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的旅行,由于假期有限,总是行色匆匆,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于是方便又快捷的馄饨和饺子就成了最常食用的裹腹之物。
馄饨和饺子都是风行全国广为老百姓所喜爱的食品。馄饨和饺子都是用面皮包馅,两者到底有什么异同呢?就此我做了多方考证,在每次旅途中详加留意,终于对它们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些的了解。
在北方,饺子在饭桌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过年、生日、团聚等等一切喜庆大事都少不了饺子上阵唱主角。馄饨在北方虽也受到人们欢迎,但与饺子的崇高地位则相去甚远。
在南方,如江浙一带,前些年家庭团聚、生日庆祝还以包馄饨为乐,而今已日渐式微,代之以大鱼大肉了。但馄饨在南方的受欢迎程度仍比饺子高,您若去过华东旅游,就一定吃过那里满街满巷的馄饨、小笼包,两三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并且味道很不错。馄饨是江南最常见的小吃。
馄饨出现在西汉时期,取意天地混沌一片,叫人们吃时莫忘了天地养育之恩。在南北朝馄饨已十分普及,饺子正是这时候从馄饨中分化裂变出来的。北齐颜之推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偃月形的馄饨就是饺子。馄饨和饺子都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据唐代韦巨源书记载,当时已可制作二十四种不同花式和馅料的馄饨。而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石碗中则能找到饺子的化石,可见当时饺子已传遍中华大地。饺子在宋以前一直与馄饨混叫,宋元间改称角子,在《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中多有记载,且品种大大地多了起来,到了明朝饺子之名才正式起用。
馄饨和饺子在南北方受欢迎的程度不同,连制作方法也大相径庭。北方馄饨的馅非常少,因此馄饨的个头也很小。一碗馄饨吃到肚子里,一大半是水份。而且馅料十分单一,只以猪肉加些葱姜调味。南方馄饨则馅料多种多样,有荤有素,鸡茸、鸭肾、虾仁、蟹肉、冬菇、木耳等等皆可入馅。南方馄饨个头也比较大,薄薄的皮高高翘起,丰满挺拔,象护士头顶上挺刮的白帽子。在上海雨林苑和金师傅两家馄饨店,就有超过四十种以上荤素馅的馄饨。在黄山甚至有用豆腐入馅的馄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南方的馄饨对皮也十分讲究,象上海的绉纱皮,无锡的手推皮,皆薄如蝉翼,滑如凝脂。我在无锡最有名的王兴记甚至见过摊在报纸上能看到字的馄饨皮,当可称一绝。
北方的馄饨比不上南方的,倒是北方的馄饨汤十分讲究。在北京街边小店您喝到的馄饨汤多半索然寡味,象白开水似的,但那都是外地人在北京开的店,随意胡乱弄出来的。要吃馄饨,您得去同治年间就享誉京城的致美斋,这是老北京的去处,那老母鸡吊的馄饨汤鲜美得让您拍案叫绝。
但不管怎么说,北方的馄饨是无法与南方匹敌的。南方的馄饨不但品种丰富,就连名称也让您眼花缭乱的,广东叫云吞,四川称抄手,江西曰清汤。北方值得骄傲,大放异彩,甚至与京剧一样成了国粹的则是饺子。连俄罗斯总统普京都说最爱吃中国的饺子。
饺子的皮相对馄饨来说就厚实多了,外形也没什么特别,但它的馅则广博多样,就如北方人看人更看重内在品质一样,饺子也更讲究内在。北方的饺子馅讲究搭配,如羊肉要配西葫芦,牛肉就配芹菜,猪肉则配茴香,鸡蛋必配韭菜,甚至还有一些山珍海味馅的饺子。
为了进一步拓展饺子文化,西安的酒家更一改饺子过去单一的外形,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创出了饺子宴。
北方人吃饺子在贫困年代是件十分隆重的事情,难得吃上一顿,小孩子更是一年到头望穿了眼。所以现在稍上点年纪的北方人对饺子都掺杂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对来说,南方人吃饺子就随便多了,并且馅也很单调,多是猪肉加大白菜或笋丝而成。南北方的吃法也迥异,北方是水煮熟了捞起来蘸醋吃,吃完后再喝一碗汤以助消化;南方人则是连汤带饺一起吃。当然南北方人也有共同的吃法,就是用油煎来吃,色黄味香,十分诱人。
在我去过的众多城市中,它们对馄饨和饺子各有侧重,只有杭州是一个异数,在它的每一间小食店中的招牌上,最醒目、显眼的都是馄饨饺子,完全不厚此薄彼,且点食的人也一样的多,一样的受欢迎。
这些年来改革开放,南北方的交流多了起来,南北方的饮食文化也在日益交融,就连西方的饮食也渗透了进来。面对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各色食品,中国人对馄饨和饺子的热爱却始终不变,这或许是源于它们累积下来的怀旧感觉和永恒魅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