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斋文学论坛>>文学创作>>现代诗歌

 主题:成熟——精神的翅膀

北望  发表于2001-06-12 09:58:17.0


 

成熟——精神的翅膀 成熟似乎是一个暧昧的字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也不必相同。当然,生理上的成熟是自然的过程除非病态或者人为改变如注射激素,随着时光流逝人新陈代谢身体逐渐发育旺盛直至衰老死亡,所以一般意义上说的是心理上的成熟。 我大学时代的读书笔记中曾经抄录过余秋雨关于成熟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是一种文学化的语言,读起来很优美,但我认为他说的不是不好而是说的不够明白,其实孔子的话就提纲契领,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描述了人逐渐成熟的过程,尤其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我看来便是成熟的极至。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是无往不在枷锁中,我想所谓成熟就是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由的一种过程和状态。但是这种过程确实是缓慢的,黑格尔曾经对哲学有过一个比喻,说象密纳发的猫头鹰,到了黄昏才飞翔,这个比喻同样也可以用在人对自身的认识上,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时常觉得如果按照现在的思想状态(可以理解为成熟程度),我会将若干年前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以前的迷惑如今看来并不算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明天的生活我依旧会矛盾重重,思想的成熟如果能走在时间的前边那人必然会获得极大的解放,但时间不可逆转,到了七十岁即使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也已经老了。 一直认为自己是注重经验的人,相信有血有肉的感受,所以对宣扬理性、先验的康德难免有偏见,但是最近看到他的一段话,我却被深深打动了,他说:“任何一个个人要从几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之中奋斗出来,都是很艰难的。”因为“他甚至于已经爱好它了。”(转引李猛“学术、政治与自由的伦理”)。按说依自己的“天性”并且“已经爱好它”并不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为成熟而“艰难”?一句话,还是以为不自由,因为作为人我们有思想,我们需要在社会中生活——我们不仅仅是动物。这方面西方的思想家有过种种冰冷的论述。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说,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追溯到我们的动物的本原,假如脱离了生活的热流,我们不过是一些冷漠而孤独的生物。(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人之上升》),马克思也认为“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区分开来,它本身就是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萨特说的更加彻底——人无非就是人打算要做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因此,他就是他的行动的总和,他就是只是他的生活。依我的理解,人在“不成熟”状态下的不自由在于随着年龄增长面对成人世界不能满足实现自我的要求,从而更容易受到各种颓废、诱惑、怨恨的支配、奴役甚至最终放弃生命的权力。 八十年代顾城有一首著名的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就代表了个人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的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而我们知道,他不可能永远活在童话世界中,他死了,死得并不如意。 除了对成人的世界抗拒,东方人有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传统,追求完美的人格,孔子说“知不可为而为之”,朱熹说“灭天理,存人欲”,所以传统的中国人一出生就被“异化”了,为了所谓的完美放弃了自己的快乐甚至麻木到不知道要实现什么,而这样最终导致失去个人精神的自由,没有勇气去实现自我。佛家讲“生灭灭己,寂灭为乐”,是用一种禁欲主义来教化人,放弃人的欲望,用修炼的方法学会不依靠这样的欲望也能生活所以从心理上讲也是“自由”的,但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由和成熟了。 说得有些远了。 我欣赏一个朋友说的话,我善于决断的处理自己。总之,不为什么而什么,也不为什么而不什么。 在这个充盈着浮华虚伪的世界中人能随心所欲的成全自己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熙熙攘攘之世界自有苦乐炎凉,但对生活的感觉却是私人而主观的,成熟就象蝴蝶的双翼,托起生命的重量,有怎样的翅膀飞得就有多高。

 


  成熟,就是知道自己该作什么,能作什么。

柔软时间  发表于2001-06-12 15:57:06.0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