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赵氏族谱网>>小憩驿站

 主题:一槽猪吃黄菜叶

耘斋主人  发表于2013-08-10 12:43:27.0


 

一槽猪吃黄菜叶” 赵 志 超 “一槽猪吃黄菜叶”,是清末民初在长沙、湘潭一带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谚,它反映了当时湖南新旧两派势力的激烈斗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梁变法时期,湖南维新派人士在长沙成立了南学会,主张变法,讨论新政。长沙王先谦,与寄居长沙的湘潭籍人蔡枚功和叶德辉等守旧人士反对维新变法,极口诋毁维新运动。与此同时,易宗夔、曹毅亭等为首的维新派人士拍案而起,撰写《湘潭县人士驱逐叶德辉檄》,并广为刊印,猛烈抨击劣绅叶德辉的例行逆施,怒斥湖南守旧势力,有力地打击了湖南劣绅的嚣张气焰。朱德裳后来在《三十年闻见录》中写道:“光绪戊戌变法,焕彬(指叶德辉)著论,认为变法不变人,不值一笑。尤诋康南海(指康有为),所以侮辱之甚,至余作书抵焕彬,斥其好事。从此牴牾(不顺之意),十余年不相见。”朱德裳在著作中虽只是轻描淡写,但确实印证了当年新旧势力的这场斗争。故当时民间以上述六人姓氏谐音编成谚语,曰“湘潭一(易)槽(曹)猪(朱)吃了长沙黄(王)菜(菜)叶”,或曰“一槽猪吃黄菜叶”。 兹将“一槽猪”与“黄菜叶”六人生平概述如下: 易宗夔(1874-1925),原名易鼐,字蔚儒,一作味腴。湘潭县易俗河城塘冲人,县学生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值维新高潮时期,易宗夔在《湘报》第20号发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重点是伸民权。他认为,中国的祸患在于“君权太重,民气不伸”,所以宜仿英、德君民共主之法,“利之所在,听民自兴之;害之所在,咱民自去之。”该文发表后,震动一时,颇得维新人士赞赏。湖广总督张之洞却斥之为“匪人邪士,倡为乱阶”,“十分悖谬”,饬令湘抚陈宝箴对《湘报》言论严加控制。后来,易受知于湖南学政江标,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选送日本学习法政。归国后,正值清廷下令开办学堂,潭邑改宾兴堂为学务办公所,易与贵州巡抚黎培敬之子黎承福任董事,倡办新学。随即,与教育家胡元亻炎等创办湘潭中学堂。尔后以育人兴帮为己任,在明德学堂、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清华高等学堂执教。民国初年,易宗夔任国会议员、北京政府法制局局长。1918年,仿南朝刘义庆之《世说新语》著《新世说》,记述清代及民初轶事。蔡元培挥毫题跋,称其“皆以见闻所及,精择而雅言之,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易宗夔系维新派人士中之佼佼者,在“一槽猪”中诗文成就甚高,遗著有《湖海楼诗文集》。其代筱凤女山挽蔡锷联云:“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剧怜忧患人间,萍水因缘成一梦;廿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此联哀婉凄艳,一时轰动京华,广为流传。 曹毅亭(1866-1933),亦作毅廷、义亭,又名典植,字讷庵。湘潭城内曹家码头人。清光绪年间补县学生,“遂益完当世之务,尤喜读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诸家所著书。慷慨砺志,躬行实践,湖湘豪俊争相推重。戊戌维新,当道拟举于朝,而未果,乃忽影故庐,聚徒讲学……”(见曹典球撰《曹毅亭墓志铭》)后讲学于湖南芷江、醴陵等地,并回乡举办湘潭县中学堂及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时,入广西巡抚沈葆桢幕。不久还湘潭,仍服务于教育。晚年参禅悟道,尤重佛学,淡泊以终,享年67岁。 朱德裳(1874-1936),字师晦、子佩,号九还。湘潭县北乡罐子窑(今属九华)人。幼孤力学,卓然有成。青年时适逢变法维新运动,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办报、办学堂、开学会,倡言变法。朱继而参加长沙南学会和唐才常的自立军,与易宗夔、曹毅亭等主张剪发、放脚、易服,提倡新政、办新学,男女平等,因而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二十九年,朱以县试第一名入县学为生员,并考取官费留学,与长沙杨昌济、湘阴仇亮、邵阳石醉六、新化陈天华及同邑刘揆一、易宗夔、李傥、杨钧、胡迈等一同东渡日本。在东京习警政,并参加同盟会。著有《中国魂》,以通俗晓畅的文字,揭露清政府的卖国殃民、腐败无能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主张实行革命以推翻满清统治,大力宣扬民主思想。在当时,《中国魂》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同属革命通俗读物,曾产生较大影响。1906年,朱德裳学成归国,主办湖南警政学堂。未几,调任京外城警所佥事、右分厅厅丞。1910年任民政部郎中。1912年任交通部佥事。袁世凯窃国后,仇亮举办《民主报》宣扬民主,朱任主笔,发表《论社会主义》一文,一时舆论大哗,被视为“巨怪”。1917年罢职居京,闭门学佛。晚年回乡著述,隐居湘潭陶园。著有《续湘军志》、《三十年闻见录》、《六书哲学》、《阳曲学案》、《管子注》及诗集、文集、日记若干卷。在“一槽猪”中,他的学术成就最高,是影响最大的维新派人士之一。辛亥革命元老刘揆一有挽朱德裳联云:“公以湘绮自期,续军志一编,直教史笔光今伐;我比林宗尤痛,值母丧十日,不敢齐吊故人。”很好地概括了朱德裳的一生,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长沙市人。清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继出任江苏学政及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山长。戊戌变法时,与劣绅叶德辉等反对维新运动。平日罗致文人,从事编校刊印工作。校核有《皇清经解续编》,编撰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水经注集校》、《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编有《续古文辞类纂》,著有《虚受堂文集》。在“黄菜叶”中,他是学术成就最大、知名度最高也是思想最顽固的守旧派人士。 蔡枚功(1837-1909),原名毓春,字与循,又作恂、雨旬,晚号退修老人。湘潭县下四都侯塘(今属雨湖区响塘乡仙女管区)人。祖父蔡璜,光绪《湘潭县志》有传。清咸丰八年(1858),中举人,考授内阁中书,捐纳员外郎。光绪六年(1880)主讲长沙思贤讲舍,达十年之久。光绪末年,与长沙王先谦、同县叶德辉为湖南保守派人士代表人物,反对维新运动。宣统元年(1909)卒于湘潭老家侯塘。蔡系王闿运内弟,王曾为其撰墓志铭。湘潭秀才刘世凤(字楚臣)有挽联云:“十年序龋让先君,忆当时庞公隐处,陶令归来,林壑共相亲,洛下耆英追盛事;举世齐眉偕命妇,看身后骥子成行,龙孙接武,琴书堪有托,中郎余庆胜前贤。”在“黄菜叶”中,蔡枚功年龄最大,学问颇深,其对联尤有功底。如其赠月初和尚联云:“相逢在天上人间,银汉月圆,金樽月满;得意是昨霄今夕,牡月初级,木笔初开。”此联系嵌名联,上下联分别嵌入两个“月”和两个“初”,对诗工稳,且诗趣盎然,意境优美。 叶德辉(1864-1927),字焕彬、奂彬,号郋园。原籍江苏吴县。其父因太平军攻占江苏省城逃到长沙,先后经营染坊、槽坊、茶庄、钱庄和百货庄,成为巨富。叶从湘潭徐峙云受业,并由徐作保,捐银二百两于县学取得湘潭县籍,获准参加县试,入学为生员。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试举人,十八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升员外郎,加四品衔。后告假归,湖广总督张之洞任为两湖米捐局总稽查、湖南存古学堂分教。戊戌变法之际,叶反对新政,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停办时务学堂,攻击维新运动“毁教灭种,无父无君”,“悖乱逆谋”。其后辑印《翼教丛编》、《觉迷要录》,广为散发。宣统二年(1910)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叶与王先谦为首,要求巡抚岑春蓂向湘人谢罪,将抚印交布政使庄赓良,并电总督请奏明朝廷待命。清廷不满湘绅把持,予岑、庄、王三人以撤职或降职处分,又将叶革职交地方管束。袁世凯窃国,叶德辉出任湖南省教育会会长,成立经学会,鼓吹尊孔读经,撰写讲义《经学通话》。随后,叶又出任筹安会湖南分会会长,充任“国大代表”,极力鼓吹帝制。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湘军赵恒惕部叶开鑫面临北伐军的攻势,叶德辉在长沙策动粮食商帮予以接济。北伐军占长沙后,亟需筹集军粮,叶则多方抵制、阻挠。其时,工农群众运动迅猛发展,叶氏却不屑一顾,公开诋毁农民协会,列举农会“十大罪状”到处宣扬,因而激起公愤。1927年4月11日,湖南省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召开示威大会,将叶氏镇压于长沙。在“黄菜叶”中,叶德辉是“小字辈”,年龄最小,但思想最为反动,冥顽不化。他平时把持地方,武断公事,生活腐化,人皆曰杀。叶被杀后,葬于江苏吴县老家公山,墓前后刻自题联:“九死关头来去惯,一生长箕口是非多。”堪称其一生之真实写照。但叶在学术方面颇有成就。他藏书丰富,长期从事校刊编印,有丰富的目录学、版本学知识,所撰《书林清话》,颇有学术价值。叶氏其它著述甚夥,不胜枚举。从学术成就来看,叶德辉被杀又有些可惜。因此,196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谈到当年湖南农民运动镇压叶德辉时,曾说了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个保孔夫子、反对康有为的,此人叫叶德辉,后头顾孟余问我,有这件事吗?我说有这件事,但是情况外不大清楚,因为我不在湖南。对于这种大知识分子不宜于杀。那个时候把叶德辉杀掉,我看是不那么妥当。” “一槽猪吃黄菜叶”的故事发生于维新变法时期。当时国难当头,内忧外患,民族矛盾加剧,新旧两派势力斗争激烈。早在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因为抵挡不住日本海军船坚炮利的进攻,遭致惨败。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于是,民族危机空前加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政治要求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首倡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光绪皇帝载恬接受康、梁变法主张,重用维新人士,从6月到9月,陆续颁布各种维新法令,推行新政,是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变法。 在此前后,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变法维新,毅然以锐意整顿、开化湖南为己任,推行一系列改革维新之强硬措施,为清末地方督抚中推行新政之最得力者。因此,湖南一时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被人们誉为“戊戌湖南新政”。与此同时,陈宝箴极力推崇康、梁学识,赞扬康有为博学多才,议论宏通,为人所不敢为,言人所不敢言;他还聘请梁启超为时务学堂总教习,下令改岳麓书院为学堂。然而,这些维新之举遭到了在湘顽固势力的激烈反对。以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和劣绅叶德辉等为代表的守旧派人士群起攻之,诬蔑时务学堂“伤风败俗”,要求清政府立即诛杀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湘抚陈宝箴被革职,旧绅气焰更为嚣张,他们向巡抚俞廉三告密,企图镇压维新运动,扑灭湖南刚刚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湖南维新人士百余人惨遭杀害。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孙中山、黄兴之革命学说已逐渐深入人心。当时,湖南不少维新人士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甘愿冒杀头之祸,拥护孙、黄主张,襄赞革命。其中态度最坚决的即有朱德裳、易宗夔、曹毅亭等。朱、易、曹三人都系湘潭人,暂居长沙,年龄相差无几,其中朱、易同庚,交往亲密。他们都比较年轻,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敢于同旧势力作对;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竭力鼓吹新学,拥护维新变法,支持革命,与王、蔡、叶等人的立场针锋相对。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长沙群众为迎接革命元勋黄兴回湘,大举庆祝,将驿步门(即小西门)改名黄兴门,坡子街改名为黄兴街。叶德辉对此心怀不满,待黄兴离长后,遂率人摘除黄兴路牌,印发《坡子街光复记》,发泄对革命的不满。省会警察局以扰乱治安罪将叶拘押,顽固派团总随即纠集人众将叶抢出,并由日本侨民掩护,乘日轮逃往上海。事后,朱德裳、易宗夔、曹毅亭为首发布《湘潭县人士驱逐叶德辉檄》,广为散发,代表公正舆论予劣绅以谴责。一时间,舆论大哗,新势力大张,旧势力失去了招架之功,劣绅们逃之夭夭,销声匿迹,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于是,民间便有了“易、曹、朱吞吃王、蔡、叶”之说。湘潭方言中,“黄王”相近,“朱猪”、“曹槽”、“易一”、“蔡菜”分别同音,故戏谓“一槽猪吃黄菜叶”。 自此,“一槽猪吃黄菜叶”这一民谚便成了湘潭近现代史上耐人寻味的掌故。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