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赵甄陶教授
向端四
1963年,我考入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赵甄陶先生。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校园里大声读俄语。我突然发现有人在我身后停下了脚步,回头一望,见是一位个子高挑、面容清瘦的中年人。他用俄语向我问好并微笑地点了点头,然后伸出手来,我赶紧用俄语搭话,双手握住他的手。在他作了自我介绍后,我才知道他的大名叫赵甄陶,湖南湘潭人。我们间的师生友谊便从那一天开始。
那时湖南师大叫湖南师范学院,学院的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全国许多知名学者慕名来到长沙,投奔学术和教学气氛浓厚的湖南师范学院,投奔教育家、闻名遐迩的院长刘寿祺。外语系系主任廖六如曾担任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方首席英文翻译。这位教育家兼英语教授求才若渴,到处挖掘人才,赵先生便是他1963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从邵阳师专“挖”过来的。
篮子里的秘密
在英语还不太吃香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赵先生在邵阳师专先教俄语,后教中文。他的中文根底深厚,诗词歌赋无所不晓,无所不精。他讲俄语,抑扬顿挫恰到好处,令人吃惊,令人羡慕。这归功于他的天赋,更归功于他的勤奋。他曾担任湖南语言学会副会长、湖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岳麓诗社副社长。
英语并不是赵先生的本行。1945年,踌躇满志的他,毕业于湖南大学经济系。这位专业精湛的大学生本来可以在经济领域里大展宏图。然而他却迷恋英语,执着地一头扎进英语学习,神游于英语世界,终生与英语教学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记忆力惊人,培养记忆力的方法也奇特。人们常见他提着一个篮子走路上课,走路回家。好奇的学生走近他身旁,用眼珠扫视篮子,结果窥见了篮中的秘密:篮里装满了大小不一的纸片,纸片上写满了单词和长句,句子底下划满了各种颜色的道道。就在那些生僻的单词旁,难懂的句子下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原来,那是他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他要啃,就要啃书中最难懂的东西。他诙谐地说,他在啃书中的硬骨头。于是他从报刊杂志、各种教科书及小说中收集了许多经典的生僻词和难句,将它们放在篮子中,不时拿出来读读,写写。他记住了这些单词、词语搭配和句子后,脸上便露出孩子般的微笑。篮子于是成了他上课时妙语连珠的宝库;篮子也成了装载英语知识的大千世界!他的博学多闻在系里引起了轰动,系里曾经流传一句顺口溜:有疑难,问甄陶。
学贯中西 博通古今
赵教授以学问全面著称,他尤以中英笔头互译见长,特别是译英文格律诗闻名于世。 1980年他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名播海内外,被华裔英籍学者韩素音称为所有英译本中的最佳之作。1984年——1985年,他应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邀请,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古代文献研究。后应山东出版总社之邀,与张文庭、周定之两位教授合作,翻译出版了《孟子》一书。此书英译本信、达、雅俱备,一时洛阳纸贵,蜚声中外。
虚怀若谷,良师益友
从大学一年级起,在学俄语的同时,我对英语产生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