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山谷的词品类很杂,精劣不齐。时人与后人对他的词的评价也颇多分歧。说的比较中肯的有“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艺概》四)也就是说他的词佳者则:“妙脱蹊径,迥出慧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比如(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之潇洒超逸,卓然自异。(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之旷达倔强等。其浅近俚俗者则“皆亵诨不可名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如(卜算子·要见不的见),(归田乐引·对景还消瘦),(归田乐令·引调得、甚近日心肠不恋家)(丑奴儿·济楚好得些)之类的词,好用一些俚语,俗字,和歇后语。还有一些情节写的很露骨,连他的朋友法秀禅师都说他“以笔墨劝淫,应堕犁舌地狱。”
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人知道‘春’她去了哪里,就叫她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突发奇想,希望有人把‘春’给叫回来。问的天真而诚恳。以“无理之妙”的痴语,把恋春和惜春的情绪烘染的更加浓烈。充分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下片承接上片再做推宕,“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春天的行踪谁能知道呢?看来只好去问当初和春同来的黄鹂了。也许它会透露一点春的行藏,黄鹂虽然知道人的意思,用那婉转清脆的歌喉告诉人们春的行踪。但是人们却听不懂它的话语。待到那黄鹂飞过蔷薇了,才茫然有所思,哦,蔷薇花开了,夏天快来了。这片用笔若虚若实,委婉曲折。每一转折处,更加深一层惜春之情。到最后一句煞尾还是不肯道破夏已近,春已不可寻,言已尽而意未完。使得此词韵味幽长。堪称神来之笔。吴熊和先生谓之可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乱红飞过秋千去。”相比美。
综观山谷词集,这种写作方法在山谷词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研究黄山谷的人,不的不注意这一点。虽然只一首短短的小词,却看能出黄山谷除了严肃,倔强和旷达的一面外,还有可爱,细腻,活泼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