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小憩驿站

 主题:述靓  白龙潭赵氏始祖突迁潭初考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2-14 15:39:24.0


 

始祖讳突,字如其,公生三子,曰忠,曰宗,曰裕,明永乐二年(1404),由苏州来潭,忠旋官茶陵卫,遂占彼籍。突率宗、裕卜居白龙潭。予常思究,突公佩武略将军印,天命之年,为何解甲归田,自苏州繁华之地举家徙潭?忠官茶陵卫,占彼籍,去不归宗,有悖常理,公父南雄侯赵庸,明太祖功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坐胡帷庸党死,爵除,葬苏州虎邱,未牵连子孙,迹象种种,其因何也? 有锦石何氏,始祖必华,字汝川,原姓朱,乃明太祖朱元璋苗裔,因燕王篡位,屠戮宗藩,亦于明永乐二年(1404)徙潭之银塘,从妻改姓何氏。经锦石何氏十八代孙何歌劲先生考证:兹族实为建文帝一支。 今探始祖突公与锦石何氏必华同年来潭,相邻而居,实突公父子护送建文帝父子离开苏州,隐匿湘潭也。 下面我们不妨用公安部门破案时采用的“排除法”,也就是说从时间、历史空间(建文帝当时是否在苏州)、社会条件(赵突家与朱标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看赵突赵忠父子是否护送建文帝出亡湘潭。 先看时间,赵突、何必华(朱文奎)同是明永乐二年(1404),由苏州来潭,赵突卜居白龙潭。何必华初居于易俗河银塘,继移居县城东隅金泥湾,后定居于碧泉。因其于清乾隆年间建祠于锦石,遂称为湘潭锦石何氏。 再看历史空间,根据《文汇报》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逃到了离南京并不太远的苏州,溥洽和尚收留了他,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故可以肯定的说,明永乐二年建文帝正隐藏于苏州。 再看社会条件,赵突父为明南雄侯赵庸,洪武元年命兼太子(朱标)副詹事。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末株连子孙,应该是得到了太子朱标的保护。朱标是赵庸子孙的救命恩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建文帝有难,赵家义不容辞要出手相助。当年赵忠出任茶陵卫千户之职,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极有可能是赵突为安全护送建文帝离开苏州,上书朝廷请求解甲归田,朝廷居然批准了赵突的请求,并且让赵突长子赵忠袭职出任茶陵卫千户之职。为建文帝出亡湘潭制造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赵突赵忠父子暗中护送建文帝出亡湘潭,还可以从中湘白龙潭赵氏族谱和锦石何氏族谱中找到答案。 白龙潭赵氏宗祠墙壁上题录有唐杨炯送赵纵诗: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滿前川。这暗中寓意了什么呢?明眼人都清楚是送人回乡,暗中寓意送建文父子来湘潭。白龙潭赵氏堂号为连璧堂,这连璧堂和朱文奎联系到一块,就是奎壁,奎壁是二十八宿中奎宿和壁宿的并称,旧谓二宿主文运。 白龙潭赵家祠堂正门两侧是双层楼房,有八个大窗户,窗户之上的檐边下有几组大型浮雕彩塑,其中有“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和“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前一幅寓意白龙潭赵氏是赵匡胤后裔,后者又寓意什么呢?救主,救谁,寓意指救建文帝父子。 白龙潭始迁祖赵突,字如其,突如其来,这名字是他出生的名,还是赵氏首次(1503年)修谱者的某种暗示呢?白龙潭赵氏字派,首修说前按庐州老谱,现取“廷帷国”,取三字,二修才补齐为廷帷国继,嘉赵之光,宗祖德泽彰,绍述承先政,文明啟后昌,英才襄盛世,勋业建旗常。这“廷帷国继”,廷:作赵氏家庭解,也可作朝廷解;帷:用布遮挡;国:建文朝廷;继,继嗣,继承。寓意赵氏家庭把建文帝的继嗣者(朱文奎)用布遮挡,暗中保护起来。嘉:赞许,夸奖;光:光荣,赵氏做了一件值得赞许,光宗耀祖的大事。 再来看看锦石何氏第四代人员的名称:绍宗、绍祖、绍荣、绍莘;望卿、望忠、望献。这些人名连接起来,就成了一句比较完整的话,绍宗祖荣莘,望卿忠献。这无疑就是介绍宗祖(建文帝,朱文奎)的荣幸,看爱卿赵忠做出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建文帝出亡湘潭是赵突赵忠父子暗中护送的。赵突解甲归田,自苏州举家徙潭负有暗中护送建文帝出亡湘潭特殊任务。忠官茶陵卫,占彼籍,去不归宗,是避免万一护送建文帝出亡事泄露,不致互相牵连。南雄侯赵庸,坐胡帷庸党死,未牵连子孙,显然是得到了朱标的保护,赵突赵忠父子出手暗中护送理所当然。 下面再来看锦石何氏始祖何必华何许人也, 何歌劲先生认为是建文帝,靓再三斟酌,最终确认何必华即建文帝长子朱文奎。其理如下: 1、银田四甲继述堂何氏族谱中载:始祖道明生何惠,字季业,惠生二子,志高,志荣,二女,长相朱,次相和。长相朱,朱文奎1396年丙子岁生,何惠长女1400年庚辰岁生,相朱(文奎)年龄很匹配。 何必华(朱文奎)岳父何惠(何惠应是后人修谱时,有意私谥的名),父明惠帝(建文帝)同为惠,已明确寓意了何必华与明惠帝朱允炆的父子关系。但在锦石敦本堂何氏首修族谱中,何惠只称何公某,匿名不具,惧露迹招祸。 2、锦石敦本堂何氏宗祠门联,国恩浩荡,宗祀光煇。以“国宗”冠顶,隐寓锦石何氏的皇族身份。光煇寓意谁,可推测是朱文奎和朱允炆。光是文光,“文光射斗,奎壁联辉”, “焕奎壁之光,润文明之色”,正应了他取名文奎的本意。不用光辉和光晖,用光煇,煇火字旁加軍,对应于炆,軍(谐音君),炆君,正是建文帝。宗祀光煇,说明其崇祀的是朱文奎和朱允炆父子。 宗祀光煇的光,如扩展开讲,与朱元璋、懿文太子朱标、朱允炆、朱文奎、纹渊、纹广都有关,朱元璋的元,朱允炆的允,与光字下部都共儿,懿文、允炆、文奎、纹渊、纹广都含文字,文是文光。不过我还是偏向宗祀光煇的光只指朱文奎。 3、何必华生二子,长子纹渊,字如海,一字碧村;次子纹广,字配两,一字碧沧。本意就是文(纹)如泉湧,渊博如海,生于碧泉之村。其文(纹)广博,沧沧碧海。配两是寓意配朱、何两个姓氏。何必华之子,取名用纹字,纹字的绞丝旁,“糸”指丝线、帛带,是用来连接朱文奎与其子的纽带。如果丝带联接到朱允炆,炆字旁的火会烧断丝带,也就是说要断带(代),断代的人还是指向了朱文奎。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