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小憩驿站

 主题:老年生活馆成保健品诈骗窝点 涉青岛银色世纪

赵永红  发表于2020-09-13 21:48:53.0


 

https://m.sohu.com/a/253010669_374874/


老年生活馆成保健品诈骗窝点 涉青岛银色世纪

近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位89岁的老先生向《生命时报》反映,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集结老人“开会”,借机大肆推销保健品,诱导上百名老人购买。

《生命时报》记者赶赴当地调查发现,套路相似的“老年生活馆骗局”已不是一家,亟需引起老人的警惕和防范。

▲《生命时报》第1242期头版报道

老人讲述被骗全过程

老先生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思维和表达都很清晰,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上当受骗的整个过程。

今年4月下旬逛早市时,老先生看到“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在搞免费赠送一个月报纸和一个挎包的活动。看老人们争先恐后地留下联系方式和住址,老先生也参与进去。

5月8号,老先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工作人员,通知老人参加第二天上午在生活馆举办的活动。活动连续三天,每天上午都是讲座,从早上8点讲到11点。

第一天,老先生早早地来到生活馆,进门一看,不大的屋子里挤满了人,年龄都比较大。讲座开始前,老人们被告知:手机必须关机,不能录音,不能拍照片和视频。讲座是播放视频。视频里的人说“这是一场感恩大会”,主会场设在江苏常州,全国还有上百个分会场。老先生当时以为是全国同时直播,但如今回忆起来,“也有可能是播放录好的视频。”

视频中,青岛银色世纪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位“王总”,大谈特谈“中国孝文化”,强调他们关爱老人的企业文化,并要求生活馆工作人员分几次发放礼品。讲座快结束时,“王总”开始推荐一款螺旋藻产品,承诺只要购买,所有花费第二天返还,还能获得更多礼品。老先生心动了,当即买了两瓶。

▲老先生花1.9万元买的“银龄牌海汇健胶囊”

第二天,视频中的“王总”果然要求生活馆工作人员,将款项返还给前一天买螺旋藻产品的老人,并开始推荐一款“银龄牌海汇健胶囊”(下文简称为“海汇健胶囊”)。

他说,原本特供给领导人和航天部门的“海汇健胶囊”,现在要推广至社区基层,惠及全民。该产品能从根儿上调病治病、延缓衰老,经过专家临床试验,按疗程服用,对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有神奇疗效。

为了佐证这点,视频中还有数名患者讲述服用“海汇健胶囊”后的康复效果。曾患心梗的老先生又被打动了,当下便决定买5个疗程的。每个疗程要用两大盒,价格为3990元,5个疗程共计1.9万元。当天,老先生没有拿到产品,生活馆只开了一张收据。

▲老先生买“海汇健胶囊”后获得价值“上万元”的赠品

第三天,老先生拿到10盒“海汇健胶囊”,开始食用。可吃了一个多月,丝毫没有感到“神奇功效”。老人仔细阅读“海汇健胶囊”的包装发现,上面只写了“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所谓的奇效只字未提。老先生这时才恍然发现,可能被忽悠了,开始维权。

“读者生活馆的做法合法吗?”

除了老先生,记者还采访了一对老夫妇,他们也在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买了产品,并且参加过讲座。

这对老夫妇和老先生说的一样:讲座以视频形式进行,还要求手机必须关机,不许录音和拍照,甚至不让交头接耳,新老客户不能在一起听讲座。每次讲座中都有老人现身说法,对产品疗效进行肯定,比如失眠解决了,排便好多了。生活馆先陆续送些牙膏、牙刷等礼品,然后开始推销保健品。当时,老两口买了近1万元的“海汇健胶囊”,直到吃完也没感到任何效果。

今年8月,这对老夫妇参加了生活馆组织的“两日免费旅游”,实际上又是一场销售大会,且只允许买套餐。经工作人员不断地劝说,老两口又买了3万多元的保健品。

记者发现,套餐中两款所谓“保健品”包装上,只有食品生产批号,没有“卫(国)食健字”,不能叫做保健品。老夫妇拿出套餐中一罐奶粉气愤地说:“这么大的罐子,里面只有浅浅一层奶粉,两罐奶粉倒在一个罐子里,都不到罐身的1/2。”

记者观察,罐身高度约为15厘米的奶粉罐上,竟堂而皇之地写着“净含量:100克”,明显是在忽悠人。“只要他们知道你有闲钱,就会老缠着你。”生活馆还邀请老夫妇参加9月去泰山参观工厂的活动,但老人再也不想被坑了。

▲老夫妇所购保健品套餐中,净含量只有100克的奶粉

针对掌握的情况,记者致电某老年报,从一位工作人员处得知,齐齐哈尔读者生活馆是他们的长期合作单位,售出的保健品一般不予退换,如服用后有问题,报社可帮助协调。

记者又联络到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馆长靳女士,她解释道,保健品宣传功能中不允许写具体功效,但“海汇健胶囊”中含有壳寡糖、海藻多糖等成分,对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有调节和预防作用。“可能每个人对药物的吸收效果不同,但很多读者反馈不错,高血压的老人吃了胶囊后血压就降低了。”

8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实地调查。一进生活馆,就能看到播放视频的大屏幕,还有7排椅子和放各种保健品的货架。

记者问能否购买保健品,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回答:“我们是某老年报工作人员,只管发行报纸,不卖保健品。”记者问银色世纪何时再办讲座,她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们只办报纸。”

记者发现,她身上穿的短袖衫印有“银色世纪”四个字,她对此解释说:“买报纸都送,街上穿这个的可多了。”而在她的身后,就是“银色世纪银龄美健康寝具”的宣传海报。

“该读者生活馆的做法合法吗?”一位消费者协会人士分析称,如果老先生反映的情况属实,齐齐哈尔“某老年报读者生活馆”便是明显违规宣传。

《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要求,保健食品广告不得直接或间接宣传治疗作用,或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来明示、暗示该保健食品有疾病治疗作用;《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名义发布广告。

为了讨个公道,老先生给多个部门写了信。8月1日,齐齐哈尔龙沙公安分局通知老人,信访已受理,30日内给予答复。截至记者发稿前,老先生和生活馆沟通后,退回3个疗程的产品,讨回1.2万元。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曾发布一则《黑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提到,黑龙江省工商局在2018年2月曾对某老年报进行行政指导,督促其进行整改。

执法工作困难重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老先生还接到其他保健品推销人员打来的电话,问他是否收到寄送的刊物。老先生说:“这些人隔三差五就会打来电话,说是赠送刊物,其实都是为了推销保健品。”记者看到,老先生的卧室一角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册。

▲刘先生的卧室一角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册

记者在齐齐哈尔走访发现,街上有很多销售保健品的商铺,比如长寿养生馆、老人生活馆、黄瓜籽粉食品店、富硒灵芝孢子粉专卖店等。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商铺经常免费发扇子、布袋等,只要看到一群老大爷、老太太在店铺门口排队,就知道卖保健品的又要开讲座了。

8月15日,记者来到一家“国珍健康生活馆”,与其说是生活馆,不如叫做保健品专卖店。记者称家里老人心脑血管不是太好,店员直接拿出产品宣传册子,推荐了3款保健品。推销中,店员把保健品说得比药还有疗效。

这些夸大宣传、蒙骗消费者的行为,难道就没人管管吗?

记者来到齐齐哈尔龙沙公安分局了解情况。

一位民警直言,他虽是执法人员,但也被类似问题困扰。他的姥姥、姥爷常去参加各种讲座和大会,买了不少保健品,花了好几万元,怎么劝都劝不住。

公安处理这类案件的难点是,他们不能给事件定性,不能确定是诈骗案件。因此,需要工商部门调查清楚,确定是假冒伪劣产品或夸大宣传行为,且达到诈骗案件立案标准,才能转交给公安机关。另外,一些营销团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很难及时追踪,处理起来困难重重。

记者又来到齐齐哈尔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龙沙分局消费者协会。

王主任表示,这类事件非常多,每天至少接到两三例投诉。有位老人买了宣称能治疗“三高”的保健品后,便不再吃医院开的药品,最终病情恶化。但他们也没办法处理,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无法直接定性,除非老人吃出毛病或保健品存在质量问题。“团伙的营销手段比较隐秘且不断更新,警惕性也很强,不会轻易在陌生人面前暴露。”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认为,公安部门确实无法直接立案,因为立案需要明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如达不到相应标准,就是滥用职权。

理论上,工商部门接到消费者这样的投诉,应展开相应调查,查证生活馆是否有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是否举办老人所说的活动,是否有相应的视频,内容是否存在违规等问题,当地工商部门应有所作为。

生活馆骗术多多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侦破了一起诈骗老人的案件,也与老年生活馆有关。参与办案的一位民警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诈骗团伙由十余人组成,从2017年就开始在江苏活跃,已在多地实施诈骗。

▲某老年生活馆内椅子排排放,供老人“听课”

其诈骗手段是:

先在当地租一个月的店面,挂名为“某老年生活馆”,并以“开业大酬宾”为由向老人发放传单,吸引其进店免费领礼品。“免费活动”被老人口口相传、人拉人后,很快就集结百余人。

此后,生活馆开设视频“健康讲座”,活动结束后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亏本卖大米、油盐等,骗取老人信任。

接着,“健康讲座”开始推销蛋白粉、野人参等产品,并承诺“买多少返多少”。起初,购买的老人较少,所有购买者都会在现场拿到返现。到了第二次推销时,变成只给消费前两名的老人返现,其他人则赠送一些小礼品。第三次推销的是3980元的金枪鱼油,有过前两次的体验,很多老人放下警惕,纷纷掏了腰包。但是,承诺的“返现”却变成了“返礼包”,有老人觉得被骗报了警。

警方找到该团伙时,他们已准备撤离,卖金枪鱼油是诈骗环节的最后一步。前后8天的诈骗过程,涉及金额高达50万元。此案仍在进一步处理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浙江、四川、山东、上海等地,均发生过“老年生活馆骗局”,导致老人财产损失。记者近日还走访了北京的几家老年生活馆。这些生活馆有的是与报社合作建立的,主要组织健康讲座、娱乐活动、旅游项目;有的是个体经营的商铺,主要从事按摩、足疗等保健服务,或销售保健品、保健器材、老年生活用品等。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附近的“福星寿康中老年生活体验馆”时,发现店里卖的是童装。附近居民说,该生活体验馆主要提供按摩保健服务,但他们只开了半年就跑了,很多老人办了年卡,现在联系不到商家,卡里的钱也退不回来,吃了哑巴亏。

老人牢记4个防骗术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人,老年相关事业蓬勃发展。但一些不良商家却动了歪脑筋,利用有些老人辨识力差、信息相对封闭、大多患有慢性病等特点,想尽办法坑他们的钱

老年生活馆的“欺诈套路”有一定共性:

以生活馆的名义对外宣传;

以刊登广告、发放礼品等形式或借助公益活动的名义,组织所谓的“专家”以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讲解“养生知识”,吸引老人参加;

扯上“惠民工程”“政府补贴”等旗号,将其产品标榜为“重大发明”或“科技领先成果”,包装成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对一诱导老人高价购买产品。

一位曾在山东省东营市某读者生活馆工作过的曹先生,在网上爆料他们的常用伎俩。

先是举办公益活动,给老人免费赠送健步鞋,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收集老人信息,发现“优质客户”,以便日后通知他们参加推销大会。所谓的“优质客户”需要年龄在60岁以上,有高额退休金,还有保健意识。

生活馆的老板会定期给员工做“话术”培训,提高其推销技能,以求达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目的,让老人找不到实质把柄,生活馆便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事实上,老年生活馆“骗局”处理起来确实困难重重,让不良商家钻了空子。老年生活馆常采用会议直销的形式,夸大宣传的过程由网络视频完成,隐蔽性很强。

一位民警告诉记者,老人一般不会使用手机等设备留存照片或录像,使调查取证面临困难。一些老人即使察觉自己上当受骗,但出于好面子又怕事,往往忍气吞声,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诈行为

支振锋表示,工商监管部门遇到此类事件,应积极调查取证,履行职责,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正常市场秩序。若达到刑事案件的程度,公安部门也要积极查处。老人有完全行为能力,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理性消费,审慎选择。社会要加强宣传,帮助老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上当受骗。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近日发布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之‘十大骗术’”中,第一个骗术为“假借公益欺骗型”,主要就发生在老年生活馆和读者俱乐部。老人若想避免掉入圈套,一定要牢记以下4个防骗术:

莫贪小便宜

老人心地善良又渴望陪伴,易被不良商家的小恩小惠感动,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只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能识破大多数骗局。

别乱用保健品

营养均衡、适量运动、良好睡眠才是健康之道。吃保健品要适量适度,过度服用可能增加肝肾负担,损害健康。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保护个人信息

不良商家往往会共享老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其展开轮番推销。由于其营销手法有很强的欺骗性,老人一旦被盯上就很难摆脱,常会接连上当。因此,老人不要把联系电话和家庭地址透露给陌生人。

多与子女商量

老人购买价格昂贵的产品前,一定要谨慎,最好与子女商量,或咨询医生后再决定。作为晚辈,年轻人要多和老人交流,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寻求科学的治疗方法。 (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