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文化衣冠

 主题:关于赵麟讨论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0-21 08:55:07.0


 

德勇 娄底 伍德() 11:23:31 赵毅论及赵宜言,我早已论证过,赵宜言就是赵麟。近段经过研究,发现赵凤、赵麟应该是同一人,赵凤可以是赵麟画作时有时用的笔名。 赵麟在洪武初年任监察御史,后又兼了其他官,他敢言(宜言,箴言),因言获罪,差点遭灭门之灾,幸有贤后马皇后的劝诫,朱元璋只将其免职,成为纯儒士。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可能马皇后在临终前又举荐赵麟,故不久,朱元璋又起用赵麟做监察御史。 赵家不忘马皇后救命之恩,要舍命相报。故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为建文帝杀绝功臣之后,于洪武二十九年任命赵麟儿子赵榜为湘潭县丞(以备建文帝的退路)。由于赵榜是潜伏,故隐瞒自己的来源。--但对重要后代可能提及过。 衡赵宗祠上的“凤毛”,“麟角”很可能就是暗示他们是赵麟(赵凤)后人。 德勇 娄底 伍德() 10:12:34 由于赵麟遭了那个罪,且朱元璋还发布了《赵麟诽谤录》,所以赵麟改名了--官方姓名仍是赵麟,宜言、箴言就是对自己的辩白,赵麟做为监察御史敢言是本份,字铭形就暗示了官名赵麟(赵凤),因为古代铭刻图形最常见的就是凤和麒麟。 榜形齿录里的地名是对建文帝流亡经过地点的暗示。 赵毅 沪 衡锦() 12:31:07 此赵麟非彼赵麟,赵雍的儿子赵麟在洪武七年以前就去世了,有人考证过的。 德勇 娄底 伍德() 17:39:24 说赵麟在洪武七年以前去世的依据就是两人的赵麟画作上的题跋,赵毅你自己仔细把这两个题跋研究一下,看它们表达的是啥意思。这两个题跋的意思无非是赵麟因言获罪了,致使他们以后赵麟已死。 赵毅 沪 衡锦() 0:17:28 赵雍有的考证是1290年出生,正负1年 赵毅 沪 衡锦() 0:20:34 赵雍大约是1364年去世 赵毅 沪 衡锦 2013-10-20 23:43:46 今晚在网上查到明太祖实录里,确如德林所言,有2处提到朱元璋2次任命赵麟为监察御史的史料,一是《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1367年) 二是《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洪武十五年(1382年). 如果这两个赵麟是赵雍之子的话,则宜言很有可能就是赵麟,他并没有在1374年前去世。 延斌 衡阳伍延() 2013-10-20 23:46:15 1382年宜言应该70了 赵毅 沪 衡锦() 2013-10-20 23:50:30 还查了别的材料,他是元至正十一年,以国子生参加会试,获得第 二名的好成绩,登进士第。这与家谱里记载是基本相符的。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0-21 09:15:59.0


 

字彦徵,赵孟頫之孙,赵雍次子。关于赵麟的生平,元、明以来的文献中记载很少,仅在赵雍的一些记载后面提到他是“雍之次子”,以国子生登第,曾为江浙行省检校、莒州知州等职,当属元朝层次较低的官员。元末赵麟及其家族为避战乱,隐居在江、浙地区,入明亦不仕。他的生卒年文献没有记载,大致生活在元末明初。其生年,可根据其父赵雍的年岁推算。赵雍大致生活在1290—1360之间,赵麟为雍之次子;又据其在《三世人马图》卷上所题,至正己亥(1359)他已做到“承事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检校官”,说明此时赵麟应入仕为官,年龄应在三、四十岁以上,因此其生年当不晚于1320年左右。其卒年,也只能根据后人在他画作上的题跋做一大致推断。《铁网珊瑚》所记吴恒跋赵麟画卷之诗云:“远游今不归,空庭散归鸟。猗兰岂不佳,晚节谅难保。国香一零落,天涯遍芳草。披图想遗躅,悲风响林杪。”从诗句中所流露出吴恒对赵麟的思念感怀之情,可以推想此时赵麟已经是作古之人,而此跋书于“洪武十有一年春正月上浣”,因此赵麟卒年当不应晚于洪武十一年(1378)。此外,倪瓒在赵麟画的题诗中云:“文敏公孙清且贤,陶泓楮颖过年年。子由命也成葅醢,坐对鸥波一惘然。”也是对赵麟晚景生活的描述。诗中所云“陶泓楮颖”出自唐代韩愈对文房四宝人格化的称谓,毛颖指笔,陈玄指墨,陶泓指砚,褚先生相纸,此处指赵麟晚年以书画创作相伴。“子由命也成葅醢”一句,很值得玩味。子由乃苏辙之字,苏辙是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据《宋史·苏辙传》记载,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葅醢”乃古之丧礼、祭礼常设之食物,《礼记·檀弓》有孔子哭子路之死而不忍食醢的记载。故倪瓒此语是借苏辙而喻赵麟晚年的孤独而逝的境况,并由此发出“坐对鸥波一惘然”的感叹。按倪瓒卒于1374年,而此诗又作于赵麟死后,则赵麟的卒年更应提前到1374年之前。 关于赵麟的艺术评价,后人记载亦少。据《书史会要》和《画史会要》记载,言其学画较其兄(赵凤)勤,成就也较其兄大。赵麟善画人马、山水,其构图、技法、笔墨等方面深得家传,书法亦承袭赵字风骨,可谓书画均能造其祖、其父之域,后世对其作品的评价也多集中在这方面。如赵麟《山水画》轴,吴恒题云:“松老苔滋鹤径,溪虚石隐渔舟。苕水千寻清远,玉堂三世风流。”又如《赵氏三世人马图》卷,沈大年跋云:“吴兴赵公文章政事见重前代,又以其余力适情于翰墨之内,故字画之工点染之神妙天下,而子孙亦克承其志焉。”从上述题咏中可以看出,赵麟在继承家学传统方面,是深受其父赵雍、其祖赵孟頫的影响,而从其书画作品的笔墨特征及创作题材来看,赵麟更多的是直接承袭赵雍的艺术风格。 《衡唐帖》页,元,赵麟 书,纸本,纵28.2cm,横25.2cm,行书。 释文: 今早拟欲专造,缘执事昨晚云,大尹兄到弊舍,所以不果,而专俟舟从之来临耳。不然安敢坐待,以速罪也。伏希情恕不具。赵麟拜启。衡唐征君先生。衡唐先生。赵麟完。 本幅鉴藏印有“安岐仪周书画之章”、“无恙”、“樵李氏鹤梦轩珍藏记”、“景贤”等16方。 赵孟頫翰墨之妙名贯一代。其孙赵麟虽无盛名,但书翰皆出规入矩,笔意流动,洒落超逸,亦不失家法。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言:“麟书更益以工,便可造其父之域。”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0-21 09:17:22.0


 

赵麟简介: (公元14世纪中)字彦徵,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系赵雍子,赵孟頫孙,以国子生登第,官承事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检校。善画人物、鞍马,亦能山水,继承家学,书法亦佳,可造父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传世作品有至正二年(1342)作《春山图》,著录于《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二十五年(1365)作《人马图》轴,自题诗云:“苜蓿花开霜叶浓,竹批两耳气何雄,承平闲却金路,留作观风御史总。至正甘又五年秋暮,学龙瞑白描法并题。赵麟。”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至正十九年(1359)作《人马图》卷(此为《赵氏三世人马图》之一。松江同知谢伯理藏有其祖父赵孟頫《人马图》,至正十九年秋八月,韩介石携其祖父《人马图》到杭州,求赵雍、赵麟各补一《人马图》,父子均有题跋记事,由此,遂成赵氏《三世人马图》卷),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如果葅醢理解为比干葅醢,因为子由挨整后命还很长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0-21 09:21:23.0


 

倪瓒在赵麟画的题诗中云:“文敏公孙清且贤,陶泓楮颖过年年。子由命也成葅醢,坐对鸥波一惘然。” 这首诗应该是理解错误,不是晚年孤独而逝的吊亡诗,而是退隐诗而已 陈玄、陶泓、楮先生成了墨、砚、纸的别名。 诗意思:麟为文敏公(孟頫)之孙,为官时候清廉贤明,现在每年就是写写字画画画。跟子由一样点子背,因为政争丢了官,退隐五湖闲坐发发呆。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0-21 09:32:12.0


 

所记吴恒跋赵麟画卷之诗云:“远游今不归,空庭散归鸟。猗兰岂不佳,晚节谅难保。国香一零落,天涯遍芳草。披图想遗躅,悲风响林杪。 这首是怀念诗歌,但作者口气只是麟远离政争无消息了,悲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0-21 09:57:11.0


 

“远游今不归,空庭散归鸟。猗兰岂不佳,晚节谅难保。国香一零落,天涯遍芳草。披图想遗躅,悲风响林杪。”诗意思:麟跑路离京到现在还没回来过,庭院里面看见鸟鸟下地寻食。情操高洁的猗兰当然好啦,到老了霜一降谅必还是撑不下去的。兰花虽然凋落了,到处还能闻到香草味(你虽然挨整搞臭了,你忠贞美德还是传遍天下了)。今天我正展开你的画回想以前和何你喝酒的日子,秋风从林子那呼啸而来吵着我了:(


  要注意出现4个赵麟

赵永红  发表于2013-10-21 14:42:39.0


 

赵麟,字彦徵。赵孟頫之孙,赵雍次子。元朝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辛卯),以国子生参加会试,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登进士第,初授之官不详。至正十九年,在任承事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检校官。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甲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兼任议律官,受命参与制订律令。洪武元年,以御史出任莒州知州,清藻若冰雪,而性敏才优,遇事辄办。值元末兵燹之后,官廨学宫一切毁废,麟次第营建,规模略备,气象更新,而民间不知有力役之扰,故州人尤颂之。善画人马。亦能山水,亦善书,能秉承祖父赵体。至正二年(1342年)作《春山图》;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作《洗马图》。 赵麟,元末清德里(今徐沟镇清德铺)人。元惠宗至正癸未(至正三年1343年)解元(乡试选拔举人时第一名)。任翰林院编修。天性聪明,读书时十行俱下。民间传说,赵麟官至御史。民国时其墓尚存,在清德铺与宁家营之间,即南内道南行向西怀远之大道旁。坟丘高矗,人称为“御史坟”。赵麟后裔居住在清德铺。 赵麟,宜城人,是一名明朝政治人物。赵麟曾于永乐十年(1412年)接替叶仲贤任邵武府知府一职,永乐十二年(1414年)由刘士传接任。邵武府,中国古代的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邵武路为邵武府。府治邵武县(今福建省邵武市)。下辖:邵武县(今福建省邵武市)、光泽县(今福建省光泽县)、泰宁县(今福建省泰宁县)、建宁县(今福建省建宁县)共4县。在福建省西北部。清朝沿置,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 明初(洪武二十七年)南监监生赵麟不满严酷的学规,贴出一张小字报,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以诽谤师长的罪名把赵麟杀了,并在国子监立一长竿,将赵麟脑袋挂在上面示众。洪武二十七年,监生赵麟受到虐待,贴出大字报抗议。按照监规,最多只能算他“毁辱师长”“生事告讦”,杖一百后充军;然而朱元璋对此如临大敌,法外用刑,把赵麟杀了,在监前枭首示众。第二年又颁行赵麟诽谤册给国子监,让大家都知道“动乱真相”。又过了两年,朱元璋对赵麟事件依然念念不忘,召集国子监的官生一千八百多人,在奉天门前训话整顿学风,警告赵麟之流的一小撮动乱分子“我们是不怕流血的”:“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稽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钦此!”


  关于前两个赵麟

沉醉  发表于2013-10-21 20:41:42.0


 

一、认为吴元年任命的监察御史是赵雍之子,虽无确证,但鉴于赵雍一家活动于江浙一带,是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且赵麟是元末进士,属于朱元璋笼络的对象,参考别的资料佐证,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 二、而认为洪武15年任命的监察御史赵麟也是赵雍之子,则我更多的是出于需要,因为我需要证明他就是宜言,有主观性。其实还是有些疑问的。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记录这点只有一句话:○以儒士赵麟苟文甫等为监察御史 这里,由几点疑问: 1)年龄问题,本人考证,宜言(假设就是赵麟)出生于1308年左右,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是75岁左右的人了,朱元璋是否会去任命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做监察御史是个问题;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否还会去担任这么一个得罪人的角色,则又是一个疑问。 2)身份问题,因为赵麟已经担任过御史、知州等官职,那么太祖实录里记载此赵麟的身份是儒士,似乎也有疑问。即别以前因言获罪,也可能是贬职(家谱记载是洪武7年任建昌别驾(通判)),还是有官职的人,应该不会称儒士。


用图文文章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文章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