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万人国企里的一个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我的工作就是把设计的图纸消化吸收,然后转化成工艺文件,指导工人的生产,并做好现场服务,处理组装和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我所在的是总组装车间,在这里要把其它分厂及本分厂其它车间生产的各个部件,还有从其它工厂买来的部件组装成一个成型的产品,并完成各种试验,使产品满足设计技术要求。在这里要经过层层的检查和验收,在此之前的外购品、半成品都允许出错,但在最后的组装中却一点不能出错,于是不可避免的牵涉到和外单位的交涉,于是扯皮的事情应运而生。
我刚进厂的时候,领导对我说:你来到我们车间是很幸运的事,这里是工厂的窗口,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是的,到今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学到更多的是忍耐,是扯皮,当初进厂时豪情万丈的要为社会主义做贡献的激情早已消磨待尽。唯一的希望就是看在那一点钱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最近又要干一种新车型的3号车,我想起了前两台车组装中遇到的不少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就中最典型的是关于一个传感器的安装问题,我清晰地记得这个问题我已经提了两次了,但至今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于是我决定第三次提出,因为这是设计上的错误,我打电话给设计中心服务组,姓赵的工程师听了我的介绍,吟哦了半天,说:“这个问题是设计图纸的问题,我们组是负责加装改造项目的,你应该找电气组才对,。。。”后来他说了什么我已经懒得听了。于是我扣了电话,又找到电气组,电气组姓刘的高工说:“这个事情我知道的,因为事情较忙,这种车干得又少,大家又一直没有整图,所以。。。。。。,而且现在服务组负责所有的改动,再说这又牵涉到柴油机组,。。。”于是我又找柴油机组,这组姓王的工程师说:“哦这个事情我们不知道呢,你最好让电气组给我们一个业务联系书,我们才好改动安装孔的位置。”
我已经忍无可忍了,于是我找了设计中心主管服务的副主任,他听我描述了半天,然后说:“嗯,现在都三号车了怎么还会有这问题?”于是我介绍了前两台车施工时候的情况,并说我已对XXX还有XX更有XXX都讲过的。他说:“你的方法没对呀,当初为何不写个书面材料。现在我看你还是找服务组好了。”我哑口无言,良久,说:“这要劳主任说一下,服务组和电气组有互相推诿的意思呢?”“行!”那边挂了电话。我又打电话给服务组,给赵工说了,说是主任让他们改。他发了一阵唠骚,然后无奈的说:“好吧!不过现在生产任务来了,我们下发一个图纸怕得两星期,你们先干得了,像前两台车那么处理吧,我们改动从下台车开始吧!“然后不容我置疑地扣了电话。
我向技术主任汇报了这件事,主任叹着气说:“只有先干了,不干是我们拖延进度,只好这样了!”于是我下去和工人说了,他拿着传感器趴在地上折腾了好久都无法装上,气得扔在一边不管了。我无言以对,只好捋起袖子,也趴在地上弄了半小时,边日妈倒娘的骂,边装,终于装好了,竟似有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那种自豪感。
这种类似的事情每干一种新车型都会遇到很多,多年以来,我已经习惯了忍耐,习惯了沉默,这次我又反映了一次,但问题究竟能不能得到解决,我不抱太大的希望。
当我在各地出差的时候,看到我们产的火车奔驰在祖国各地的铁路线上,我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但当用户说到机车的小问题不断时,我只有脸红,我无言以对,我只有无奈。我私下里总结为什么我们产品质量老上不去的原因?我以为有三点:1、思想观念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吃大锅饭形成的思想,总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火车只要能跑,外观好不好看,东西的组装方不方便拆卸,方不方便检修是没有人管的,于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必然会表现出极不适应的一面。2、管理混乱,奖惩不力,没有有力的管理体制,工作中推责任的事情必然很多,就如我举的例子,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图纸上将安装孔的位置外移几十毫米就行了,竟长达半年无法解决。我不知道是悲哀还是什么。3、工作作风,我们的设计人员真正的是做到了闭门造车的地步,凭想像画图,不考虑总体配置,不考虑检修维护的方便,不考虑互相的干扰。
我真的不知道在市场经济的时期,我们的厂子还能走多远,也许因为国家对铁路的保护政策,我们不致于走投无路,但确定不能过上好日子。说不定到了某一天国家也会无法忍受中国机车质量的无奈,大力引进国外机车,那时穷途末路的我们该去怪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