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近日在博客上说,教育部最近有大动作,要把600所普通院校改成职业技术学院。消息一出,教育界震动。这样的改法,据说是因为就业的压力。
自打211计划启动,中国开始高校大跃进,本科院校越办越多,越办越大,一所大学,招生动辄上万。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则要上硕士点,博士点。已经进入211和985圈子的重点大学,则竞相扩张,力求科目齐全。总之,是大、洋、全,标准的洋跃进。每年毕业的学生,从几百万,跃进至近两千万。这许多的学生,社会上一时间消化不了,于是,毕业即失业这个古老的话题,重现神州。尽管教育部和各个大学想了很多办法,做数目字上的游戏,持续拉升就业率,但时间长了,西洋镜难免不穿。
相反,市场上对于职业技术工人、技师需求量却很大,好一点的技校,每每供不应求。所以,才有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学改技校的运动。
当初大跃进,是技校改大学,好像只要叫个大学,办学者脸上就有了光,变成了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如果再能靠合并壮大身体,挖关系弄几个硕士和博士点,就有希望争取世界一流了。折腾了十几年,才发现这样催肥催出来的大学,有点靠不住,别说争世界一流,就是眼下的中国市场都不认。毕业生一没本事,二没技术,再这样下去,大批靠虚胖的大学,连生存都难。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谁还花钱到你那里去读呢?所以,在教育部的带领下,再一窝蜂地退回来。
知道错了,能改就好,但是,是不是真的知道错了,承认了错误,我们还不知道,至少,现在还没有人乐意为此负责。看教育部的架势,好像当初也对,现在也对。墨索里尼总是有理。没有人认错,反思错误,那么改正错误,就不一定当真。当初一窝蜂追求大洋全,拼了命求大求洋上档次,好些职业技术学校在升格过程中已经将技校的家底给折腾没了,课程设置早就跟着普通院校走了,专业技术老师也折腾光了。至于那些原来就跟技校不沾边的大专学校,现在要它改技校,更是摸不到边儿。
显然,不是说上面一句话,下个文件,普通院校说改职业技术学校就能改了。两种学校,两种思路,两套教学体系。现在连一些名牌工科大学,由于大跃进的结果,都把自己的实习工厂实习基地弄没了,更何况普通院校。没有实习基地,办职业技术学院,根本上就是画饼充饥,在黑板上玩技术。
办学不是挂牌翻牌游戏,说什么专业好,挂一个牌,这个专业就有了。说什么学校毕业生吃香,翻一个牌,这个学校就有了。办学是一个艰苦持久的苦活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绝对不是瞎说的。挂牌翻牌,只能是骗人的把戏。市场是火眼金睛的孙猴子,蒙了谁,也蒙不了它。但愿,这回教育部能像点样,别把这场改革当成翻牌游戏,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做点事儿,自己如果不会做,就把学校交给真正懂行的人去做。
记得有一篇2012年發表的旧文,作者已不可考,但其精辟的见地时至今日仍值读者深思。旧文说,一个人,可以看他的学识,他的气质,他的丰采,他的谈吐。看一个国家,可以看它的大学。台大的老校长傅斯年,掌理台大的时间其实不长,但这位胡适的得意门生、前北大校长,却给台大奠立了很好的基础,把北大的学术风气和自由学风带到了台大,把大学的庄严地位和神圣使命清楚地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台大人。傅老给台大师生留下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名言:“贡献这所大学于宇宙之精神”。“宇宙之精神”,多么庄严神圣,多么亘古长新。
作者说,如果要说出大陆的大学和美国、台湾的大学,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于大学的地位、使命、格调的定位不同上面。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培养的是螺丝钉;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培养的是人材。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比较像职业学校或技术学院;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培养的是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领袖人材。大陆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很像是在开店开公司;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则把自己看得很重,看作是学术殿堂。
上海的同济大学,也是老牌菁英名校了,尤其是以建筑系闻名;然而,电视广告里,它下属的“同济大学装潢公司”,居然用同济的金字招牌,拉装潢生意。上海交大,也是百年名校,当年曾为国民政府培养出多少栋梁之材;现在的交大,不但有股票上市公司,走在它的校园里,简直就像逛一个市场。在广元西路的校门旁边,交大用临街校地盖了一座6层大楼,一楼二楼是电脑商场,里面分隔成许多狭小的店面,租给商家卖电脑或组装电脑。走道是那样的狭窄,商家再把桌子搬出来拉客,让人走都不好走。人人手上一根烟,那空气真叫一个污浊。三楼是交大昂立书店,纯粹以营利为目的,连中小学生到幼儿的参考书都卖。四楼以上则是交大昂立学院,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英语电脑进修学院。进了校园,到处可以看到广告,有交大的这个英语培训班,那个电脑培训班。学生宿舍的一楼,被出租给某个培训班当教室,大白天的也会听到,这个那个英语培训班里传出托福GRE听力模拟测验的录音机声音。小卖部旁边,还有一间店面是卖仿制的青铜器。还有个地方,墙壁上用手很粗糙地写着:假肢,洽询请进。交大还有用学校名字作商标的“交大昂立一号”补品,……。交大的系、所,分得真是细,大概中国人都喜欢自立山头,都喜欢拥有好听的头衔,所以交大有无限多的系主任、所长、院长。而耶鲁大学整个工科,就是一个系:工程系。
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还指望能培养出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材?当大学校园变得像个市场商场,还指望能熏陶出什么优雅之士?!
在美国和台湾,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由学校和民间的知识分子推动的;在上海,知识分子是这样的幸福,一切事情都只需要等着上海市政府。知识分子读书,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结婚、传宗接代而已。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且坚持均等教育机会,重视教育多样性,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超过450000留学生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有半数攻读本科,其余的读研究生或者职业课程,其中5%来自非洲,58%来自亚洲,14%欧洲,10%拉美,7%中东,还有5%来自加拿大。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教学水平甚至教育氛围、教育风气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上,都无疑是世界领先的。同时,从美国留学获得的高等文凭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推崇。
自由开放的专业选择。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发展,美国很多学校不要求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选择明确的专业方向,除了某些专业特殊要求的课程,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是为所有学生共同设置的。在三、四年级时自主选择专业。有些学生选择了某专业,希望更改,也可以随时提出申请,重新选择。
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美国拥有积极的移民政策,能为每一个留学生提供一条留美发展的道路。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对于前者,一般在美国以外接受教育的学生是很难获得美国就业机会的,而在美国本土的外国留学生则可以同美国学生享有相同的机会进行竞争。
更具优势的职业规划。美国是世界上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有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学,其涵盖的课程数量和范围也非常惊人。美国高等教育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里学生可以开阔眼界,了解最前沿知识,培养领导能力,增强竞争力,尤其美国商业现在可以说世界第一,财富500强里就有170个公司属于美国,机会无限。
自由专业选择。提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学校。有公立学校又有私立学校,有学院又有大学,有两年制大学又有四年制大学,学位从准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博士后等一应俱全。自由开放的专业选择体系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灵活有效的学分累计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业。
境外就业与回国就业成就双保险。目前,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吸引海外人才,这非常有利于美国留学生毕业后的境外就业。境外就业可为留学生积累海外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开拓国际视野,甚至还可以获得移民资格。而留学美国学成回国后,市场认知度提高、竞争力加强,更有机会获得高薪高职位。……
然而在中国大陆,自建政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折腾中行进,从未走上平稳发展的坦途。现按照时间的顺序,历数中国高等教育所受到的戕害——
1952年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刻板地仿照苏联工业技校模式,对民国时期被迫留下来的高校进行了调整,准确的说,是肢解。这次调整保留了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撤消综合大学中的二级学院,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取缔24所教会津贴的高校。当年名噪一时的“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震旦大学等名校,都未能幸免于难。比如清华,浙大等,都被削的只剩下工学院。
照搬苏联的高教统一的模式抹煞了学校之间的差异,而分科过细又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变得相当狭窄,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影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人才的发展。这次折腾还片面偏重工科,忽视理科,取消了很多高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导致了长期以来严重缺乏法律和金融人才,导致中国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导致道德的滑坡。
1958年3月,陆定一在农业中学问题座谈会上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6月刘少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大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全国高等学校1957年有229所,到了1958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
没有办大学的条件,就走“群众路线”。没有足够的生源,在政治优先的入学准入制度下,工人、农民、速成中学的工农毕业生和干部,只要具备推荐的条件,不需要经过任何书面的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在高等教育大跃进的同时,高中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还严格执行了高考不宜录取政策。按照要求,从1958年起高考前对学生一一作了政审,政治审查的依据,并非个人表现或学习成绩,而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高考不宜录取政策“名正言顺”地将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合法化,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被极其粗暴地拒之于高等学校大门之外,有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另样人生。高考不宜录取政策在强化教育不公平的同时使原本走入严冬的高等教育质量雪上加霜。
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声称要“解放全人类”,可在本国,连高中毕业生的学习机会都要无耻地剥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大批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1968年毛泽东在“7.21指示”中说“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1970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不论文化程度,不管年龄大小,只强调政治条件,只要被组织推荐,就可以上大学。到1976年全国仅“7.21”大学就恶性膨胀到33374所。
滑天下之大稽的是,到文革结束,1980年代初全国进行“双补”,进行初中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规定医学院校的工农兵大学生必须取得初中补课合格文凭才认可他们的大专学历。这可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谈。
1977年8月6日,有人提到当时清华大学的教育质量时说,现在很多人小学毕业,补习了8个月就学大学的课程,读了三年就毕业了,根本没什么真才实学,邓小平听了此言,当即不满地说:“那就应当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不能叫大学。”清华大学的教育质量尚且如此,其他高校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1977年冬天恢复了高考,被关闭了十多年的高考考场又重新开放。
文革以后百废待兴,教育因其本身的规律,运行有一定的周期,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当高等教育逐步恢复正常运行之际,又面临新一轮的折腾,高校合并之风骤然刮起。自1990年起,全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被卷进了合并风,共形成了412所合并的高校。高校合并,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不改善教学的条件下,靠扩大规模的方式办“一流教育”,这不仅是徒有形式,而且其效果是适得其反。高校合并,使目前高校出现盲目求大、历史特色丢失,不但没达到“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的预期,反而使很多高校多年积累形成的教育品牌、专业特色消失殆尽。
高校合并还带来了管理难,大学内非教学机构本来就冗员充斥,合并后问题更为突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责权不清、效率低下等等问题难以避免。在合并风中有教育部的官员透露,有些地方的高校,比如杭州的四所高校,不愿意合并,教育部专门派员坐镇,强行达到合并的目的。当时在两会上教授们对高校合并提出异议,某主管教育的中央领导竟然大动肝火,在会上拍桌子。
自上而下的高校合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路,是大跃进好大喜功在新历史阶段的又一表现形式,对高等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高校合并风正方兴未艾时,与此相应,在党“高等教育拉动内需”的错误思想指导下,高等学校盲目扩大了招生规模。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3万人。此外,成人高等教育扩招10万,研究生扩招3900人,加上电大、民办等其它类型高等教育,实际招生总规模接近270万。
此后招生总规模连年翻番。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达到2000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也在扩招。而高校扩招引发债务风险,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元—2500亿元。银行从2004年开始逐渐收紧贷款,高校欠款难以归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无数贫困家庭的无力承担巨额的学费,使这些家庭的生活陷入更为凄惨的境地,也使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
60年多来,前30年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按政治需要发展教育;10年是调整时期;后20年要“拉动内需”,为经济收入扩展教育。60年中从未按照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规划、协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今,中国高教又要迎来一番瞎折腾。
高等教育已经折腾不起了,高等教育得按照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