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笑傲江湖”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相关帖子在网上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给朋友打电话谈及它,朋友说是一边看、一边骂,发现央视实在难以在武侠片方面“一统江湖”。我听到的评论大多数是不留情面的“炮打”,甚至出现了“哭一声任盈盈,骂一声黄建中”这样带有人身攻击的标题。
央视怎么就不明不白犯了众怒?这真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我觉着黄建中一干人拍这部片子也算煞费心机,青城派唱着“川剧”穿着“草裙”出场,到后来余沧海与林平之相搏“变脸”甚至“大变活人”,以及出动刘欢、王菲唱主题歌,这些都是“卖点”,怎么老百姓就是不认同?
人民眼睛雪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敢说俺老百姓说的不对?要相信群众嘛。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首先是这部电视剧本身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金庸关于他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有个经典比喻:好象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这回央视的改动也打得不轻,和往常央视制造不同大多数人是先看过原著再看电视剧,没有看过这孩子原样也就罢了,先喜欢上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却睁大眼睛看着众目睽睽之下孩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如果不觉得残忍才不正常了,所以大家群起而攻之,但是我还得为导演、剧组叫冤,要知道他们为了打这个孩子真是呕心沥血啊。
其次可以从大陆大众文化的发展来看,国内的大众文化在八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受港台所谓“后殖民地文化”影响甚重,十年前一个港台的三流电视剧或者三流明星都会令我们趋之若骛。对于武侠题材更是如此,此方面港台尤其是香港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从梁、金、古的小说到李小龙的电影甚至最近获得几项奥斯卡大奖的“卧虎藏龙”在华人圈乃至世界获得的赞誉有目共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电影在“第四代”导演的推动下走向世界靠的是展示原生态东方文化如“黄土地”中几乎静止的荒原以及陕北民歌,“红高粱”中的酿酒、大花轿等等,而港台的王牌恰恰就是武侠,更要命的是我们已经接受了港台的一些模式和观念,无论是徐克还是王家卫,他们改编金庸的小说更加离奇(徐克甚至能将岳灵珊与令狐冲的感情处理成一个男人的爱),可是我们却很容易认同。再借用打孩子的比喻说明,我们看港台电影改编的这些作品,已经习惯不把它与原来的孩子联系,它已经成了另一个孩子,只是借用那孩子的名字而已,譬如被奉为圭臬的“大话西游”在我眼里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西游记》没有多少瓜葛但我们看时依然乐此不疲。央视作品遭遇就惨一些,到了大陆导演手里我们就认真起来,所以央视真得很难有所作为。也许是它生不逢时,我想如果是在“少林寺”那个年代央视版“笑傲江湖”必定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大而化之,也可以从观众参与、互动心理讨论。雅俗共赏本非易事,金庸小说却成了一个骄傲的成功者,不但有大量“拜金族”,在倨傲的象牙塔里也有学者洋洋洒洒撰文从学术视野探讨它。文化学者罗兰巴特说:大众文化是表现欲望的机器。文字的东西一旦被搬到电视成为更大众化的文化,也许正是因为大家对金庸小说的熟稔,所以一旦有机会表现欲望,决不手软。在这种批评和讨论中观众能获得一种参与的主体认同感,对它的讨论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样的例子俯首可见如电脑游戏“仙剑奇侠”、电影“大话西游”、小说“三重门”等等,所以把它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就不足为奇了。
我倒没有炮打,只是随便一马后炮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