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斋文学论坛>>文学创作>>现代诗歌

 主题:烟水四月游桂斋(代夏静贴)

人淡如菊  发表于2001-04-18 03:57:44.0


 

原作者:夏静   第一眼看见它,便是在四月里的第一天。这是我第一次到桂斋,然而就已经被它的气韵所折服了。虽不很华丽,也不很灵秀,但庄重不失灵动,艳丽超脱凡俗。。古旧之中透着清新,仿佛隔着世,让人一眼便望到了旧时江南的繁华,却没有一点媚俗。那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情致和淡淡的阴郁,和着清晨的雾气,萦萦绕绕,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桂斋是处在则徐园内的,门口两尊古狮,赤睛含珠,分立着,平添了几许威严。一旁用小篱笆围起的长形假山石,上书“则徐园”,四周的树都爬满了青藤,绿茸茸地,大片大片地在头顶漫连着。径直走去,便见一小亭中间立碑“禁烟亭”,亭顶爬满了青苔,柱上还留着有重建时的蓝紫刻字,一点点西欧的风味,在晨光中朦胧着,之后一块山石便呈现于眼前,“桂斋”,是了,这便是了。   然而另一条路也是可以走的,它们之间不过隔着一座莲花池。一路走去,粉墙青檐,一边是低耸的假山,翠绿的阔叶植物,一边则是石栏柱。底下是布满浅绿浮萍的一池水,腐朽的短木晃着身子,在水波里一漾一漾,若隐若现。虽然看不出池水,但仍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流动,池中央四四方方地,一座大亭立在那。“荷亭晚唱”四字龙飞凤舞,左右各联云:“胜迹犹存艳说荷花五品,名斋宛在欣看桂树双株。”亭的四个角向外延伸着,高高翘起,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那层层叠叠的檐褶,仿佛一只意欲展翅高飞的凤凰的彩翼,金、黄、朱红、碧绿、深蓝,那色彩和线条厚重凝实,多少年来的风霜洗礼,剥去了原本的浮华富丽,但那遥远的繁华仿佛就在眼前。檐顶的画已不再鲜艳,只是画中的飞鸟和荷花依然清新动人,尤其是那荷,白的出神,真是应了“出淤泥而不染”。只是时逢初春,池中并无荷,但却令我不由想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了,莲子清如水。”   正对着“荷亭晚唱”的是一字排开的几扇褐红的木门。最左边的很大,上了锁,只留下有那一片暗红,不知里面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正中间的墙上有道牌匾“景仰先贤”,“先贤”自是非则徐莫属,金字在墨绿的棕吕叶上浮现着,虽被遮隐了一小部分,却更见风韵。左右各一扇小门,门上皆有两个狮头型锁扣,左边的是“地宜”,右边则为“人重”。旁边还竖着书了几个大字,“林则徐书画院”。   由“人重”进得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左一右两颗桂树,位置微偏左。虽然是四月天,但是尚未转黄,也还没有馥郁的浓香,但清风拂面,便嗅到一丝清甜。桂树后面是一个大厅堂,摆着一块青石碑,墨黑的光泽,墙上刻着“宋李瑶祠故址”。厅门斑驳苍荑,上前细看,古式的木格,精致的雕花,只可惜红漆已经剥落,我想起李靖的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过李后主是落寞悲凉的,而它却有它的神韵,大门空格的图案分别刻有荷花,玉萧,铁板,花篮,铜囊,葫芦,拂尘,和芭蕉扇,蕴含着的仙气浮游而生。门栏两边各有联:“进退一身关社,英灵千古镇湖山。”右边也是一间小厅,抬头黑白迎面,低头,脚下是几级浅浅的台阶,却刻有蛟龙,祥云,不禁莞尔。此刻,想必我也成了个腾云驾雾的世外高人吧!厅堂正中间安放的就是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青石半身雕像,慈眉善目,左手拈须,神情平和,安祥,眼中却透着坚毅,眉间还留有一丝哀愁,那是对禁烟运动的决心,是忧国忧民的患思,让人看了不禁感怀这位大清净土的守护神,这位福州人民的骄傲,厅的左右都开有小房间,里面陈列着林则徐的生平事记及桂斋的兴建记录。左边还有个门洞,状似长的八边形,里面又别有洞天。   来到里面,眼前顿时一亮,只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这是个小花园,幽静恬淡,动静相宜。潺潺的流水贯穿整个小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过没有桃花,有的只是杜鹃罢了。园内错落有致地种着几株杜鹃,这时都灿烂地开着,诗境与实景浑圆通融,心内便顿生一种憬悟,一种感动。石子路润润地有些滑,高低耸立的假山石,长长的丛生的青草,新绿里夹杂着去年的枯黄却又都显出青翠的色彩。踏过水里的两块大石,抬头便是小亭,六角飞檐,小巧精致,尖尖的角仿佛触及天空。蓝的幕白的彩像轻轻一捅就会穿破,满目生辉。从亭上望下望,流水清澈,落花飘浮,几尾红鳞的小鱼在石间穿游。再加上杜鹃,花映水,水照花,真是春色花容相照,人间乐府,好似一幅水墨画。如果故人犹在,想必也会被画面所感动。亭下有一小桥,把流水截为两半,青石质地,打磨得细滑,闪现着青黑的光泽,两边拱上各刻了四尊仙人,各具情态,细细看来,才知是八仙,顿悟前头的浮雕仍是位仙人文仙物,这其中想必含有某种暗谕吧!回身望去,但见朱红的亭子正中金匾上的三个大字“远翠亭”,何止远翠,满园皆翠呵!旁有一间大宅,也是朱红朱红,只比亭来得旧些。高处的墙檐上雕着一只蝶,下面分别是荷花,腊梅、幽兰。我不禁钦叹起工匠手艺之精巧,构思之妙。清洁、傲骨、气节,悄悄地把林则徐的品德兼性全展现出来,一览无遗。小园虽经过翻修,但古韵依旧,置身于这小桥流水之中,让人可以静心细名那份古老,悠远。   沿小园直走,便来到“林公则徐读书处”,四角亭子,前面两只檐角向外伸展着,后面只则隐没在墙中,与墙连为一体。一张四方石桌、四只脚弯成漂亮的弧形,极富艺术感,桌旁各有一张鼓椅,上雕狮头。石桌石椅全由青石打造,冰凉滑腻,在此读书,如坐清风。墙上乍看一片漆黑,再待细看,方知乃林则徐遗像为咸丰二年李嘉瑞刻。亭外还有几颗不知名树,自顾自地生长。这处地方边着西湖的湖水,微风过处,粼波荡漾,确是读书育文,修身养性文佳处,不只是这里,这桂斋内粉墙青砖,厅堂俨然,随处颌着,便有墨香自古飘来。   出了读书处和小花园,一块黑黑的花岗岩就摆在那,上面碑文大意是叙述重建桂斋的前后,碑下一左一右两个大水缸,褐黄色的透出油腊的润泽,一条龙凸起来,身子隐没在云端,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缸里水面上也浮着一层浮萍,油绿油绿的,缸之间几株矮树葱葱郁郁,相映生辉。   桂斋的气氛是令我喜欢的。诗意、怀古、乡情、历史、墨香,身临其间,有种置身世外的感觉,尘世的喧嚣是无法穿越进来的,林则徐的功绩,历史,后人都为它抹上了层重彩,添上一笔也无防,当年的虎门硝烟确是大快人心,不仅痛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而且捍卫了国人的尊严,不愧为民族英雄。但身处桂斋中,想是少了虎门的那份锐气,多了一份恬淡吧!只有这样才能把俗世纷争置之身外,才能系民众劳苦于心,才能顾国家安危于己,才会有百姓的敬仰,才会有世人的交口称颂,才会有历史的肯定。他一生两袖清风,不奢求荣华、不念恋富贵,功名利禄皆视如浮云。即使被贬官,也淡然处之。所以当历史的车轮不断滚滚前进时,始终没有带走他,因为林则徐心中有的只是国家人民,所以淡泊名利,只要可以为民族百姓效力,便是全无一官半职也心甘情愿。所谓“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正是如此,在浊世中寻找清欢,寻找精神的净土,正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恍惚中,林则徐正从弥漫的烟云中徐徐步出,带着超然的笑和眉宇间的那份平和向我走来,向我身后的亿万百姓走来……   出了桂斋,回首望去,一片轻雾从那里飘来,半明半隐,“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该是此意境吧。桂斋,桂斋,仿佛是一丛静静开放在生命中的无言的美丽,是深藏在我们心中的亘古不变的宁静,总会引动我们心底的一声轻叹,和对尘世的感悟,而切近的歌遥,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探求,桂斋归来,心境如洗。

 


来来来,大家不要雁过无声,这是一个朋友转来让我代贴的学生文章。提点看法?

人淡如菊  发表于2001-04-19 01:47:55.0


 


一幅工笔白描。好象摄像师扛着机器在拍一样,细致精到,实中有景,虚处联诗,真是一位

木川5721  发表于2001-04-22 18:51:02.0


 

标题: 一幅工笔白描。好象摄像师扛着机器在拍一样,细致精到,实中有景,虚处联诗,真是一位状物高手。只是倒数第二段的那些议论有些直白,如能简约婉转,或者更有韵味…… 内容:


  遣词造句,很见匠心。

阮小渔  发表于2001-04-26 03:27:00.0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