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猜谜,那时候大多是从一些老人口里听来的儿童谜(也有人称之为民间物事谜的),第一次接触谜语是在幼儿园中班,老师抓着一把花生教我们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我立刻说出了谜底。为此我还受到老师的表扬,说我聪明,事实上我当时也以为自己很聪明的,别的小朋友都没猜出来,我却一下就猜来了,这让我偷偷开心了好几天,因为高兴而忽略了一个事实:当时老师手里抓着的那一把谜底。是的,其实是老师手上的花生给了我很大启发,但幼时的我却宁愿相信这是因为我比别人聪明而不是其它什么提示。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谜语,总是缠着人家给我出谜语我来猜,为的是再听到几句表扬。尽管后来的谜语我常常猜不出来(因为别人不会总是拿着谜底让我猜的)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喜欢谜语并开始为之着谜。
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一种智力活动。《文心雕龙·谐隐》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又说:“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我们现在通俗一点说,那就是:将某事物用隐喻、形似、借代、暗示或其它隐晦的方式或手段隐匿起来,做出谜面,要求猜谜者以此为据,动脑分析,顺藤摸瓜地猜出被隐匿之事物。这就是谜语。
其实谜并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或智力活动,很多谜语能过简练的笔述或隐喻、或诙谐、或尖锐地反映出制谜者的好恶和思想情感。有时一则灯谜的谜面可以是一篇很美的诗文,其语言平实精炼,有很浓郁的文学气息,言词中深藏人生的哲理……
谜语始出于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之手。它以汉字的形、音、义这三个要素为基础,主要着眼于文字的义、形、音,凭借汉字的一字多义、多字同义、一字多音、多字同音、笔划组合、摹状、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词义上或在字形上达到相扣。它知识性较强,构筑新颖,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大概三年前,读到一则著名的传统灯谜,一直记忆犹新,这则谜语月影觉得它不是拿来猜的,而是拿来让人欣赏的,在这里我把它写下来,朋友们看看是不是一则很巧妙的佳谜:
谜面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打一字 谜底:日
此谜面直接借用了杜甫《登高》诗中的一句,猜这个谜除了必须具有很深的历史知识外,还须具备丰富的联想和清晰思维。
我们把这则谜解析一下,看谜底是如何扣出来的:首先看“萧萧下”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对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并不陌生。那个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齐和梁两个王朝的皇帝都性“萧”。于是谜面中的“萧萧”用假借法代替齐和梁两个朝代,而“萧萧下”可别解为“齐、梁两个朝代下面一个朝代”,那就扣住了一个“陳”字,“陳”字“无边”,即无边旁(耳朵旁),余下一个“東”字,“東”字再“落”去一个“木”字,这样,谜底“日”就自然扣出。
回过头来看这个谜,谜面典雅不俗,用典精当。不仅猜射技法精当,就蕴涵的知识面也是深晦的。此谜难度很大,所以我觉得,这则谜不是拿来猜的,而是拿来欣赏的,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