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斋文学论坛>>文学创作>>现代诗歌

 主题:苦命词人柳三变

逸云轩主  发表于2001-05-25 14:14:48.0


 

说明:(柳永的生平事迹,因正史没有记载,一般人对他的认识只停留在冯梦龙著的《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这篇小说里。考据性的文章又没几个人去看。有感于斯,就试着写了这篇小文章。) 柳三变,(985?-1055?)字耆卿、景庄。后改名永。因家中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后移居崇安(今福建崇安县)。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柳永是宋代全力写词的词人,他不但开拓了词得题材领域,且作了大量慢词,发展了铺叙和白描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行于世。 柳三变出生在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家庭,他的父亲和五位叔叔都做过官。科举入仕是少年柳三变的理想。他非常勤奋好学,曾著有《劝学文》:“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由于禀赋极佳又能勤奋好学,柳三变在家乡顺利地完成举业。不久,又顺利地通过乡试。春风得意的柳三变,万万也想不到铺展在他脚下的仕路是布满荆棘,坎坷曲折的。 青年的柳三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告别了父母和妻子,满怀信心地去了京城汴京,参加科举考试。汴京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都市,灯红酒绿、富丽繁华;青楼妓馆星罗棋布。热闹的大都市处处充满了诱惑,那些能歌善舞、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歌妓们,更是有不可抗拒的魔力,深深的吸引了柳三变这位乡下来的才子。很快柳三变就投入享乐的大潮“更阑烛影花荫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 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迎新春》“太平世,少年时,忍把韶光轻弃。况有红妆,楚腰越艳,一笑千金何啻。”《长寿乐》考试当官的事,此刻也不管那么多了,偶尔有“如斯佳致,早晚是读书天气?”的思绪,也被“论槛买花,盈车载酒,百琲千金邀妓。何妨沉醉,有人伴,日高春睡。”的念头压了下去。玩吧、玩吧。怕什么呢?我柳三变才华横溢,区区状元,非我莫属。“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着回来贺喜,好与我儿利市。”然而,考功名并非柳三变想得那么简单,也许是三变过于自信,或者是一时大意。这一次他落榜了。这次落第无疑是当头棒喝,柳三变开始反醒自己。考不上怎么办呢?急于求官的柳三变不得不另谋出路。在当时除了正常的礼部考试以外,另有献颂而赐第的风气。《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云:“东封岁,献颂者甚众,命近臣考第。得草泽许申、进士祖高、洪矩。令两制试所业,差第以闻;赐申进士及第,矩同出身,高补三班奉职。” 这样献篇文章就被破格录取的事情,还有很多,柳三变当然也是不甘落后。刚好宋真宗因为“澶渊之盟”后,自感耻辱,与王钦合谋,伪称“天书”降世,企图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来镇服四方,换回声望。柳三变就投其所好写了大量的词来赞颂皇帝。“香罗荐地延真驭,万乘凝旒听秘语,卜年无用考灵龟,从此乾坤齐历数。”《玉楼春》“几行鹓鹭望尧天,齐共南山呼万岁。”《玉楼唇》可是他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幸运事没有降临到他的头上。没办法只好再等来年,可是一直都没他的份。终于忍不住了,在一次落榜后,发起了牢骚:“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他哪里知道,一时快意的牢骚词,会给他后来的仕途抹上了阴影。当时像柳三变一样屡考不中的大有人在,一时间这首词迅速传开,一直传到仁宗皇帝的耳朵里。皇帝大发雷霆,这还得了,藐视科举,如果天下士子都成这样,那他这个皇帝怎么当呀。岂不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吗?其实宋仁宗的担心是多余的,中国的读书人对名利最感兴趣,柳三变也不例外。牢骚归牢骚,考试还是要考的。他依旧不停地参加考试,有一次居然考上了,到了放榜的那天,仁宗皇帝突然发现榜上有柳三变的名字,他大笔一挥划掉了这三个字,还恨恨的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能改斋漫录》柳三变真是倒楣透了,这一次又玩完了。还能指望什么呢?破罐子破摔,于是他更加放纵自己,整天流连于酒馆娼楼之间,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来表示抗议。在这其间柳三变和歌妓们交往比较密切,也为她们填了大量的通俗歌词。因为三变的词十分叫座“教坊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避暑录话》于是柳三变也就成了当时市井歌场上最受欢迎的词人,歌妓都希望得到他的青睐。因为“一经品题,身价百倍。”《醉翁谈录》 渐渐地人到中年,玩乐的心态也有所收敛。考试还是没有希望,不如到外面看看吧,也许会有奇迹发生。柳三变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期间他游遍了苏州、杭州、扬州、洛阳等地,写下了不少美丽的词篇。其中最有名的是在杭州写的《望海潮》,关于这首词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他游到杭州,恰好他的朋友孙沔在杭州做官。但是落魄潦倒的柳三变想见孙沔从何说起呀,于是他就填了这首词,托杭州名妓楚楚在孙沔的宴会上唱一次。不久,孙沔知道了前因后果,立刻请柳三变入席欢饮。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叹断梗难停,暮云渐杳。但黯然消魂,寸肠凭谁表。恁驱驱,何时是了。”身心疲惫的柳三变,又回到了汴京。此时的柳三变已经迈入不惑之年了,虽然汴京繁华依旧,却已物是人非“因念秦楼彩风,楚欢朝云,往昔曾迷欢笑,别来岁久,偶忆欢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出,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满朝欢》 终于时转运来了,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卒,二十四岁的仁宗始得亲政。第二年改为景祐元年(1034),为了表示朝庭气象更新,考试的政策也放宽了。而且还开了‘恩科’。《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记载当年仁宗下诏说:“朕念士向学益蕃,……白首而不得进……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五十岁的柳三变,在今年也被特别恩准,赐同进士出身,并任睦州团练推官。柳三变当了官,也想做出一番成绩。因为他做事特别卖力,很快就得到上司吕蔚的赏识,才一个月吕蔚便向朝庭破格举荐,然而侍御史郭劝认为柳三变“释褐到官才逾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石林燕语》卷六),而且还特别为了此事,请皇帝下诏书定了一条“州县官,初任未成考不得举。”的法律。因一个人的铨选而改变由来已久的举荐法,历史上也比较少见。柳三变的仕途又受到一次挫折。悲伤归悲伤,官还是要当好的,后来他作了昌国县(今浙江定海县)晓峰盐场盐监。在这里他目睹了海边盐民凄惨的生活,写下了著名长篇七古《煮海歌》。又奔波了几年,历尽了宦游的艰辛“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庆历三年(1043),慢慢地通过各种考核,柳三变终于可以改官了。但是,吏部以“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画漫录》而不放改官。柳三变气不过去找当时的宰相投诉。想不到又让他碰了一次钉子。“晏公(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画漫录》想不到,少年时的不良印像会延续到现在。柳三变无言以对,只好闷闷不乐的退出相府。同年五月,仁宗根据范仲淹的奏议下了一诏:“臣僚举职官,州县官充京朝官,判、司、薄、尉充县令……。”到了十月。柳永才改了官。改官后任著作郎。《宋史·职官志七》云:“初改官,人必作县,谓之‘须入’。”那么柳三变改官后的差遣就是当县令了。 从此之后柳三变才顺了一点,按部就班渐渐高升。皇祐五年(1053年)六十九岁的柳永升为屯田员外郎。年岁渐老,奔波不停,贫病交加的柳永终于倒下了,1055年,柳永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僧寺里含恨而去,终年71岁。殆后殡葬无着,下世凄凉。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直到王安礼知润州时,才将柳永安葬在北固山下。 最后用他的一句词来做文章的结束语吧“一生赢得是凄凉。”其实这苦命词人,死后又何尝不是千年凄凉呢?   注:1:柳永的生卒年一般以唐圭璋先生考证的987?-1053?为标准。后经吴熊和先生证得应该是985?-1055?。 2:历来说柳永在杭州所遇之人为孙何,实际是错误的。和柳永为布衣交的朋友应该叫孙沔。具体内容请看吴熊和先生的《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的卒年新证》一文。

 


  很好,胜读十本书。

人淡如菊  发表于2001-05-26 02:48:03.0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