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种迹象看,是谷王朱穗暗中助建文帝离开了南京
本人通过对当时守卫金川门谷王朱穗生平资料的研究发现,是谷王朱穗在开城献降之前,暗中协助建文帝父子撤离了南京。理由是:
一、南明绍宗认为谷王朱穗在永乐年间以罪废,降为庶人,是由于他“致惠宗之出奔,陷成祖于不义”。
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南明绍宗认为齐王朱榑与谷王朱穗世代被废为庶人的处罚过重,认为应比照明太祖处罚朱文正的做法,只处罚朱文正本人,并让其子孙继嗣。于是,敕谕阁部院寺科道各衙门曰:
“太祖皇子诸王,分封二十四国,内有齐王榑、谷王橞,俱在永乐年间各以罪废,降为庶人,除国削爵,身不善终。虽二王有以自取,然其情各有不同。谷王橞始奉惠宗委托守城,乃激烈一时,开门迎敌,后复谋为非分。是橞之罪不在蜀王讦其不轨,实在献金川门户之一事,致惠宗之出奔,陷成祖于不义;仰体太祖情法之平,仍与降废,称曰庶人,诚不为过。惟朕追念太祖创业艰难,谷庶人橞当从靖江□□为法,替其身而为戒、继其祀以存亲。齐王榑虽云不法,激言致祸,时势实然。先废后杀,罪不至此,何其惨也!宜复齐王之封,仍加“恭”字为谥,祀之宜继,断断必然。”
虽然同样是过了200年,但是这是出于明宗室南明绍宗之口,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如果孤证不立,请看朱穗自己如何说的。
二、谷王朱穗自己说“往年我开金川门出走建文君”。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其孙朱允炆(皇太子朱标长子),继皇位,年号建文,为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于7月举兵造反。朱棣为解决后顾之忧,首先平定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之患,然后杀向宣府。未经战斗,宣府护卫郭亮开门迎降。接着杀向蔚州,蔚州指挥佥事李远与指挥王忠举城降。宣府归顺朱棣后,身居谷王府的朱橞,未经朱棣允许便出走南下,于7月27日回到京师南京,向建文帝说明了回京师的原因。建文帝也未责怪他。到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七月,建文帝多次遣谷王朱穗回宣府,但朱橞不从,仍住在京师。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建文帝命谷王朱穗守京城金川门。到建文四年六月三日,燕军自瓜州渡江,南军全线崩溃。渡江后,燕军屯龙潭,南京城中乱作一团。惠帝数次遣使求和,朱棣只说要捉拿齐泰、黄子澄二奸臣,当时这二人已奉命外出募兵,惠帝也无可奈何,只能“会群臣恸哭”。这时,有人提出请惠帝退往浙江,有人则认为应往湖南,惟方孝孺请求坚守京城,以待四方援兵,惠帝犹豫不决。燕军逼城,都督徐增寿准备迎降。大理丞邹瑾、御史魏冕听说,率廷臣十八人于殿前群起殴打,官内乱作一团。惠帝闻之,杀徐增寿,召诸王及群臣分守九门,仍以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守金川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晨,燕军一到,谷王与李景隆开门迎降。就在这时,宫中起了一场大火,建文帝与长子朱文奎不知去向。
六月十七日朱棣继皇位,年号永乐。朱棣即皇位后,认为谷王朱橞开金川门迎降有功,遂于十月二十二日召见谷王,特赐谷王乐七奏,卫士300,增禄2000石,改封谷王朱橞到湖南长沙,实际上将谷王流放到长沙。
朱橞对朱棣将其流放到长沙不满,遂与王府内宦官吴智、刘信等人谋不轨,共同反对朱棣。他利用蜀王朱椿(与谷王共母)之子崇宁王朱悦蹲逃匿到长沙谷王府之机,攻击朱棣,并说: “往年我开金川门出走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将为申大义,事发有日矣。”永乐十四年底,蜀王朱椿告发其事,来年正月,群臣上劾谷王。随后朱棣召见谷王,并请在京的周王朱槁、楚王朱桢、蜀王朱椿等人共议对谷王的处置,诸王异口同辞:“穗违祖训,谋不轨,纵迹甚者,大逆不道,诛无赦。"朱棣说:“诸王群臣大义,国法固尔,吾宁生橞。"终于在永乐十五年二月初六与二位儿子一起被明成祖削为庶人,谷国被撤除。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狱中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