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斋文学论坛>>文学创作>>现代诗歌

 主题:顾城和他的恋人

木川5721  发表于2001-04-07 07:33:05.0


 

      顾城和他的恋人   第一次见到顾城,最为惊讶的是他的身材。我们在总政的大院外面等他,他听到电话来接我们,我一直想象着,这个朦胧诗的典型人物是个什么样子,可是见到之后,我无言。 他是骑一辆单车来的,是一辆童车,到近前下来,我明白他为什么骑童车了,他的身高大约也就在一米五十左右吧。 那时我是一家诗刊的编辑,和我同来的另一个诗人,也是一家杂志的诗编,他们是早就见过的,好似他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了,但是我则一直沉浸在一种莫名的压力和悲哀之中。 我上大学时,顾城已经名满天下了,同学们都在传抄他和其它朦胧诗人的作品,那时北岛和舒婷的诗已基本被接受了,但顾城和芒克等人的诗还是被当成另类看的。 我虽然也是诗刊的编辑,但是见习的,我们主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顾城每次给我寄稿,都是厚厚的一叠,估计少说也有百多首吧,我每次都选上四到六首,但总是被主编拿下来,这也是我这次来访的原因。 顾城请我们到他家去晚餐,我又一次被震惊了。 家徒四壁一直是一个形容词,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家徒四壁的人家。后来我当导演,在农村的百姓家拍戏,就算是再穷的人家,也有一些过日子的家当,没有哪一户人家是家徒四壁的。 就算是这样,顾城仍给我们准备了四样菜,有两样是现成的罐头打开的,另外两样已经记不得了,顾城笑着说,他们的全部财产就是这些了,明天吃什么还不知道呢。看到我和曲(我的朋友)的表情,谢烨道:别听他说啊,他的口袋里还有一个稿费单子,明天就能取的。 顾城好象才想起来,马上变得兴奋,非要我们喝酒,他说老于(指江河,亦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豪放的抒情见长)刚喝完走了,你们来之前,他的头顶在墙上,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他这样说的时候,我再一次看了看那四面墙。也不能完全的说是家徒四壁的,因为那四面墙上都画着粉笔画。我想那些粉笔画如果还在的话,虽不能说是如敦煌壁画那样价值连城,但也一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了。 谢烨非常热心地照顾着我们,她的美丽和大方与顾城形成了一种对照,聊到熟了,我问谢烨:你们怎么不要个孩子? 谢烨笑了,她的笑真诚而灿烂,绝看不出是一个为生活所迫的人的笑。 顾城道:我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怎么要孩子? 谢烨道:他根本不用要孩子,他就是他自己的孩子。 十多年过去了,有时夜深人静,我常常想起谢烨的这句话来。 这句话里边所含的爱意是无边的,后来不管他们的结果如何,谢烨对顾城的爱通过句话已经倾情流露,可表天日。 我想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样子了:把他当成丈夫和孩子,而且是自己的孩子。 后来顾城的一件小事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是在成都,北岛舒婷等我们一干人去逛街,其中就有顾城和谢烨,穿街过巷难免分散,有一次顾城找不到谢烨了,我们拿他开玩笑,说这下子谢烨算是丢了。 顾城开始一句话不说,突然间,他发狂地跑起来,边跑嘴里边不停地喊叫着:烨——!烨——! 写到这里,我感到了文字的苍白和贫乏,因为任何文字都无法形容当时顾城的那种喊叫声,那是一种野兽一样的绝望之极的叫声,但不是发自野兽的口中,显然不能这样形容,但是绝望一词也显然形容不了他的声音。 我们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接着开始分头去找谢烨。其实谢烨就在旁边的一家店里,顾城看到谢烨的时候,忽然一下子变得平静了,好似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般。 朋友们都知道他们相爱至深,但谁也没有料到在异国他乡会发生那样的悲剧。贫穷并非爱情的敌人,有时反而是爱情的土壤。夜深人静时,有时我也难免这样想。(清明节近,谨以此文悼友人)             公元2001年4月5日于北京牡丹园寓中

 


“我想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样子了:把他当成丈夫和孩子,而且是自己

雨夜昙花  发表于2001-04-07 07:45:48.0


 


  对对,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最高境界就是死的时候把她也剁死。或者学习老皇帝,一起埋了

阿甘而已  发表于2001-04-07 08:03:58.0


 


  甘甘这种看法有点让人不寒而栗。太偏激了吧。?

凤兮  发表于2001-04-07 09:38:06.0


 


木川这篇写得非常好

人淡如菊  发表于2001-04-07 09:57:56.0


 


我以为木川是日本特工呢,原来是诗人。 嘿嘿。。。

*海沃兹  发表于2001-04-07 12:19:38.0


 


  那种颠狂的爱也许正是他灵感的源泉,只是在街上偶尔走散罢了,喊什么?假爱求诗。

胖墩儿  发表于2001-04-11 01:29:58.0


 

这样的人和徐志摩一样大同小异。


死于非命的女人,诗人的妻子和血(转)

弦月  发表于2001-04-18 11:12:38.0


 

□ 作者:赵玫 □ 摘自《怎样证明彼此拥有》   死亡也是黑色的。   读叔本华的《论死亡》。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几次坐下来。耐着性子。读它。他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多么绝妙精深。死亡真有那么美丽吗?他说,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哲学恐怕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那么,哲学也是黑色的了?   多么玄奥。那是叔本华和苏格拉底的饶舌。死亡是什么?不是哲学中的可供挥洒笔墨和施展才华的话题。不。不是。死亡是痛彻的,是很难于直面的,是一个可感可触的生命的活生生的亡失。   在八十年代,有一个叫蝌蚪的女诗人。我并不认识她,只是曾经在一本当时很先锋的杂志上读到过她的一篇小说。那么好。语言和感觉。印象极深。尽管小说的内容我已忘却,但是那种好的感觉却至今记忆犹新。那还是一个人们肯于坐下来读小说的时代。记住了蝌蚪这个名字。后来这名字被画上黑框。显然这是她的笔名。她的真名一定不叫蝌蚪。但蝌蚪显然更令人瞩目。那是一些小的生命。在清澈透明的水中。丑小鸭一般的柔软易损。摇着尾巴在水中游动着的黑色。黑色的小点点。在春天。为什么又是黑色。将所有的生命结束在柔弱而稚嫩的黑色时期。还没有长大。长大之后的另一种形象。所以蝌蚪决意不长大。   是先读了蝌蚪的作品。是刚刚读过,便听说了一个生命亡失的故事。有朋友说,蝌蚪死了。心便骤然间沉了下去,那种丝丝缕缕的疼痛不间断地持续了很多天。是因为,读过蝌蚪的文字。相信她倘若继续写下去,蜕变的时候,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作家。怎么会那么不在乎自己的天赋?疼痛还因为另一个原因,那便是她的死。她的割腕。她的自觉结束生命旅程的决心和绝望。   其实死并不容易。   可能是蝌蚪的旅程太艰辛。她觉得她脆弱的意志已无力承担。据说她是嫁给了一个当年也很先锋的诗人,在夜空中寻找着星星的安慰,和那一首一首的遥远诗行。她于是便把她的生命也附丽于这个诗人的生命上。不知道那会是一种怎样浪漫的结合。诗的韵律和节奏。跳荡着的,爱和寻找。也许,真的,每一天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单单是凭着朗财的语言和感觉,还有她的生存的态度和激情,就想像得出诗人情侣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生活中无需关照柴米油盐。日常的对话也总是充满了诗意。每一个毛孔散发着的桂冠气息。多么美丽。而关键是,他们有爱。没有爱怎么能走进一个房间?在一张床上,那便是诗人的理想。想蝌蚪一定是爱她的丈夫的。可能还有崇拜。崇拜他随时奔涌的诗篇。但是有一天,听朋友说,这爱可能是已慢慢改变了颜色。变得灰暗。像一种枯燥麻木的理论。爱在岁月中的悄悄流逝之于男人一或者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之于女人,便形同毁灭。这可能就是诗人的妻子之所以执著于死亡。   我不知道这其中还有什么艰忍曲折撕心裂肺的故事。但是有一天,当两个人的房间里只剩下蝌蚪一个人时,她竟然选择了死。勇士般的选择。勇敢的心。还有什么比死更可怕的吗?蝌蚪所面临的那一场人生的灾难一定是比死更令她恐惧的,她无法逾越,所以,她宁可死。踏上赴死之旅。用轻的灾难结束那更为沉重的。从此不再感受那可能更让她痛苦的人生。   不知道是蝌蚪蓄谋已久还是她突发奇想。但总之,她的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或者已经崩溃。还不知道她是想结束她丈夫的负担,还是想用死亡来抗议和复仇。但总之,当她一个人独自在家的时候,她便割破了她的手腕。让血流出来。不知道那一割是不是会很疼。   家中没有人。   只有一个或者联斯底里或者心静如水的女人。她要独自面对死亡。这难道不是比死亡本身更残忍,更冷酷无情的吗?   朋友说,蝌蚪以被发现的时候,她的血已经流尽了。一个弱小女人的身体中,又能有多少血?但是,那血也足可以从她家的门缝里缓缓地流出去。倘若幸运,能够为邻人所发现,也许蝌蚪今天还会在杂志上不断发表着她的如诗如画般的文字。但是,蝌蚪是存心要结束了。是决意要死亡的。她去意已定。她愿意用永恒的平静去换那一生不尽的烦恼。朋友说,她是有心要在死前掩盖这死亡的事实的。她很沉着。于是她睡在一床厚厚的棉被里。为的是那丝丝缕缕团团片片云一般的雪白棉絮能吸尽从她身体里血管中流出的血。死而不被人知。她是何等地聪慧。她这样精心为自己安排着死亡的程序。之冷静,之残忍。那样对着自己。是真的去死。不想有任何生还的可能。她涂抹掉一切生命的希望。仿佛那生命不是她的。不是一粒子弹(蝌蚪的时代很难找到子弹),不是安眠药,也不是一段绳索。她是那么清醒。要死。要死得快。还要表面上看上去的体面而端庄。后来果然,当蝌蚪被发现的时候,果然的端庄而美丽。她的脸很宁静。一种天堂的感觉。只是有点苍白。但苍白会使女人更美丽。她是完整的。没有一丝痛苦的感觉。在血流尽的时候,昏迷,然后停止呼吸。用温热的水,洗去周身的血污。她是那么洁净。黑的头发。只有手腕上一个小小的伤口。但那伤口因为没有了血的流动,也很快就愈合了。   如同睡去。   这样的死亡可能真是美丽的?   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蝌蚪能够如此面对死亡。通常人们会乞求于宗教。相信来世。相信天堂比陆地更美好。而蝌蚪就是蝌蚪自己的宗教。她的生之苦痛。她的对于生命的超越。   掀开被子。多么可怕。沉甸甸的。那丝丝缕缕雪白的棉絮中果然浸满了鲜红的血。那血可能还是热的。它们滔滔汨汨地流到蝌蚪的体外来温暖她,抚慰她。那浸满了蝌蚪血和生命的棉被。那么沉甸甸的。甜丝丝的一阵阵温暖的威腥。   蝌蚪是唤不醒了。她的苍白的身体变得很轻。为什么?她究竟遇到了什么?   我不认识蝌蚪。当然也不知道在她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这选择了死亡的女人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一个很疼痛的烙印。留下永恒的伤痕。那么英勇。任着性情。还有率真。还有她的那篇那么好的小说。就足够了。你还需要知道什么?   记得当时因为小说的作者是这样死去,我便格外小心地把发有她作品的那本杂志保留了起来。一年一年地。随我辗转。但有时越是精心安放的东西,你会越是找不到。也许是我们老了;也许是蝌蚪那单纯美丽的死,早已被我们后来纷繁而沉重的人生经历所掩埋。但是,想为蝌蚪写一点什么的心却始终没死。也不曾麻木。只是不知温为什么一直拖到了今天。而今天,又再也读不到蝌蚪的书了,也再也读不到她文字背后的那循环往复的心情了。   蝌蚪便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她是当感情出现危机,或是感觉到某种危机的时候,宁可用生命和血去赌的那种文人。以生的结束,为代价,去,殉情。这样的女人在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多了。她为什么只将自己的生命奇生于男人的生命之上?她不是也很有才华能写出绝唱一般的小说吗?她不是在死的创意上也很有想你力和创造力吗?不,蝌蚪不是这样的女人。她太关心她的心灵了,她也太敏感太脆弱太受那些莫名其妙的先锋诗歌的影响了。所以她知道,谁有用生命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是更灿烂辉煌更惊心动魄更感天动地的。那便是呢料。一个自杀的女人,诗人的妻子。她也写诗。用自己的生命。因为她写得很少,她死的时候还很年轻,她于是慢慢地被人遗忘。无足轻重。但是我们看重她。我们便永远记住了她。   蝌蚪是汇入诗人之死中的一朵美丽而苍白的花。   我们写小说。不敢写诗。不知道写诗的人为什么总是自杀。多么可怕。这是个怎样的群落?他们在想些什么?是什么在压迫着他们?他们为什么不尊重生命?又为什么,偏要把女人也拉进来?   另外的一个女人叫谢烨。雷米。那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像童后一样像火光一样美丽的爱情故事。她是被她的诗人丈夫用斧头砍死的。然后那个诗人自杀。悬在树上。在奄奄一息的妻子旁。诗人的死一点也不美好。那大概就是疯狂的男人的死了。有人为他辩解,说他的死也是他承担责任的一种方法。在激流岛上。也流着血。当直升飞机赶来救她的时候,谢烨还活着。可能很疼。那一处一处的斧痕。流失着生命。还是不悔死在顾城的手下。曾经有爱。她残存的意识中可能还思念着她被收养在当地土著人家中的儿子小木耳。她是那么爱他,遗憾没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儿子在一起。直升飞机前来救助的声音变得急切而陵俄。谢烨还是死了。在满身的创痛中。那便是生命和事件的意义。没有别的解释。不知道小木耳今年几岁了。更不知他是不是想妈妈。为什么要夺走一个孩子的妈妈?又为什么,谢烨要在她曾经深爱的男人斧下丧命。   爱和仇恨。   恨一个人才想着去杀他。   如果是因为爱一个人呢?像奥赛罗?   爱的时候,可以说宁可为爱去死;但冷漠了下来呢?当情感被疏离着,你会心甘情愿为一个已经不再爱的人去死吗?   是的,恨一个人才会去杀他。还有自私。还有那歇斯底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还有,希特勒式的,屠杀。那么残忍的。谢烨不是牲畜。而是个柔弱的女人。   也是一直想为谢烨写点什么。在很多的场合很多的文章里,谢烨只被称作是顾城的妻子。记得听见那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是在早晨。我停下了手里的事情,睁大了眼睛,不知所措。顾城?为什么?那时候我只知道顾城,不知这世间还有一个叫谢烨的女人。但是,这个女人死了。   也是在事发以后才读了谢烨的散文。还有《英儿》中雷米写的那一部分。觉得那一部分是最好的。是超越了煞有介事故作深沉的顾城。顾城的死使他摆脱了刑事的责任,这是一个男人的无奈和狡猾。不认识谢烨,但读她的文字时却被她深深打动了。那时候谢烨已经死了。那是她死前的诉说。于是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女人生前的悲哀流泪。想着妈妈因为爸爸不能忍受孩子而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别人的家。尽管别人是善良的,也尽管,妈妈是爱爸爸的,妈妈依然是悲伤的。谢烨说,她是怎样一天一天地盼望着能早日见到她的儿子;谢烨讲,她是怎样满怀着激动和喜悦,穿过市场,去探望她心上的那个小宝贝。   读谢烨的心情时谢烨已经死了。想着木耳从此没有了妈妈,就禁不住满心的伤悲。   谢烨作为女人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她要承受着一个桂冠诗人的胡思乱想,又要忍受一个魔鬼丈夫的胡作非为。要把英儿接来激流岛;要腾出房子来让他们相爱;要抚慰丈夫在语言不通的国度内的失落;要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还要忍痛割舍亲生的骨肉。还有什么?不能在丈夫的情人走后也走;不能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欢乐和自由。   不。谢烨为什么不能反抗?谢烨为什么不能在丈夫爱上别的女人之后也爱上别的男人?谢烨为什么不能把日夜思念的儿子留在身边?又为什么非要忍辱负重地陪伴一个伟大的天才一个神病患者,一生?那么谢烨自己呢?她的独立的人格呢?她的那些如泣如诉如诗如画的散文呢?   有人说,谢烨是因着顾城在黑夜里的闪烁而闪烁的。他们说,没有顾城,谢烨能有她作为诗人妻子的世界周游和无限风光吗?他们进而说,没有顾城杀了谢烨,谢烨的死又怎么会如此凄艳绝美,万古流芳。   这才是谢烨真正的悲哀。   所以她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什么是鱼?什么又是熊掌?   但是毕竟,谢烨爱上了顾城。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天才。一个疯子。一个自私的男人。谢烨才会在她不该凋谢的时候过早地凋谢了。鞠躬。谢幕。从此关上了生命的门。   在刚刚得知那场疯狂的杀戮时,果然震惊。那时候,光环还笼罩在顾城的头顶,以为杀了妻和自己,是诗人最浪漫英勇悲剧性的选择。他把残毁灭给世人看的,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爱和生命。但是,诗人可以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但不应该不尊重别人的。他杀谢烨是因为谢烨是他自己的,是他的附属物。世间没有了他自己,当然也不该再有谢烨。他死前是清醒的。他之所以要把自己活生生地吊在树上,他是急匆匆地这样做的,没有生路,因为他先已经杀了谢烨。他不想再听世人的讨伐。   但梵·高是更伟大的艺术家。他杀的不是弃他而去的妓女,而是他自己的耳朵。他不尊重的只是自己。他把割下来的耳朵送给那女人,无非是想表示他对那个女人的依恋,和他的非凡的勇气。他判的是自己,疼痛的也是自己。不知道耳朵是否表达了梵·高的心情。梵·高在太阳落山之时,去追寻那最后一抹金黄。在麦地里,他拔论结束的,也是自己,他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尽管他也是疯子,也是天才,也是艺术家,也留下了真正的不朽之作。他才是真正的高贵真正的有教养真正地尊重他人尊重女人。顾城,他怎么能和梵·高比呢?   然后报纸上又说,顾城和谢烨争吵。他们的吵声惊天动地,从激流岛一直到德国。德国的宁行的小街。那是因为早就没有了和谐的心情。那是因为生活中布满了太深的创痛。只是,谢烨为什么不能背叛?既然是,顾城已背叛了千百次。桂冠诗人的诗中放射着绚丽的现代光彩,而他的骨子里为什么却要如一具古老阴暗的僵尸般将女人套牢?   仇恨便是这样流淌着。   但诗人却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怎样的光明?   他们也许一直在期待黎明。但长夜漫漫,最终吞噬了他们亮丽的期待。   魔鬼梅菲斯特说:被拒之恋,如亡身地狱之火中。我真想知道是否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和诅咒的。   于是,在不能控制自己的诗人那里,悲剧便发生了。牺牲者当然首先是女人。   还有一位诗人。在德文郡。他是英国当代最有声望的作家之一,一代桂冠诗人特德·休斯,在与癌症斗争了一年半后,于一九九八年岁末,终于安详地在他德文郡的寓所中辞世。   又一个诗人死了。他的死令人哀悼。但更加今文坛震动的是,当休斯得知自己生命将尽的时候,他终于说眼自己在一九九八年初出版了他最后的一本诗集《生日信札》。为了纪念他的第一个妻子、来自美国的西尔维娅·普拉斯。西尔维娅死于自杀。又是一个诗人的妻子。这是休斯沉默了35年之后的一次特殊的诉说。这是一本休斯希望去世前出版的书。他认为这也是他个人一件重要的事情。   美丽的西尔维娅。   而诗人为什么沉默?   诗人的妻子一九六三年去世以后,休斯所面对的一直是人们对他的批评。人们指责他在妻子最需要精神支持时,却对她漠然相对,甚至向她施加压力,移情别恋,以至身处异国他乡连唯一的亲人都对她冷酷的西尔维娅,最终把她美丽的头颅伸向了煤气的管道。   一个诗人的妻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   于是,学者们站出来批判休斯。他们之所以义愤填膺,是因为他们所痛失的不是一位普通的诗人的妻子而是一位美丽的女诗人。西尔维娅从美国来到剑桥。在一次聚会上与休斯相识。相识了也许就相爱了。那时候休斯是一位36岁成熟成功又风流们说的男人。他有过诱人的皇家空军和写诗的浪漫经历。他当然也就爱上了那个来自美国的异常美丽也异常聪慧的女孩。四个月后,他们便结婚,自愿踏上了生命的另一段里程。他们一定曾经很相爱。第二年休斯出版的第一本诗集《雨中雄鹰》使他名声大震。名声是什么?萨特说,是招来仇视;伍尔芙则说,名声是虚无的,然而却很耗时。于是休斯在耗时的名声中穿行。不知道他们将那种狂热的爱的阶段持续了多久?两年或者三年?亦不知休斯是何时迷恋起另一个女人阿西娅·维威尔的。但总之,七年之后,西尔维娅死了。她无法承受一个诗人的狂想和浪漫(尽管她自己也是个诗人),也没有勇气面对用生命去爱着的那个男人的移情别恋。反正,西尔维娅不想再作诗人的妻子了。她便死了。用死结束了艰辛和疲惫的金色年华。   据说西尔维娅的死给休斯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他在对前妻的怀念中陷入了无尽的苦痛。他可能依然深爱着西尔维娅。他可能并不希望西尔维娅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可能便是怀着这样的一种欠疚的自责的悲伤的心境又娶了阿西娅为妻。而这样的心境很可能又使那个可怜的阿西娅处在另一种苦痛和压力中。诗人的忏梅和苦难使诗人的生活陷在了无穷的困扰中。那是西尔维娅的影子,是西尔维娅不散的灵魂。结果是更加可怕的。6年之后,休斯的第二个妻子竟也以同样的方式,用煤气结束了她不幸的生活,还带去了她同休斯的刚刚两岁的无辜女儿。   这便是诗人的生活。在不尽的恶性循环中,他仿佛再也走不出女人的阴影。他总是不能够有一个善始善终的爱。他的妻子们总是以死来报复他要扶他。又是5年之后,当休斯开始回首往事的时候,他终于以两个妻子和一个女儿这三条生命的代价,摘取了皇室所授予他的拥有无限风光和荣誉的桂冠诗人的称号。那称号中是血。是早早就匆匆亡失了的生命。是他的亲人们。是已经融于他的血液积淀于他的心底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惨痛。不知道休斯在接受那一份荣誉时,心里是不是很沉重。   但是终于,《生日信札》出版了。它很快便成为了一本在国际上畅销的书,因为那是一本自传性质的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怀恋。这本书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令人痛恨的男人的看法,或者是,宽恕了他原谅了他,因为他们读到了这个一直沉默的男人的那颗并不轻松的心。   《生日信札》说,休斯是想念西尔维娅的。他自责。因而生活得并不快活。这可能也导致了休斯第二次婚姻的失败导致了第二个妻子的死于非命。阿西娅和可爱的女儿是他为西尔维妞所付出的代价。他一直是爱西尔维娅的。他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西尔维娅的爱,直到,他大限将至的时刻,他得知要随西尔维娅而去……   英国版的《生日信札》的封面很素朴。一片迷乱的树丛。细碎的茫然的树叶。一点一点的光最后消失在阴影中。然后黑暗到来。特德·休斯的名字高于并且大于诗集的名字。休斯才是最重要的,不论他想说和要说的是什么,哪怕是几十年深理心底的隐秘。没有中文版。这是一本我很想谈很想读的书,为着一个男人的爱和他的美丽的忏悔。然而,又一项可怕的荣誉在休斯去世几天前又降临于他的病榻。《生日信札》获得了英国奖额最高的福沃德诗歌奖。就这样,一个诗人真诚的爱和忏悔又被金钱出卖了。休斯,他是不幸的。   这么多的篇幅。要讲的,就是诗人的妻子。她们的爱。和死亡。   选择诗人的妻子来描述这样的一种死亡现象和这样的一群女人,也许并不大众,但却是人生的经典。这些特别的女人。她们为什么总是死于非命?读读那些生命的诗行。蝌蚪的雷米的西尔维妞的,也许还有阿西娅。爱着。如歌般的。她们崇拜。在诗歌的领域里。但,能生产出这般美丽诗行的诗人又哪一个不是拜伦的堂·璜。堂·璜才是永恒的经典。不断地去爱。爱永不终止。但诗人喜新厌旧。那是人类的陋习。法典一般的。诗人称之为浪漫。没有浪漫,就没有诗也没有诗人。所以,诗人要浪漫地写诗,也要浪漫地去爱女人。新欢是新诗的底蕴。为了诗,诗人只好去匹处追寻新鲜的刺激、从一张床到另一张床。把所有陈旧的爱踩在脚下。诗人的桂冠便是由女人的眼泪和血堆积而成的。还有本不坚硬的生命。而你,如果你下定决心真要嫁给诗人。你便要,如承受欢乐一般地,也能承受诗人的本质可能会带给你的苦难。暗无天日的。漫长的。动荡不安的。被遗弃的。没有永恒。女人就像是不断轮回的四季。但桂冠诗人的心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你真有足够的勇气和准备去作诗人的妻子吗?牺牲着。用你们的生命和血滋养着一段一段不朽的诗行。   因为想寻到男人的本质,所以去研究这些诗人。这些典型中的典型。将男人表演得淋漓尽致。去读他们的诗,去了解他们的爱和生活,便会知道,诗句是多么骗人的转瞬即逝的武器。但是它却俘获了你。你是心甘情愿被俘获的。又心甘情愿地,被屈辱。被丢弃。流血。终至死于非命。尽管,那死亡是那么地凄艳而美丽。 诗人的妻子们啊!


  他们至今相爱至深.....

雨天无语  发表于2001-06-09 13:43:36.0


 


  感动顾城

西湖初遇  发表于2001-06-10 09:10:57.0


 

顾城在大街上找谢烨的场面真的很感人 但是从这里也看出了他人性上的弱点 他是一个特别感性的动物 加上他是一个诗人 诗人总是浪漫而无助的 因此他的宿命是注定了的 就是说人性的弱点促成了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