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路上,手上提了两大袋沉甸甸的书。为这两袋书,我悔了一个中午逛街的约,又误了一顿热气腾腾的中饭。但是真没办法,这家店的书还真多!
经过店门口时只以为是新开了一家书店,店面十分干净,下面有楼梯上面还有,好象不小,其它一时还看不出什么好来,但是“旧书铺在地下室”的大大标语很吸引人,我就直接走下去了。
下去时已经觉得有点不一样,楼梯是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的那种旧木楼梯,倒好象已经用过四五十年了,又象一个穿干净布长衫的人,蕴籍而内敛得让我怀疑是不是从哪里特意买来装上的。我原以为下面是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堆满了残页书籍之类,没想到十分亮堂,四壁都立着书架,中间还有,看完全部书架以后发现虽然没有贴“现代文学”“政治经济”之类的书签,但是仍略略经过整理。靠墙角放着一张收款桌,没有人,横梁上贴着“全场五折”的纸条,不断有人从楼梯上踢踢踏踏地下来。本来一般的店面楼上都是“闲人免进”的办公室,所以上面下来的人老给我一种错觉,以为都是忙碌的店员。
我喜欢旧书店胜过新书店,一则书的新旧对我来说无所谓;二则旧书里可能有我搜寻已久的作家与文章,新书则代表新的时尚与潮流,而我只恋旧;三则打折很让人欢喜。以前厦禾路也有一家有名的旧书店,晨星书店,店主是新华书店的退休职工,不过我不记得在里面搜到过什么书,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家店的旧书铺真好,书多而新,1991与江苏古籍合作的小说轩、诗词坊套书这里还有,我以前没舍得买全,这次索性顺手拿了余下的,以前的教训:一次不买可能就永远错过了。东方出版社一套词集是没有见过的,也还好,还有杜拉斯的情人,竟还有一本《婉约词》,书面尚新,也这样五折了。顺手把书都堆在收款桌上,一直也没有人来,只有自来自去的买书人在柜架间停停翻翻,倒象个图书馆。临上去的时侯在楼梯口又想,家里倘有这样一层做书房,定是很适意的。
抱了书上去就是临街的第二层,看看柜间的新书,果然一本不想买。楼上还有第三层,楼梯的墙壁上仍是沿阶而上的书架,人往高处走,书往架上翻,店主不但很会利用空间,而且还蛮有趣。楼阶、扶手仍是一式一样的纤尘不染。
上面更开阔了,虽然书柜一样沿四壁放着,却是明显比旧书铺少得多了,有些象是读书人家的书斋,书柜是黑的,高的,也肃穆了些,靠窗亮堂堂地摆了一张桌子,再往上看,“晓风书屋”,这才知道,原来是晓风书屋的分店,怪不得用了这样干净的旧楼梯来上下,三楼靠墙竟还放着一只钢琴!
这黑色书架上堆的都是古籍、艺术类,龙榆生、沈祖芬的书全都找到了,整一层静静的,仍然没有一个人,连看书的也没有了,只我一个人走走看看,在别人家书斋的感觉又强烈了些。
晓风书屋一直是有名的,以前在厦大的时侯,就是学生爱去的地方,印象里它一直讲究一个雅字,不但书目是雅的,书店门面也是雅的,里面还有桌子椅子给买书人坐着看书,当时没有书吧的提法,但是晓风书屋似乎已经很注意买书环境了,它的做法有一些类似于现在冒出来的书吧。
本城另外一家阳光书屋,也以精致著称,也开了几家连锁店,在装修上颇下功夫,让人忍不住想流留一会,不过它与广告业合作得紧密些,广告的书也多,它其实可以说是一种“雅时尚”,晓风书屋感觉则是古旧些。
我还常去的另一家书店在禾祥路,明志书屋,是很普通的那种书店了,只管卖书不卖品味,长方的一间直笼统店面,四壁是书柜,中间是书堆,书类倒分得很清楚,我在这里买过许多书,是相当实用的那种书店。
付款的时侯我问店员,晓风书屋开了几家了,她说有八家了。这是愈做愈大了,以前在厦大门口就有两家,这家比以前那几家又更随意和内敛了些,竟是更让人喜欢了。她拿了三个袋子给我,是印着晓风书屋那种专用的书袋,但是书太多,提在手里仍然重,仍然重,时刻担心它要寸寸裂开来。
风吹过来,初开的紫荆落了一瓣在它上面,我惶恐地提着它,去新南轩补充我错过的物质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