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斋文学论坛>>文学创作>>诗词曲联

 主题:枭眼看诗之六----兼答芦爷

东海一枭  发表于2001-09-30 07:47:16.0


 

枭眼看诗之六: 浅谈旧体诗词的口语化 - ---------兼回芦爷 日前拜读《未掣鲸鱼碧海-----漫谈中国文学传统的流弊》一文,钦佩之至。文中指出了传统文学文风三大病:一曰褒贬过甚、夸张太剧;二曰言之无物,一片模糊;三曰从故纸堆里讨生活,成了程式化的东西。芦爷大笔如椽,纵横如意,真知灼见,处处闪耀,令老枭眼花缭乱。当读到以下这一段时,不觉发笑。芦爷写道: 死水里硬要翻波浪,就只能一味堆砌,拼命用些“雅”字。儿时看《三侠五义》,记得上面有个地主老财的儿子俗不可耐而又爱好写诗,却又只会写两句。写了“远望一群鹅,见人就下河”后再也编不出下面来。某才子应声续曰:“白毛分绿水,红掌荡碧波”(其实这是小说作者抄骆宾王的)。又一首是:“一棵枇杷树,两个大丫杈”,才子续曰:“未结黄金果,先开碧玉花。”老芦以前一直以前人之俗为俗,以前人之雅为雅。等到出国有年,趣味不知不觉改变了,再想起这两首诗,觉得前面那两句才是真正的好诗,至少让你看见了真正的生活场景。“远望一群鹅,见人就下河。”多麽生动!多麽逼真!难道鹅们不是见人就下河吗?而两个大丫杈的枇杷树又是多麽形象,比故宫珍宝馆里那些金果玉花入画多了。同样地,传为千古笑谈的张打油的诗也才是真正贴近生活的好诗:“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何等历历如画,何等观察入微!而他老人家的“有朝一日天晴了,你使扫帚我使锹”又是何等生动的“快 雪时晴图”!这样的好诗,难道不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不知所云、故作惊人之语的“杰作”强过万倍? 当时老枭就想:这位网上文豪,定是大富大贵之人,看厌了豪门闺秀,腻味了山珍海味,跑出皇宫,乍见蓬头乱服的乡野村姑,忽尝山里人家的白菜豆腐,不免惊艳叫绝起来,大赞村女“纯洁朴实”,大夸野蔬“清淡可口”了。 老枭以为,文学呀学术呀,高度繁荣之时,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派或风格千姿百态多样化。唐诗乃旧诗巅峰期,其中既有李商隐的偏嗜獭祭,韩昌黎的佶屈骜牙,也有元白体的高度成就,有大量明白如话、老妪能解的佳作。随手举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家喻户晓,且为山西杏花村酒厂带来了绝佳的经济效益,据说山西酒厂和贵池酒厂,为争杏花村之“原产地”,还打起了官司哩。又如杜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写燕写鸥,说妻说子,不用一个典故,一个僻词,纯是大白话,可谓天趣自流也。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渭城曲》,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等等等,举不胜举。“程式化”、“预制件艺术”、“标准件”、“玩文化积木”等帽子,合适者有限也。 周秦时代的诗,大多是当时口语土话写成,诗刚发源,无典故可用也。两汉以后,随着骈体文、八股文的兴起和泛滥,诗用典渐多,日益文人化、书面化、雅化。明清以来,受乾嘉扑学影响,诗,更多了书卷气、学问气。不过,在漫长的诗史中,通俗晓畅的诗风,一直是北风那个吹,吹个不歇,吹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开成一片中华诗词传统中赏心悦目、无比优美的风景。 就说以学问诗、典故诗为主流的清朝吧,也出了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该派继承了明末清初以来反对明代前后七子复古主义诗风的传统,抨击了沈德潜等人格调派鼓吹的迂腐诗教及拘泥韵律的诗论,反对规唐模宋,“从故纸堆里讨生活”,是比较符合文学艺术发展规律的。例如该派主将张问陶(张自己并不承认,有诗曰:“汉魏晋唐犹不学,谁能有意学随园”),在《论诗十二绝句》里,嘲笑“郑婢萧奴门户好,出人头地恐无时”,强调“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仃豆(此两字打不出)古人书”,主张“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诗人中,还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黄仲则、“闷去吹萧、狂来说剑”的龚自珍,也都是老枭十分喜欢的。 当代则有聂绀弩的《散宜生诗》,堪称旧诗口语化的典范。聂公以杂文入诗,与时代息息相关,与现实水乳交融,格律虽旧,但题材、思维、感情、格凋、语言、句法,在在皆新,为穷途末路的旧诗别开一新局面,故有“聂体”、“绀弩体”之称。随便抄一首共赏。《伐木赠尊棋》: 千年古树啥人栽,万叠蓬山我辈开。 斧锯何关天下计,乾坤须有出群材。 山中乌语如人语,路上新苔掩旧苔。 四手一心同一锯,你拉我扯去还来。 从雄文中猜测,芦笛当年也曾下放农村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不知伐过木否。瞧这位聂爷,把砍木头这件苦差使,写得多么生动、活泼、风趣且有哲理、令人深思啊。老枭读罢,仿佛回到了战天斗地的年代,回到了热火朝天的山上,更联想起秋瑾大姐“安危须仗出群材”之句,故乡之忆,家国之思,充塞胸臆。 正如丁芒老在为广西某诗人作序时写的: “xx旧体诗以口语为轴,是其最大艺术特色,是其诗观的重要体现,是其诗歌受到比较广泛欢迎的原因,当然也是我最为叹赏的地方。先不妨抄录一首为证:     我本九龙一狂客,曾向田头学稼穑。     不甘低头在草莽,飘然出山试羽翮。     书剑飘零几度秋,竟受招安最堪羞。     官样文章八股稿,耗我华年将我囚。     扬眉一笑入“海口”,僚倒真成丧家狗。     打工打架打游击,醉倒街头出尽丑。     识透炎凉气转豪,奋向商海钓长鳌。     赤手欲创千秋业,长风敢破万里涛。     海上风云多幻变,几年筑梦耗心血。     起落浮沉多少事,心为物役违夙愿。     椰城浪迹到邕城,勒马回枪返书林。     暂借书香消野性,不容铜臭染冰心。     旁人笑我太迂腐,平时绝迹歌与舞。     过年才敢品茅台,盘中粒粒知辛苦。     省下零钱数万金,我欲万代树旗旌。     千篇精品千古事,一盏孤灯一寸心。     吁嗟乎,一盏孤灯一寸心!             ──《以诗代柬,略述生平》 口语化不仅是放弃艰涩古奥,使用现代语汇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包括语序(文法)、语流、语气、语势等因素在内的语句结构规律的口语化,概言之谓之口语轴。它要求在口语的创作心态和习惯下写诗,而不是苦心孤诣地硬要“译”成古人的写作心态、运用古代语言(文言)来写。xx的诗之所以读起来顺口、流畅、一气呵成,几乎可以和新诗一样朗诵,其根本原因是基本改换了旧体诗的语言轴。当代旧体诗坛泥古之风仍盛,连不少卓有成就的中青年诗人也过不了这一关,写出来的诗,古气横秋,甚至以古奥僻涩为高为荣,吾固不知其可也,却也无能为力。在这个意义上,xx应是走在语言改革前列的佼佼者。” 芦爷曾在拙文后 赏脸跟贴“前两天在<月亮>上参加化装舞会,用詹光还是卜世仁的名字(记不得了) 写了篇<传统文学的雅俗观>,那里我认为薛大爷写作的<女儿乐>远远比宝二爷 的生动。您说呢? 记得小时跟大人去庙里玩,在墙上看到一首诗: 你在东来我在西, 你无男子我无妻。 我无妻时犹闲可, 你无男时受孤凄。 从此就牢牢记住了,觉得写得好极了,现在也仍然觉得那的确是难得 的佳作。我常常想,万一(只是万一)有朝一日拙荆要跟我离婚,我就 和她共同学习这首杰作。” 老枭答曰:诗的发展,应该是多姿多态、群芳争艳的。为了深入现实、贴近时代,老枭自己也与芦爷一样,提倡务去陈言、吸纳口语,抒写性灵,“句句皆从肺腑来”。不过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诗写成顺口溜、数来宝。薛大爷“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大马猴”、“女儿乐,一根xx往里戳”之类,真则真矣,通俗则通俗矣,未免过于油滑。诗毕竟是一门艺术,还应是美的(当然粗俗丑陋,某些情况下也是美的,俗云丑美丑美,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 关于雅俗问题,或俗或雅,亦俗亦雅,大俗大雅,大俗反雅,大雅返俗,俗亦是雅,原无一定之规,罗卜白菜,各人所爱。就象芦爷赞美老枭“果然写得一手好诗”“弟一流”一样,在易明兄眼里,就成了“哎呦这诗臭的呀,隔着电脑呛着风,还把我们这一带方圆八百里左右的但凡认字的人熏死了一街筒子。易明要不是在大白楼组织农民赛诗会时有过类似体验,免疫力又好,也早随大家去了,也就没有这本日记了”。 顺便提一下,芦爷斥传统文风弟二病:“言之无物,一片糊涂-----西方人无论写景写人,无不让你历历如见,眼前浮现出的那个场景具体而微”’,并举雨果《九三年》中对一尊大炮的描写为例,又举《洛神赋》为例说明“咱们的路数则截然不同”。老枭以为,风格、方法问题,或全豹毕呈,或羚羊挂角,各有各的优点和特点,正如燕窝鱼翅和白菜豆腐、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见仁见智,有时是很难分出优劣高下的。 再顺便提一下,芦爷在《未掣鲸鱼碧海中》指老毛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诗韵脚押错了,江、黄在古韵中不是一个韵。实乃芦爷记错了。在五律、七律中,首句压邻韵,属“孤雁入群”法,唐以来人多用之,特别是试贴诗,更是常见(一时想不出例子,不想也罢)。 芦爷网上名家、说坛大豪,有问,不敢不答,班门异斧,还请海涵。 东海一枭2001、、9

 


真加善等于美。工农民生与小资情调皆人之所爱。

唐风宋雨  发表于2001-10-01 15:46:17.0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