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小憩驿站

 主题:德林 《杨广墓志全解读》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2-14 16:02:31.0


 

杨广墓志全解读.doc杨广墓志全解读 赵德林 今年四月,扬州新发现了杨广墓后,我对杨广墓志进行了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在网上(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发表了很多关于杨广墓的言论,但没有把它们整理成文章。现在到了不得不整理的时候了,因为专家们已把它确认为杨广真墓了! 扬子晚报:【扬州西湖隋炀帝墓确定】 扬州西湖隋炀帝墓确定,为杨广最后埋葬之地,并系与萧后合葬!墓葬全长24.48 ,出土100余件文物,发掘两颗牙齿,属于50岁成年男子。一号墓墓主杨广。二号墓则发现隋编钟,墓内还有人骨,勘测约56岁,一米五的成年女性,经判断墓主为萧后。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赵辉、刘庆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远、王学荣等10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11月16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成果。 ……   国家文物局对这一墓葬的考古发掘十分重视,今年4月致函江苏省政府,提出加强墓葬保护工作意见。考古发掘期间,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励小捷局长、童明康副局长先后专程来扬州,视察指导考古发掘工作。江苏省文物局协调省内精干考古力量,支持这一重要墓葬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扬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要求,部署安全保卫、文物保护、规划调整等工作。 ……。采用最新技术手段解读墓志,墓志上已识读出的志文为:“随故炀帝墓志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一日帝崩於扬州江都县……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荆棘芜……永异苍悟……贞观元年……朔……葬炀……礼也方……”。 …… 尽管专家们言之凿凿,但我仍确定此墓是陈棱搞的吴公台杨广墓。显然我是以一个微小的业余考古爱好者的身份对抗强大的顶级专家集团阵容,有如以卵击石,相信99%以上的人会笑我不自量力。但我觉得我的研究还是必要的,值得的,因为真相不是靠人头来支撑,而是靠证据支撑的。我知道就考古整体知识来说,我和专家们相比就好比小学生和博士相比,但就某些具体知识来讲,我可能了解的比专家们多一点,态度可能更加专注一点。 本文只解读杨广墓志,相信大家看了这个解读自然会对此墓是吴公台杨广墓还是李唐杨广心中有数。 解读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李世民哥哥李建成太子的墓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于京师。粤于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已酉朔十三日辛酉。葬于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李建成墓志的行文与杨广墓志差不多,这也难怪,都是死于非命。 杨广墓志虽然很多字模糊不清,有的还一点痕迹也没有,但总体脉络是很清楚的。它由标题和九句话构成: 标题:随故炀帝墓志。此随字有“故隋”之意。这是因为在立墓志者看来当时隋虽然形式上还没有灭亡,但实际已经灭亡了。后人有借用随表示故隋的这个用法。 几个关键时间: 1、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谥杨广“炀帝”; 2、武德三年,六月癸卯,唐高祖李渊诏隋帝及其宗室柩在江都者,为营窆,置陵庙,以故宫人守之; 3、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渊遷葬杨广于雷塘,置陵廟; 4、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将蕭后與杨广合葬。如果萧后与杨广是异穴合葬,合葬时就没有必要打开杨广的墓室,那么武德五年以后杨广的墓室就不应被公开打开过(这里不涉盗墓)。也就是说,如果二号墓是萧后墓,那么即使此墓是杨广墓,杨广墓志上也不可能出现李世民年号! 第一句: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戊寅)。“大业十四年”的说法排除了它是李唐官方墓志,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是李唐政府搞的墓志,也就排除了此墓是李唐杨广墓。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官方和民间的差别。 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帝,李渊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所以后来李渊便以“武德”为自己在位时的年号),李世民为秦公。公元618年(武德元年),李渊逼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唐,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代表李唐政权态度的典型是李唐官修《隋书》,该书中就没出现过一次“大业十四年”,哪怕是在杨广纪下。 以下三种情况墓志中可能会出现“大业十四年”: 1、墓主死于公元618年,并于隋末非杨侑、李唐治下安葬。如果杨广墓志是陈棱搞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2、墓主死于公元618年,并于隋末在杨侑、李唐治下安葬,但墓主家并没有归附杨侑、李唐。 3、墓主死于公元618年,但在李唐统一后安葬或迁墓,误写“大业十四年”。因为原墓志或记录上就是“大业十四年”,如果不是当年政权变更的当事人或研史的,谁能熟记大业十四年就是永宁二年和武德元年呢。武德004墓志就是这样的情况。 第二句:(三月十)一日帝崩于扬州江都宫。此句描述杨广之死。《隋书》:永宁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武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将作少监宇文智及,武勇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景,内史舍人元敏,符玺郎李覆、牛方裕,千牛左右李孝本、弟孝质,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等,以骁果作乱,入犯宫闱。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 如果此墓志中后有“贞观元年”,那就是李世民政权给杨广搞的墓志,涉及到当朝皇帝李世民,那这里就不能简单用“帝”字,而要用“炀帝”。 此墓志同李建成墓志一样,回避了墓主的死因。李建成是李世民杀掉的,所以李世民给李建成搞墓志要回避死因。李唐政权给杨广搞墓志回避杨广的死因就没有一点合理性,只有是陈棱搞的墓志才会这样,因为陈棱虽然忠于杨广,但也受宠于宇文化及,他会为他所尊者宇文化及避讳。 此墓志让我有点困惑。我记得一著名的隋代墓志上就是先“于”后“於”,和本墓志一样。太巧合了。 第三句:(××日殡)於流珠堂。此句描述萧后收殓杨广。《隋书》: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 第四句:其年六月四日……西陵荆棘芜秽里。此句描述宇文化及把杨广的棺材扔了。由于月份不同了,所以月前加其年(下同)。 西陵:很可能是指孙坚墓。 荆棘芜秽就是刺木杂草的意思,形容环境不好,就是说埋得极差,点出了修吴公台杨广墓的原因。从下句看,陈棱认为虽然埋得不太好,但是是萧后埋的,萧后尽力了。回避了宇文化及对杨广的亵渎。 (如果后面是贞观元年,那么这里就应是指陈棱安葬杨广,显然是不合事实的,李唐不可能这样无耻的。) 荆棘:荆棘是现在常用的一个词语,它原来是指两种植物:荆和棘。荆现名牡荆、荆条、黄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荆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后来还演变成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室”“拙荆”,或简称为“荆”。棘是鼠李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它的枝条多荆,民间常用它作围篱。最早囚拘奴隶也以棘丛围绕。以后“丛荆”也成了囚拘之所的代名词。在科举时代,为了防止考场上传递作弊,围墙上也满插棘枝,故考场也称“棘院”或“棘围”。棘在野外常与荆混生,因此就产生“荆棘”一词。荆棘丛生最易阻塞道路,又借喻作艰险处境或者纷乱局面,成语“披荆斩棘”和“荆天棘地”由此引申而来。 芜秽:亦作“ 芜薉 ”。亦作“ 芜濊 ”。    1.荒芜。谓田地不整治而杂草丛生。《楚辞•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坟墓芜秽而不脩兮,魂无归而不食。” 宋 司马光 《晋祠谢晴文》:“污邪既潴,平原将溢,田恐芜秽,民忧垫隘。” 胡适 《记李觏的学说》:“沃壤犹为芜秽,况瘠土乎?”    2.引申为丛生的杂草。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覩乱萌,则若剃田之芟芜薉。”    3.污浊;污秽。   《楚辞•招魂》:“主此盛德兮,牵於俗而芜秽。” 明 刘基 《吊岳将军赋》:“固将军之不辰兮,哀中原之芜秽。” 白采 《羸疾者的爱》诗:“我的工作,只能为你们芟剔芜秽,让你们更见矞皇璀璨!”    4.使污秽;玷污。   唐 李翱 《百官行状奏》:“芜秽简册,不可取信。”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贤者留芳简册,不肖者芜秽垓埏。”    5.冗杂;杂乱。   《淮南子•齐俗训》:“原人之性,芜濊而不得清明者,物或堁之也。”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略其芜秽,集其清英。”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其事芜秽,其辞猥杂。”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跋》:“此记皆从实录写,事多琐碎,难免有冗杂芜秽之讥。”南朝 范晔 《后汉书•陈蕃传》“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第五句:……永毕,苍梧(斑竹)。此句感叹,赞扬萧后对杨广的夫妻之义。永毕和苍梧都有典故。 永华: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意思是:得到丈夫的喜爱,妻子就可以终生有靠,失去丈夫的欢爱,妻子就一切都完了。来源于《女宪》。 《女诫》专心第五:《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故《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礼义居洁,耳无涂听(涂音涂),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周易系辞云:冶容诲淫,慢藏诲盗),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俗语“倚门子”,即倚靠在门旁,向外张望),此则谓专心正色矣。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 苍梧:上古时候,尧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王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王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尧王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 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泪珠洒在竹子气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成为斑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她们的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 的洞庭湖君山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斑竹”,又名“湘妃竹”。 第六句:(其年×月×日)……(端)贞观。此句描述陈棱以鼓吹仪仗将杨广棺材送到道观端贞观,同时着手为杨广修墓。 关于贞观,江苏无锡市宜兴以前就有通贞观。通贞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有丹桂、丹井等古迹。通贞观是宜兴的总道观,管辖范围包括丁蜀、官林、溧阳等地的道观,如洞灵观等。旁边有郭提举宅,苏东坡曾经下榻于此,写了著名的《橘颂帖》。 端贞:座 右 铭 陈予昂(唐):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待干慕谦让,莅民尚宽平。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把杨广棺材暂厝端贞观,表达了陈棱对杨广的敬意。 史载是陈棱将杨广棺材迎回江都宫成象殿,个人认为是以讹传讹。首先,再迎回江都宫是很不吉利的,其次道观里也有殿。 这里的“贞观”不可能是李世民年号,此墓志上根本就没有讲贞观皇帝的空间—字数就那么多嘛。讲到李世民,必然要讲下旨为杨广迁墓,甚至还要讲到原因。为了不让人看出这个,考古方至今没有提供过完整的墓志照片呢。 第七句:其年(太岁戊寅×月×日)朔。此句为陈棱安葬杨广给出时间坐标原点。到唐代时,此句有时已合并在“礼也”句里。(见下句) 第八句:(某日)葬扬(州江都)……礼也。此句描述陈棱何时把杨广安葬在什么地方。 丧礼是中国各种礼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礼仪,其源最早始于西周,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并延续至今。历史文献资料告诉我们各个时代的丧礼有所不同,但基本的丧礼还是沿袭了《仪礼》的规定。《仪礼》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记载了极其繁杂的丧葬仪式,这些繁琐的礼节在墓志铭文中,并无详尽的记述,大多都是通过特定句式一笔掠过的。唐代最常见、最常用的特定句式就是:/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礼也。或/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之礼也。这一特定句式用在墓志铭文当中,主要用来总结墓志志文的内容,表示丧葬大事已经按照丧礼的规定如期完毕。兹举几例: 1、载初元年《元智威墓志》:粤以载初元年岁次己丑十一月庚辰五日甲申葬于洛州洛阳县平阴乡崔知温墓东北一百步邙山,礼也。 2、显庆五年《宋丰墓志》:即以其年岁次庚申三月壬寅朔一日壬□葬于北芒之南原洛阳县清风乡,之礼也。 3、调露元年《韩仁楷墓志》:以调露元年岁次己卯十月戊申朔廿三日庚午,迁柩合葬于河南平乐乡邙山右原,之礼也。 扬州考古方为了把“贞观其年”弄成“贞观元年”,故意把“葬扬”改为“葬炀”,因为贞观元年时的帝是李世民了,加以杨广只能是炀帝了。其实在“礼也”墓志格式中根本就不提墓主,而且通篇对墓主的称呼也是一以贯之的。 第九句:方(是时)……。此句描述当时局势,说明为何不能以帝礼安葬杨广。此句最关键,陈棱搞的墓志必有此句,因为没法给杨广修陵。而李唐杨广墓绝无可能有此句,加上此句的话就是画蛇添足了。(比照李建成墓志) “贞观”后面之字的痕迹分析: 显然不可能是“元”字,而符合“其”字的笔画规律。--如果把它加长一倍就象元字了,难怪考古方会认做元字。 一点猜想。从墓志照片看,墓志似乎摔裂了,不知是考古时搞裂的,还是原来裂的。如果真裂了,我觉得是原来裂的,是迁墓时搞坏的。这个墓志可能较重,迁墓人员在搬动的过程中摔了,把墓志摔裂了,自己也摔掉两颗牙齿。为了掩盖把墓志摔裂了的失误,迁墓人员把四个辅首放在裂缝上,幸运的是最后不要此墓志了,迁墓人员也就没有受责了。但是由于辅首置于墓志上,受千多年锈蚀的影响,墓志上辅首下面及周边的字都破坏掉了。 其实,关于扬州杨广墓,只要大家注意并看懂了一个画面,就会知道它是迁走了的空墓。这个画面是今年四月份刚报道这个墓时的比较原始的材料--源于墓志出土过程。墓志上的那坨东西据说就是那四个辅首。大家只要想一想,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墓里的四个辅首能紧密集合在一起置于墓志上吗?(只是一个辅首的话还有可能) 问题:此墓志尺寸多少? 參考標準1、大業三年楊素墓誌,邊長0.91米; 參考標準2、初唐三品以上官員墓誌邊長0.75~0.86~1米; 參考標準3、顯慶四年尉遲敬德墓誌,邊長1.2米。 推斷:此墓誌邊長在1米左右。 最后,附带讲几句:一是杨广墓志的标题与正文同字体,但标题比正文密得多,这在墓志上是没有见过的,为的是在正文暗示墓主名“广”(过去的宽都说成广),“广”字连说都不说,说明对杨广极尊,恐怕只有杨广的臣下才做得到。就这一点,也可排除此墓志不是李唐搞的。二是既然李唐政权说以帝礼迁葬杨广,绝对不会给杨广搞墓志。 參考書目 1、(义宁二年,即武德元年,炀帝)义宁二年,五月乙巳朔,诏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金根车,驾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车;舞八佾,设钟虞宫县。王后、王子、王女爵命之号,一遵旧典。戊午,诏曰:“天祸隋国,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悯予小子,哀号永感,仰惟荼毒,仇复靡申。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总九合于一匡,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义朕躬,繄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私僮命驾,须归籓国。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期如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皇祖,守禋祀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北史 隋本纪》 2、大业十三年,十一月丙辰,唐公入京师。辛酉,遥尊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为帝,改元义宁。二年三月,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化及发后,右御卫将军陈棱奉梓宫于成象殿,葬吴公台下。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大唐平江南之后,改葬雷塘。——《隋书 炀帝下》 3、武德三年,六月癸卯,诏隋帝及其宗室柩在江都者,为营窆,置陵庙,以故宫人守之。——《新唐书 本纪第一 高祖》 4、武德五年,八月辛亥•••••葬隋炀帝于扬州。——《旧唐书 本纪第一 高祖》 5、武德五年,八月辛亥,葬隋炀帝。——《新唐书 本纪第一 高祖》 6、贞观四年,破灭突厥,乃以礼致之,归于京师。——《隋书 列传第一后妃》 7、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北史卷十四 列传第二 后妃下》 8、义宁二年三月一日,德戡欲宣言告众,恐以人心未一,更思谲诈以协骁果,谓许弘仁、张恺曰:“君是良医,国家任使,出言惑众,众必信。君可入备身府,告识者,言陛下闻说骁果欲叛,多酿毒酒,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弘仁等宣布此言,骁果闻之,递相告语,谋叛逾急。德戡知计既行,遂以十日总召故人,谕以所为。众皆伏曰:“唯将军命!”其夜,奉义主闭城门,乃与虔通相知,诸门皆不下钥。至夜三更,德戡于东城内集兵,得数万人,举火与城外相应。帝闻有声,问是何事。虔通伪曰:“草坊被烧,外人救火,故喧嚣耳。”中外隔绝,帝以为然。孟秉、智及于城外得千余人,劫候卫武贲冯普乐,共布兵分捉郭下街巷。至五更中,德戡授虔通兵,以换诸门卫士。虔通因自开门,领数百骑,至成象殿,杀将军独孤盛。武贲郎将元礼遂引兵进,突卫者皆走。虔通进兵,排左阁,驰入永巷,问:“陛下安在?”有美人出,方指云:“在西阁。”从往执帝。帝谓虔通曰:“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虔通曰:“臣不敢反,但将士思归,奉陛下还京师耳。”帝曰:“与汝归。”虔通因勒兵守之。至旦,孟秉以甲骑迎化及。化及未知事果,战栗不能言,人有来谒之者,但低头据鞍,答云“罪过”。时士及在公主第,弗之知也。智及遣家僮庄桃树就第杀之,桃树不忍,执诣智及,久之乃见释。化及至城门,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为丞相。令将帝出江都门以示群贼,因复将入。遣令狐行达弑帝于宫中,又执朝臣不同己者数十人及诸外戚,无少长害之,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为帝。十余日,夺江都人舟楫,从水路西归。至显福宫,宿公麦孟才、折冲郎将沈光等谋击化及,反为所害。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隋書 列傳第五十 宇文化及弟智及 司马德戡 裴虔通》 9、天地定位,君臣之义以彰;卑高既陈,人伦之道斯著。是用笃厚风俗,化成天下。虽复时经治乱,主或昏明,疾风劲草,芳芬无绝,剖心焚体,赴蹈如归。夫岂不爱七尺之躯,重百年之命?谅由君臣义重,名教所先,故能明大节於当时。立清风於身后.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宏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况凡庸小竖,有怀凶悖,遐观典策,罔不诛夷。辰州刺史长蛇县男裴虔通,昔在隋代。委质藩僚。炀帝以旧邸之情,特相爱幸,遂乃忘蔑君亲,潜图弑逆。密伺间隙,招结群丑,长戟流矢,一朝窃发。天下之恶,孰云可忍?宜其夷宗焚首,以彰大戮。但年代异时,累逢赦令,可特免极刑,投之四裔,用明逆顺之理,以奖君臣之义。可除名削爵,迁配驩州。 ——《全唐文 卷四 贬裴虔通诏》 10、革命创制,礼乐变於三王;修废继绝,德泽隆於二代。是以鸣条克伐,杞用夏郊;牧野降休,宋承殷祀。爰及魏晋,禅代相仍,山阳赐号於当涂,陈留受封於典午。上天回眷,授历朕躬,隋氏顺时,逊其宝位。敬奉休命,敢不对扬,永作我宾,宜开土宇。其以莒之酅邑奉隋帝为酅公,行隋正朔,车旗服色,一依旧章。仍立周后介公,共为二王后。 ——《全唐文 卷一 封隋帝为酅公诏》 11、炀帝三男,萧皇后生元德太子昭、齐王暕,萧嫔生赵王杲。太子元德太子昭,炀帝长子也,生而高祖命养宫中。三岁时,于玄武门弄石师子,高祖与文献后至其所。高祖适患腰痛,举手凭后,昭因避去,如此者再三。高祖叹曰:“天生长者,谁复教乎!”由是大奇之。高祖尝谓曰:“当为尔娶妇。”昭应声而泣。高祖问其故,对曰:“汉王未婚时,恆在至尊所,一朝娶妇,便则出外。惧将违离,是以啼耳。”上叹其有至性,特钟爱焉。 年十二,立为河南王。仁寿初,徙为晋王,拜内史令,兼左卫大将军。后三年,转雍州牧。炀帝即位,便幸洛阳宫,昭留守京师。大业元年,帝遣使者立为皇太子。昭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有深嫌可责者,但云“大不是”。所膳不许多品,帷席极于俭素。臣吏有老父母者,必亲问其安否,岁时皆有惠赐。其仁爱如此。明年,朝于洛阳。后数月,将还京师,愿得少留,帝不许,拜请无数。体素肥,因致劳疾。帝令巫者视之,云:“房陵王为祟。”未几而薨。诏内史侍郎虞世基为哀册文曰: 丑朔维大业二年七月癸丑朔二十三日,皇太子薨于行宫。粤三年五月庚辰朔六日,将迁座于庄陵,礼也。蜃綍宵载,鹤关晓辟,肃文物以具陈,俨宾从其如昔。皇帝悼离方之云晦,嗟震宫之亏象,顾守器以长怀,临登馂而兴想。先远戒日,占谋允从,庭彝彻祖,阶所收重,抗铭旌以启路,动徐轮于振容。揆行度名,累德彰谥,爰诏史册,式遵典志,俾浚哲之徽猷,播长久乎天地。——《列传第二十四 炀三子》 12、赵王杲,小字季子。年七岁,以大业九年封赵王。寻授光禄大夫,拜河南尹。从幸淮南,诏行江都太守事。杲聪令,美容仪,帝有所制词赋,杲多能诵之。性至孝,常见帝风动不进膳,杲亦终日不食。又萧后当灸,杲先请试炷,后不许之,杲泣请曰:“后所服药,皆蒙尝之。今灸,愿听尝炷。”悲咽不已。后竟为其停灸,由是尤爱之。后遇化及反,杲在帝侧,号恸不已。裴虔通使贼斩之于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二。——《列传第二十四 炀三子》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