时人的讥讽,甚至有人编造出赵孟顺因有亏气节而被族兄赵孟坚(子固)拒于门外的故事,来对他进行贬低。赵孟顺对此心中也有许多说不出的哀怨。 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当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时,赵孟顺远离故乡和亲人,独居京师,联想到自己的际遇,凄凉、悲伤之感不禁油然而生,遂发出”谁令堕尘网,婉转受缠绕”的感叹。至元二十七年(1290),赵孟顺又寄诗于好友鲜于枢,含蓄地倾吐了自己心中的迷惑与苦闷,自叹误人仕途,为尘网所羁。至元二十九年,他出任济南暂还湖州,曾赋诗书怀,”闲身却羡沙头鹰,飞来飞去百自由”,而自己却人在庙堂,身不由己。在朝廷之中,猜疑、排挤和打击不断向赵孟顺袭来,他的政治抱负也随之烟消云散。于是,赵孟頫只能将全部心血倾注到艺术追求上去,以摆脱官场的羁绊,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怜。唯系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赵孟頫在晚年时回顾自己荣辱交织的往事,不禁感慨千,流露出自己政治失意的尴尬与无奈。 也许正是因为压抑的情感在艺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赵孟顺遂以全才名世。他师法自然,借鉴古人,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终成开一代艺风的大家,在复古主义的旗帜下,被尊为一时的领袖。 在书法艺术上,赵孟顷不拘一格,”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与其同时代的著名书画家鲜于枢认为,”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他初学思陵,中年学钟繇,后又学李邕、柳公权,挥毫落墨,佻而能紧,潇洒。他临摹广泛,所得古法甚多,功力之深可与号称集古字的米芾相媲美。他的书法结构安排精熟,气韵连贯,用笔圆转流美,清雅秀劲,充分显示出汉学字体的优美刚健,形成独具一格的”松雪体”(也称”赵体”)。如果说宋代书法是群星璀璨,如北宋四家(米芾、黄庭坚、蔡襄、苏轼),南宋诸家;元代则是一星闪耀,赵孟頫主盟书坛。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如是说:”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盟坛坫者。”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孟顷)也。盖其于篆隶真草无不臻妙。如真书大者法智永,小楷法《黄庭经》,书碑记师李北海,笺启则师二王,皆咄咄逼真。而数者之中,惟笺启为尤妙。盖二王之迹见于诸帖者惟简札多,松雪(孟顺)朝夕临摹,盖于冥会神契,故不但书迹之同,虽行款亦皆酷似。乃知二王之后便有松雪,其论盖不虚也。”由于赵孟頫的书法名扬天下,皇家曾屡次下令收藏其书。天竺有一僧人,不远里慕名而来,求得孟頫之书被国人视为至宝。 在绘画艺术上,赵孟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高手。无论人物鸟兽、山水楼阁、花卉竹石,无所,无所不精。他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主张以”云山为师”,继承晋、唐、北宋阎立本、王维、韩干、文同、李公麟诸家的传统,以气韵取胜,力扫南宋画院刻意写实、拘谨沉闷的画风。从元代的陈琳、 王渊、柯九思、黄公望,到明代的王蒙、文征明、仇英、赵左,以及清初的”四王”,都受到赵孟頫画风的熏陶,被视为”南宗”的正脉,历久而不衰。 除书画外,赵孟顺还善于填词赋诗作曲,精于文物鉴赏,爱好音乐,善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旷世绝才。他的美术作品,常常是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的杰作。 (四) 琴瑟和鸣,相得益彰 在湖州赵氏家族中,还有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人,她就是赵孟顺的夫人管道升。 管道升,为中国书法史上继卫夫人之后第二位杰出的女书法家,清朝戏剧家洪升曾作杂剧《四婵娟》,生动叙述了她与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四大才女的故事,在清朝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生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卒于元仁宗延{右六年(1319),宇仲姬,与赵孟頫同为湖州人。管道升也来自一个很富声名的家族,她的祖先是齐国名相管仲的后裔,齐时在湖州避难,因素有贤名,所居住之地被称为”栖贤”。管道升自小才智过人,翰墨词章俱佳,尤其擅长书画。据《松雪斋外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记载:”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又尝画《墨竹》及设色《竹图》以进,亦蒙圣奖,赐内府上尊酒。尝谒兴圣宫,皇太后命坐赐食,恩意优渥。受知两宫。可谓荣矣。”《庚子销夏记》中甚至认为,管夫人所画墨竹,风格胜过她丈夫。 赵孟顺与管道升婚后琴瑟和鸣,相得益彰。二人常在空闲之时赋诗作画,其乐融融。管道升曾给赵孟頫写过许多抒发真情的爱情词曲,其中有一首《锁南枝》的小曲写道: 傻酸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俩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这支小曲通俗形象、大胆泼辣地表达了赵氏夫妻俩亲密无问的情感,是夫妇爱情的见证。几百年来,这首小曲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在吟诵流传的过程中被改动、加工为许多内容相同,而文字各异的”版本”。 皇庆二年(1313),管道升曾作《渔父词》,劝赵孟頫放弃贪荣苟进之心,及早归乡。其中写道:”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岩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人生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日去休。” 在劝归之中暗藉着绵绵相思之情。赵孟頫看后,不禁思潮翻滚,感叹万千,随即作词相和,以表达自己向往归隐的心情:”侬在东南震泽洲,烟波日日钓鱼舟。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并题跋云:”吴兴郡夫人不学诗,而能诗;不学画,而能画,得于天然者也。此《渔夫词》皆相劝以归之意,无贪荣苟进之心。其与老妻强颜道,双鬓未全斑,何苦行吟泽畔,不近长安,异矣。皇庆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子昂书。” 由于长期耳濡目染,相互切磋,赵氏夫妇形成了极为相近的书法艺术风格:和平婉约、工稳丰腴。据《中国古代书法史》记载,《致中峰和尚尺牍》是管道升的代表作,此尺牍笔画道媚圆润、字形匀称规整,其点法、捺法、转折、使转,皆与赵孟顺相同。但是,管道升之所以名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之林,绝非简单模仿赵孟顺所致,她也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她行笔虽圆润,但圆润中见稚巧,丝毫不显浮华;折笔杂方笔,字虽道媚却仍blog.sina.com.cn/zhaoshizq不失古朴。她的书法结构布局精心,结体秀丽,字与字交辉映,生趣盎然。1319年,管道升因病去世,与其情深意笃的赵孟頫顿感”哀痛之极,不如无生”。他在给管道升的生前好友中峰和尚的信中说:”孟顺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醉梦......盖是生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哭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三年之后,即英宗至治二年八月,赵孟顺也倏然而逝,享年六十九岁。英宗闻讯后极为惋惜,即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与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 (五) 诗书传家久 随着赵孟頫艺术上的日趋显赫,整个湖州赵氏家族也逐渐由政治家族转向文化名族,以诗书画闻名天下。赵孟頫兄弟多人,原大都在宋朝为官。人元后宦情淡薄,多以翰墨为娱。其兄赵孟颊,字景鲁,南宋时荫补为承务郎,先后任仁和知县、高邮军判官。入元后不仕,”日以翰墨为娱”。他擅长小楷,曾以”细字谨楷”抄写《九经》,颇为流传。他还喜欢与僧人交游,多次抄写过莲花经、华严经等佛家典籍。他平日居家,”明窗净几,焚香沦茗,四时花草,婆娑爱赏,欣然自得”,一派望族人家的优雅和散淡。其弟赵孟颌,字子俊,元时任文林郎、江浙等处儒家提举,善于篆书,喜好蓄古字画。元大德十五年(1301),他画成《十八罗汉卷》,笔势雄旷,轰动一时。他们也为整个家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能够继承延续赵孟顺家族诗书画家风的当属其子赵雍和赵奕。二人皆以书画名世。 赵孟顺共有子三人:赵亮、赵雍、赵奕。赵亮过早夭折,所以赵雍作为长子很自然地便承担起维系家族生存发展的重担。 赵雍,字仲穆,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他自小便受赵孟顺的熏陶并得到精心培育。赵孟顺经常收集古字画供赵雍临摹,时时督导他勤学苦练,锐意进取。赵雍绘画师法董源,尤其擅长画人马。书法工于真行草篆,篆书取法李斯、李阳冰,得清雅秀劲之妙趣;真行草书师法赵孟颁,获优雅清俊、风流倜傥之家风。赵雍在书法创作中,牢记其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教导,以扎实的功底去感受挺秀、润健的意境和形态美,尽得赵孟頫的真传。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公(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僧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其联续处人莫能辨。于此见其得家传之秘。”赵雍虽得其父书法的精髓,但他并不去一味刻意模仿,而是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在点画处理上,回锋垂露于其父,粗细悬殊大于其父,一波三折甚于其父,顿挫折转显于其父;在间架安排上,又以险侧卓立。开张宽博与其父书构成不同特色;在章法分布上,一反其父字距紧密,行距疏阔的书风,字距较疏,行距较紧,满纸律动活泼。”今人陈星平在评价赵雍的《致彦清都司相公尺牍》时说:”赵雍此札平易近人,文雅却怪癖冷淡,雅俗可共赏却又无尘俗之气,是一幅既有传统的认真继承,又有自己风骨,点画精湛、气息清新自然的好作品。”这充分显示出赵雍对其父之风有继承同时也有发展。赵雍还精于赋诗,曾有《赵待制遗稿》一卷。 据《图绘宝鉴》记载,赵雍有子二人:赵凤、赵麟。赵风,字允文,画兰竹,与乃父乱真。赵麟,字彦征,以子生登第,为江浙省检校,善画人马。赵雍之弟赵奕,字仲光,隐居不仕,以诗酒自娱,”工真行草,几可与孟顺相比,有乱真之感。” 政治上的不得意导致了湖州赵氏家族向文化名族的转变。然而,这既是不幸,又是其大幸。政治上的显耀,往往只能盛极一时,而艺术上的辉煌,则可荣耀万世。文化名族要比政治家族更具生命力、持久力。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州赵氏家族如今已成为历史,其政治上曾风云一时的人物,早已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被人们忘记了。然而,其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所创造和贡献的人物,却一再被人们提起,所留下的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令人们赞叹不已。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