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话之“中亚婉约”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在阿拉伯半岛诞生,至八世纪中叶,阿拉伯人统治的地区已经是横跨亚、非、欧三地的宗教大国,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
公元八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中亚的撒马尔罕及埃及等地,开始出现陶瓷工业。阿斯拔王朝时期,中国的瓷器也开始传入巴格达。
公元九到十三世纪,是伊斯兰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风俗也逐步的开始进入中华大地,尤其是元末明初的时期,伊斯兰文化开始对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十一世纪开始的赛尔柱王朝很注重陶瓷艺术,当时的釉面装饰水平很高,如名著一时的五彩拉毛器、类似珐琅的七彩彩绘器等,均是二次烧制,具有复杂色彩的器具。
十二、十三世纪开始,在雷伊,出现了精美的陶瓷砖,这种用与建筑物贴面的瓷砖是中国所未见的。
阿拉伯文字、几何图案、花卉与历史战争场面是最常见的画面。而这种风格独特的伊斯兰瓷器制作,也开始影响到中国的瓷业。尤其以永宣青花最能体现。
明永宣时期,是青花瓷的高峰期,瓷质精细,制作精良,花色秀丽,一经流传海外,即成为各国争购产品。同时,海外各国因为使者的来往,也向中国供奉了大量带有异国风情的工艺品。这种异国的的风格因为是直接呈现在皇室中,由于皇帝的喜好,也对当时的官窑瓷风产生影响。
加上当时的明政府,处于对外政策的需要,向西域各国实行安抚策略,要求对外交流的官窑制品要迎合穆斯林的审美情趣。而这种具有异国风格的瓷器,因为受到海外各国的欢迎,从而大量生产出口。其中以伊斯兰国家的帖木耳王朝和萨法维王朝最为突出。
目前世界上,明永宣青花瓷收藏最多的并不是中国,而是伊郎的阿德比尔博物馆与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托卜卡匹撒拉伊博物馆。此两馆的官窑精品,以远远超过国内,甚至有很多罕见之作。更有不少是“库出”之品。
伊斯兰文化对明永宣青花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花纹与样式。
花纹中,此时期流行的是纹饰满密的风格。而几何原理的应用,三角、环带、分段等对称的表现手法,都是而最直接由伊斯兰文化传来。其中常见的是西番莲纹,。这是由巴勒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的玉器花纹借鉴而来的。更明显的就是以波斯经文为装饰的图案,是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作品了。
式样上,新的瓷型也大量出现,如:天球瓶、双耳背壶、大扁瓶、以及直径在六十厘米的大碟等,很多是由近东地区的金属器与玻璃器为摹本。
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缠枝大背壶,其原版就是伊兰镶银铜扁壶,而制成瓷器后,由于胎体厚重,用以吊挂的肩部小环已无法承受壶体,从根本上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一件工艺品,只能用做摆设。
据统计,明永宣两朝中,明显受伊斯兰风格而创造的瓷器新式样越有十数中之多,在海外,则集中收藏在中亚与两伊的各大博物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