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
(1891-1967)
音乐家,中国儿童歌舞和流行歌曲开创者。
湖南省湘潭县人,1891年9月5日生于湘潭县晓霞乡石潭坝一个书香门第。湘潭"黎氏八骏"之一。从小吹打弹唱,爱好音乐。1910年考入长沙优级师范学堂,学习了浅显的西洋音乐。毕业后,任训练各县塾师的高级师范讲习所乐歌教员。又到明德、修业、周南、广育等校任乐歌教员,曾为《明德校歌》谱曲。1915年赴北京,在国会秘书厅供职,兴趣仍在音乐。1918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他以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员资格任"潇湘乐组"组长,用音乐作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工具,公开演奏。他写了《国语新论》一文,提出"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主张用各种说唱形式的民间文艺来宣传新事物、新思想,把新文化运动推广到群众中去。1920年中秋之夜,他邀集一些音乐爱好者,创办了以倡导平民音乐为主旨的"明月音乐会"。从此孜孜追求"把中国古典的、民间的和外来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与风格"的音乐。此后成立的"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明月歌舞剧社"等团体,都简称"明月社"。
1921年,他到上海先后任中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为中华书局编写《新教育教科书国语课本》。他在语专设立附属小学,并组织宣传队推广国语,还设立歌舞部,编写儿童表演唱和歌舞剧。他创作了歌舞表演曲《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塞衣曲》等,到处传唱。《可怜的秋香》曾在革命根据地改编为《新可怜的秋香》、《可怜的白军》,成为早期工农红军歌曲。他还任新成立的上海实验剧社社长。该社宗旨是从实验中推广新剧一一话剧,并赞助新兴的儿童歌舞剧。国语专修学校女教员张明德、原侠绪和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都任剧社重角,在话剧界中始创女演员饰女角的新局面。
1922年任中华书局国语文学部部长,出版了一批《儿童文学丛书》,创办并主编行销全国的儿童刊物《小朋友》周刊,连载了其创作的12部儿童歌舞剧本。这些儿童歌舞剧中歌曲广泛传唱,成为富有教育意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
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期间又作修改,改名《喜鹊与小孩》,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
1927年2月,他在上海创立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并任校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开设了声乐、器乐和舞蹈专业,学员学习3个月即能登台演出。这一年,他新编了6部歌舞剧,其代表作《小小画家》讽刺压抑个性和儿童创造才能的封建教育制度,《神仙姐妹》以反帝爱国为主题,《最后的胜利》讴歌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他还创作了《总理纪念歌》、《同志革命歌》、《欢迎革命军》等爱国歌曲。
1928年春,由他任团长的中华歌舞团成立,准备出访南洋各埠,向华侨宣传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行国语。行前,田汉、郑振锋赠言:"这个史无前例的活动很好,希望你们为祖国增光。"中华歌舞团先后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演出,到处受到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
在南洋期间,他应上海朋友之约,以古今中华名家的诗词、民间小调、情歌以及南洋一带的西洋小曲、土风舞曲等,8个月内创作了《桃花江》、《小小莱莉》、《夜深沉》、《特别快车》等100首符合中国情调、使人能懂爱听的爱情歌曲。
明月歌舞团的主要演员黎莉莉是他的义女,原名钱秦寨,系著名革命烈士钱壮飞之女。钱壮飞夫妻参加革命后,飘泊无定,将女儿送交他照顾。他将这位烈士女儿抚育和培养成为歌舞和电影明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满腔义愤地谱写了《向前进攻》、《追悼被难同胞》等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在《申报》发表,并在爱国学生中传唱。1935年脱离明月歌舞剧社,回到长沙。先后在迁长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江西的地方政治研究会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他创作了《中华民族战歌》29首以及《抗日三字经》、《十里送夫》等抗战题材的歌曲和唱词。1940年到重庆,先后在伤兵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参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工作,为上百部外国影片配译音乐。1950年,编写通俗唱本《梁祝》、《白蛇传》,出版新人新事唱本20册,选辑民间曲调800余首。1951年创作一批抗美援朝儿童歌曲和小歌剧。1954年出版少儿歌曲《快乐的早晨》。1957年调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电影《拜月记》和木偶片《胖嫂回娘家》、《机智的山羊》等作词作曲。
1956年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时,周恩来总理对他解放前曾营救过与中共有联系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罗静予出狱加以称道,并问及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在周恩来关怀下,他由偏低的文艺九级升为文艺五级。同年担任了上海市政协委员。
1965年,他写成回忆录《我和明月社》。"文化大革命"中,他多次被抄家,珍藏的书籍、手稿、资料毁于一旦。因此,他一病不起。1967年2月15日在上海病逝,终年7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