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斋文学论坛>>文学创作>>小说故事

 主题:美丽的感伤

江 枫  发表于2001-03-01 06:43:40.0


 

美丽的感伤 ——写在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的扉页里 江 枫 在诗人想哭的时候,我们也就快看到好诗了。 而诗集《吉檀迦利》中的103首诗,大都是诗人想哭的时候所写的作品。 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面对生的苦难,诗人又怎么可能不哭呢?要知道,泰戈尔内心的苦痛,首先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源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灾难,尽管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如果我们照此理解,就误会了他作为诗哲的本意(虽然这种本意可能连作者都未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自觉);真正的爱国诗人的荣耀,其光源并不在爱国本身,而是照射到爱国这枚镜子上的另一缕光,那就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一种广博无边的大爱。没有这种大爱,所有的爱国主义都有滑入狭隘民族主义的可能。 大爱不是无缘无故的,对人类的悲悯首先产生于反观自身时的可怜与无助,换言之,对苍生的哭声化做泪海,而最初的涓涓细流必产生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从这种意义上说,泰戈尔必定应该是不幸的,人间的一切灾难如洪水汹涌而来,首先冲决了他曾经幸福的家园,望着苍茫的灾难之水与苦苦挣扎的生灵,他顿悟到生的荒谬,而求生的本能赐予他一叶舢板,抓住舢板获得了喘息的时候,他就把那舢板叫做“爱”,而歌颂“爱”的歌,其中的一首就是这部《吉檀迦利》。人们欣赏他的诗,毋宁说是处于不幸中的人,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是怎样的洪水,淹没了泰戈尔的心灵家园呢? 曾经辉煌的家道到泰戈尔父亲的时候中落了,近乎于无产者的身躯里却还留存着浓厚的有产者的心态,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阴云笼罩在印度的上空,国内及国外某种势力对自己的冷落……在这种忧郁的大背景上,一幕幕人生的悲剧接幢而来。 1902年,诗人妻子病死; 1903年,二女儿莱努卡病死; 1905年,父亲逝世; 1906年,长子离开自己到美国; 1907年,小儿子去世; 孤独的诗人只身住在乡下; …… 面对接连发生的惨剧,诗人定是长夜当哭,有泪如倾的。 我想,当时的泰戈尔,精神是极度消沉的,他也没法不消沉。 能挽救心灵的舢板在哪里? 诗人自有诗人的出路。 因为真正的诗人都耽于幻想,并在幻想中聊以自慰;在生命的空间日趋逼仄的时候,只有幻想的云彩才能引渡灵魂缓缓地飞翔以避免窒息。 然而,幻想不仅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本领。生长在具有浓厚宗教气息的国度里,诗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神了。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部《吉檀迦利》的诗集,实际上就是孤独的诗人,在静静的夜里,在恒河悲咽的涛声里,在昏黄的灯光下,在冷冷的星光中,一边流泪,一边对着想象中的神,喃喃地低语,虔诚地祷告,真诚地自剖。他似乎并不需要神来帮助他,他只要神的聆听,神的理解,并在聆听的时候,时而陪自己落泪,时而对自己微笑。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那么,神,只有神,才是自己唯一的寄托。 于是,面对这个神,诗人娓娓道来。 那声音,如诉如泣,弥漫在潮湿的空气里…… 他说,我要把我的歌献给你。“你”就是神,但不是宗教中的神,而是能够听我诉说的神。人在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在无人可以言说的时候,只能想象出一个倾诉对象。就像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样,他是把明月和身影作为倾诉对象了;而泰戈儿没有邀明月,也没有邀身影,而是邀来了神。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对诗人想象里的影响。这样,我就明白了泰戈儿为什么要对自己邀来的神说:“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诗集第2章),因为只有面对朋友,才能将心事和盘托出而不必有任何顾忌。甚至可以断言,与其说是泰戈尔在为神献诗,倒不如说他硬把神拉来听自己诉苦。 他对神说,“这是你的脚凳,你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诗集第10章)没有谁会在快乐的时候想到神,只有在沉溺于苦海的日子里才会幻想被救赎。所以,这句诗倒过来说更合适,即“你歇足的地方总是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我并不认为这里的神,是宗教里的神,它实际上还是被泰戈尔邀来的那个神,它住在在每个人的心里,并在人陷入不幸的时候,被绝望的心灵呼唤出来。 无论是宗教中的神,还是作为朋友的神,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共同的品性,那就是爱。爱的实质是什么呢?归宿!大爱,就是给人以大的归宿,终极性的安慰。悲伤的泰戈尔,对着神诉说的时候,不能不在诉说中被自己的身世感动了,而神也被感动了,神甚至流着泪,温情脉脉地用自己的慈爱收留了一颗流浪于世间的心,至此,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他只想被收留,他愿意成为神用来实现其一切目的的工具,并为充当这种工具而洋洋自得。所以,泰戈尔说:“我只在等候着爱,要最终把我交到他手里。”(诗集第17章) 可是,在爱还没有收留我们的时候,我们常常被恨追杀。在印度的宗教哲学中,恨是要极力被避免的一种恶魔。一方面,泰戈尔不能不受到宗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泰戈尔的宗教思想是一个诗人的宗教思想,他并不信奉哪个具体的神灵,与其说他信神,不如说他信真理,所以他的宗教思想是一个实质上没有宗教的开放系统。面对现实,他不得不恨,但那恨又不是以牙还牙的复仇心理。所以,诗集中描摹的恨一是篇幅较少,二是没有暴力式的革命狂想。 这部诗集是有声的,你能从中听见阴风的痛哭,冷雨的呻吟,河流的涌动,大海的喧响,鸟儿的啁啾,落叶的叹息;这部诗集是有色的,你能从中看到灰色的天空,红色的花径,昏暗的灯光,幽深的密林,粉色的睡莲,墨黑的河岸。人们大都说,诗人热爱自然,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俗世不可爱,天国不可信,心灵的花园也长满齐膝的荒草,即便是那被邀来的神,只有幻想时才能献身,所以,惟有这自然才是最可靠的慰藉。不是诗人爱自然,而是诗人不得不爱自然,因为只有在爱自然里才能得到最直接的灵的皈依。 没有哪个真正的诗人不是孤独的,孤独的最大特征是找不到倾诉对象;没有哪一个诗人不是充实的,充实的最大特征是对着幻想中的对象喋喋不休。所以,从孤独到痴迷,从不被世人理解的辛酸到幻想中有人理解的快慰,就成了诗人必经的心路历程。于是,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喃喃低语:“他们斥责我,轻蔑地走开了。你却坐在那里微笑。”(诗集第102章) 《吉檀迦利》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死亡。我将它看成诗人人生经历必然的结果。在孤独的夜里,诗人不能不对神诉说最令他伤心的事情,那就是亲人接连不断的故去。昔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大家庭,如今死的死,亡的亡,走的走,最后只剩下了诗人自己。面对生离死别,他泪流满面,泪眼朦胧中,他不得不再次通过幻想止痛。于是,他想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另一种形态的生命,活着不易,死了也并不能糟糕到哪里去,甚或更好?诗人嗫嚅着说:“因为我爱今生,我知道我也会爱死亡。当母亲从婴儿口在拿开右乳的时候,他就啼哭,但他立刻又从左乳得到了安慰。”(诗集第95章) 就这样,因为有太多人生苦难的胁迫,诗人近乎于神经质了,以至于在恍惚中疏离了痛苦,在想象里完成生活中不能完成的愿望。诗歌中所有的美丽与安详,都是一个神经质者幻化出的另一个不真实的世界,而正是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向人们透露出了世界的真实;诗歌中所有的幸福,都是这个不幸者幻想出的虚无的幸福,正是这个虚无的幸福,告诉了人们幸福的虚无。 江枫 2001年1月4日 写于野草书

 


泰戈尔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之一

柔软时间  发表于2001-03-01 06:56:37.0


 


嗯,看来主人有必要搞一个笔记类的论坛了。前几天还有个读<渭城曲>。

城南  发表于2001-03-01 07:08:51.0


 


  诗人是神的使者

北望  发表于2001-03-01 09:06:43.0


 


奴奴是小孩子,不参与评论哩,只是好好学哩。

风百合  发表于2001-03-03 06:23:56.0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