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斋文学论坛>>文学创作>>散文随笔

 主题:无尽荒原

jnm  发表于2001-10-24 06:29:31.0


 

——对一首诗的解读及其他 你冷吗,在地底下,盖着厚厚的积雪, 远离人世,在寒冷阴郁的墓里? 当你终于被隔绝一切的时间隔绝, 唯一的爱人啊,我岂能忘了爱你? 如今我已孤单,但难道我的思念 不再徘徊在北方的海岸和山冈, 并歇息在遍地蕨叶和丛丛石南 把你高尚的心永远覆盖的地方? 你在地下已冷,而十五个寒冬 已从棕色的山冈上融成了阳春; 经过这么多年头的变迁和哀痛, 那长相忆的灵魂已够得上忠贞! 青春的甜爱,我若忘了你,请原谅我, 人世之潮正不由自主地把我推送, 别的愿望和别的希望缠住了我, 它们遮掩了你,但不会对你不公! 再没有迟来的光照耀我的天宇, 再没有第二个黎明为我发光, 我一生的幸福都是你的生命给予, 我一生的幸福啊,都已和你合葬。 可是,当金色梦中的日子消逝, 就连绝望也未能摧毁整个生活, 于是,我学会了对生活珍惜、支持, 靠其他来充实生活,而不靠欢乐。 我禁止我青春的灵魂对你渴望, 我抑制无用的激情迸发的泪滴, 我严拒我对你坟墓的如火的向往—— 那个墓啊,比我自己的更属于自己。 即使如此,我不敢听任灵魂苦思, 不敢迷恋于回忆的剧痛和狂喜; 一旦在那最神圣的痛苦中沉醉, 叫我怎能再寻求这空虚的人世? ——艾米莉.勃朗特 如果我说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有一种被打碎的感觉,那绝对不是夸张。 即使现在,在这样的秋夜里,窗外的市声都消寂了,桂子的香气氤氲了整个空间,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呈示着平和与宁静,我还是能在面对艾米莉.勃朗特的这首《忆》时,听见若干年前一只杯子落地的碎裂声——那是心灵被强烈震撼后的失重,一地碎片,至今无从收拾。 这是一个生者对亡人的思念的诉说,这是一个爱到山穷水尽的人无法回头的绝望,但又不仅仅是这些。 E.勃朗特以一卷《呼啸山庄》闻名于世,书中主人公的狂野与奔放,决绝与痴迷,让读到过的人没齿难忘。文如其人,当勃朗特走出虚构的情节,把自己真实地放置到文字中时,她的激荡恣肆同样撼人心魄,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曾经深爱过的恋人已经长眠于地底十五年了。十五年,于人的一生来说,并不太短,五千多个日出日落,雨骤风狂,可以生长多少新鲜的谷物来填补失空的情感,可以抹灭多少不忍回顾的孤独的足印?然而,曾经沧海的诗人却已在那瓢未能来得及饮尽的水里沉醉不知归返,或者剧痛或者狂喜,永远不能宁静淡然。 “当你终于被隔绝一切的时间隔绝, 唯一的爱人啊,我岂能忘了爱你?” “经过这么多年头的变迁和哀痛, 那长相忆的灵魂已够得上忠贞!” 而“忠贞”会带来快乐吗?会带来希望吗?这不是生人作死别,还可幸存一丝重逢的幻想,这是阴阳相隔的万水千山,没有铁鞋,没有翅膀,甚至唯一可渡的梦寐也会被新一天的阳光推回到现实的岸边。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足可以让人心魂俱碎,生而复死,因此: “再没有迟来的光照耀我的天宇, 再没有第二个黎明为我发光, 我一生的幸福都是你的生命给予, 我一生的幸福啊,都已和你合葬。” 然而,死者已矣,生人却不能停下生存的脚步。不管那座来路上的坟茔是如何留藏了她所有青春的热爱与生命的乐趣,她还是得独自走完自己没有走完的那一段路。“忠贞”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为爱赴死,而是倾尽整个生命的历程来怀念并承担它所带来的一切快乐与痛苦。所以艾米莉.勃朗特哀到绝处便无伤,她勇敢地直面了一个人的孤独: “可是,当金色梦中的日子消逝, 就连绝望也未能摧毁整个生活, 于是,我学会了对生活珍惜、支持, 靠其他来充实生活,而不靠欢乐。” 这是一个何等坚强而又何等痴狂的女人,在所有的日子都与欢乐诀别的世界里,诗人却学会了珍视生活善待生命。明明知道自己生命的留存只是为了承载无边的苦痛,她还是愿意尽力延续在这世间的时间,并以此来延续一份无可替代的爱恋。尽管: “我对你的坟墓如火的向往—— 那个墓啊,比我自己的更属于我自己。” 这样的一种义无返顾的生死之恋谁堪承受?谁能比肩?“那个墓啊,比我自己的更属于我自己”,这样的绝唱,谁敢咬碎牙齿然后和血呼出? 我想到了荒原。 是的,任何个体的生命都是行进在一个无尽的荒原之上。阳光,水,鲜花,粮食,这些都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却无时无刻不在离生命远去。每一个人,从他出生,到他已经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自觉让生命存在下去,他就开始独自走向荒原。荒原是无意义地存在着的,它不给任何人路标也不给任何人目的,它是永恒的同时也是虚无的,它或者是生命本身也或者是时间本身。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另一个人的孤独,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另一个人的荒凉。漫无边际的旷野中,人微如蚁,行走成为生命唯一的意义。 那么,孤独就是荒原永恒的主题。一个人,当他初初上路时,总会有一个充实的行囊在肩上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理想、梦想、幻想,这些柔软而沉重的东西,使人的生命之旅多了疲累,但也使人的生命之旅有了目的和理由。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情感色彩淡了,很多想象灰飞烟灭,人却不能在自己倒下之前放下这些附坠,他必须在无边的荒凉与孤寂中拥着这些取暖。 有一本美国小说叫《上帝知道》,书的题记是这样写的:你独自一人怎能温暖。但这本书出版时把题记给遗漏了。后来一个叫洪峰的人用《上帝知道》的题记作了自己一本集子的书名,他说这句话最确切的诠释应该是:人类自身就是孤独的。而我想,没有人喜欢孤独,但也没有人能逃离孤独。马尔克思不能,所以《百年孤独》中,荒原旷大,没有尽头;卢梭不能,所以《忏悔录》里,他对自己的搜索更多是寻找心灵的荒原并为此感觉惶恐;而即使宁静如梭罗,也不能在《瓦尔登湖》的明快与闲适中与荒原成为陌路,因为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在人群中的孤独,“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近。”所以他选择与孤独和寂寞在一起。 现在回到艾米莉.勃朗特,她是一个把荒原诠释得最彻底、最淋漓尽致的诗人。知道爱人已经睡去,而自己的路还在前方延伸,这样的孤旅让她痛澈心肺却欲罢不能。置身荒原,除了行走,除了不断回头诉说,哪里是可以停下的家园,能执一杯水或者一朵花笑看来路? 一个把幸福与爱人合葬了的女人,赤足在夜幕下狂奔,她心头揣着的坟茔指引着她沥血的脚掌…… 星空浩翰,荒原无垠,四顾茫茫,谁的坟墓是我们所向往的最后抵达? 2001年10月22日星期一

 


  平林新月人归后......

醉里挑灯  发表于2001-10-24 12:34:30.0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