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依依 回复日期:2001-6-14 12:54:29
怎么象是布置作业一样?
偏不谈
作者:灰色狂傲 回复日期:2001-6-14 17:02:10
其实古今之音韵如何分地域来读本就是个难发说清的话题。
就算同用普通话也难盖几十年之乡音。
就算用今韵作诗也没什么嘛!
哈哈哈,只好能抒已之情就莫感快意哉。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2001-6-15 11:19:01
:)没人评吗?
作者:dylan 回复日期:2001-6-15 11:55:59
写近体诗是玩儿,用古韵入诗应该象古窑古法烧仿古新瓷,可以了解些来由,增加难度和兴致,用新韵当然可以,不过一旦投入,便会自找折磨的,这首只能说明有些韵现在还没起变化。
作者:孟依依 回复日期:2001-6-15 12:34:47
苏轼这诗,起承转合不好
作者:静玄子 回复日期:2001-6-15 12:54:49
此诗首两句压十灰,后面是五微。
似乎宋人有这样的用韵法。比如宋人就流行孤雁出群,进退格,辘轳格等。
和新韵无关。是增加压韵的花样。不是为了放宽,而是为了有趣。
作者:双刃 回复日期:2001-6-15 13:01:52
什么叫古韵?什么叫今韵?
古韵古到什么时候?
律诗从南齐永明年间开始,最终确立在初唐,那么是不是在这一时代的音韵就是律诗的音韵了呢?那么以前的更古的音怎么办?比如我们要在律诗中引用《易经》的原话,怎么就知道《易经》里的读音就是南齐到初唐的读音呢?如果《易经》里读平声,而南齐已读了仄声,我们又以哪个为准?更比如《楚辞》里那些楚地方言词,南齐人又该怎么读呢?
按照惯常的思维,当然以后面的为准,这是因为我们读的律诗全是南齐以后的,所以在感觉上已然如此,其实那些律诗里的音只是南齐到唐当时代的,并不是古代的。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也没有人编出一锤定音的律书,诗词的音韵成为学问兴盛于宋以后,正是带有截然不同新语音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之后的事情。因此,正音有了另外一层含义。
现在奉行古韵说的人,其实是沉湎于诗的末节的人!他们认为古音有种说不出的美感,与他们以前的阅读相证,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偏执的习惯。其实这与喜欢毛巾、喜欢新牙刷一样是一种恋物癖,又或者是与喜欢哀之美、喜欢古装戏一样是一种轻微正常的变态心理。这代表个体艺术的倾向,却决不代表艺术的大方向。
民族形势的相对稳定使标准语的音韵特别是声调相对稳定,即使有很多舶来词汇,却一样可融入标准语的音节中。
语言学是重要的,因为古代有财富,但是不可能让艺术停留在古代。现在没有了用十八世纪语言写作的剧作家,虽然还有十四行诗。
律诗的美在于律,也在于音,但是律与音是不同的。格律是经典的、最合乎美学规范的格式,音是填在格(字的美学框架)律(音的美学框架)之中的,与字一样,既然我们可以用简体字写作,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今音写作律诗?
很多喜欢古韵的人是为了入声的缘故。入声的失去很可惜,但是并不足以阻止今音正确的观念。从道理上来说,律诗并不是唱出来的,也不过是利用声调,因此入声里并没有对格律本身有根本性影响的东西,没有入声的律诗一直就是有的。喜欢入声是怀旧的及审美的情,而顺应历史是艺术发展的理。我们也喜欢楚辞的语言,但要是大家每天都用楚方言呼来喝去,那还得了!
我看有很多人偏有用入声,虽然自己过了瘾,但是毕竟是很怪的,中国的读者已经够累的了,您还教大家再学一套古韵,岂不太不人道!
其实我也知道有很多理由可以为古韵派辩护,而且很多非常有利。但是我一想到元朝以下中国人民每天枉自嗟呀在宋朝以前的格律诗里,还搞出什么貌合神离的唐宋派,只知怀古,不知放眼全球,面向未来,就中心鄙夷、难过不已!
因此我想说,即使古音很美,但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汉字还是方块字,就可以写格律诗,但是古音却未必不可抛弃!
我们不要作暮气沉沉的年青人,好不好!
作者:双刃 回复日期:2001-6-15 14:32:54
反
作者:江小雨 回复日期:2001-6-15 15:20:51
这诗的境趣不类苏老头,很可能是后人冒充加上去的。
作者:双刃 回复日期:2001-6-15 15:25:12
苏轼那个不如我这个有说服力:
登临万嶂凯风吹,日涌云山赤鹤飞。
界外中原频战场,天边晓月已飞灰。
王郎蓟北挐云势,刘秀关东大有为。
信道沐猴皆瞬转,锦衣何处可荣归?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2001-6-15 19:57:55
苏轼说:“我师造化本无法”。
我们要向苏轼同志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