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旗>>支持个人>>这么笨蛋

 主题:金陵,金陵? (书评)

这么  发表于2002-04-25 11:57:22.0


 

周末逛书店,看到黄裳的一本《金陵五记》。站着翻了翻,是关于南京的游记散文,有很多文史掌故,淡淡道来,饶有趣味。 曾经看过黄裳写买书、淘书故事的小集子《书的故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风格,平淡、随意,锋芒不露,更兼旁征博引,能让人长不少文史知识--在和文学男中、青年套近乎之际大助谈资。手中的这本也是如此,于是不说二话,牵了回家。 大部分文章是作者在抗战胜利后任《大公报》驻宁记者时所写,谈史怀古之外,于时事的变迁,颇多讥刺。对于历史上诸多几成定论的人事,也常流露出些属于记者的、冷静的怀疑。每看到文字中那些皮里阳秋的尖酸处,我总忍不住要失笑出声。 还有三篇写于1949年,大标题是“解放后看江南”,剩下约十篇,全部写于1979年,中间有整三十年的断裂。这断裂的接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应永远感谢“使我重新获得写作权利的这个伟大的时代”。没去仔细查作者在那些年遇到了什么,可以看出的是,按时间顺序断成的这三部分,文风有明显的不同:最前面泼辣尖刻,中间热情奔放,末了平淡蕴籍。 一个人在试着描绘某座古老城市的行进轨迹,不经意间,似乎也涂抹出了他自己的命运色调。 因为作者的记者身份,书中记载了很多罕为人知的史料,今天看来,别有滋味。 汉奸陈群,曾任日伪内政部长、江苏省长。酷爱藏书,平生薪水外快,大都用来买书。于宁、沪、苏州三地分别建有“泽存书库”,藏书达百万册以上。服毒自杀前还督促家人整理家中书籍,将编目送至眼前才放心。遗嘱中念念不忘其书库,嘱管事人务必于其死后照常管理,这也算个书痴了。虽然一直视天下爱书人为同志,看到这里,心中好生添堵。 周作人收监老虎桥后,作者去访他。问近日可有新作,周写了一首在狱中“为友人题画诗”,诗云: 墨梅画出凭人看,笔下神情费估量;恰似乌台诗狱里,东坡风貌不寻常。 果然不寻常,文坛史坛,难以评说的是知堂。 解放初期为了确定新南京的建设方向,政府请来旧中央研究院内社会研究所的专家们,仅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南京工、商、手工业的普查,普查的执行者大部分是南大的学生。此次普查,确立了南京依靠农村,向工业城市发展的路线。 老辈文人学者,国学底子都极为丰厚。看这本书,想起了曹聚仁的一本《万里行记》,其中亦有关于金陵的游记,同样的纵横古今,信史典故,信手拈来,无不委婉生姿。 半山寺与谢公墩,王安石与谢安。都是著名的政治人物和文学家,隐居于金陵,生平际遇、人格理想却大为不同。一个罢相退隐,在寂寞与白眼中死去;一个携妓临风,终于找准机会东山再起。二人之间,却有个争墩的故事--王安石《谢公墩》诗之一说:“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人谓之为“与死人争地界”。荆公的诗看得不少,这一首是在此书中才知道的,读后眼前活生生晃出了个“拗相公”的影子,不由人不莞尔。 明王朝在南京建都两代。朱元璋在位时,大肆屠杀,仅胡、蓝党案,便株杀五万多人。平时喜怒无常之下,杀人亦如消遣。元宵夜金陵观灯,见有灯上绘大足夫人怀抱西瓜而坐的图像,便怀疑是嘲笑马皇后大脚,将挂灯的这家九族三百余口杀光,邻居全部充军。   柳如是、马湘兰,秦淮八艳里的著名人物。作者称柳为柳夫人、柳君,又说她是个“女光棍”。在与钱牧斋结缘之前,柳曾追求过当时名士陈卧子,投名片上门求见,自称“女弟”,陈置之不理,柳遂登门大骂陈:“风尘中不辨物色,何足为天下名士!”(这种女光棍,我喜欢!)马湘兰擅长工笔绘兰,常挥金赠少年,柳如是李香君等人年纪上要算她的孙女辈,柳倒追名士,其实是仿效的马奶奶当年作为。 《桃花扇》中的大反角阮大铖,诗文词曲都写得极妙。看了他的生平,才知道原来才子也可以同时兼任流氓、奸逆、奴才、刽子手数职。 乌衣巷、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梅花山、燕子矶、胭脂井、桃叶渡。。。。。地名美丽,旧事纷繁。这本书后附有余怀(字淡心,明末清初人,明亡后隐逸不仕。工诗文,擅词曲)的咏古及杂感诗集,一例七绝,清新冼练,秀丽中见儒雅,此种诗风和南京的情调倒非常协调。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这样的金粉六朝古都,想象中应该是每块地砖都堆积着不少历史的烟尘,游人一脚踏上,“扑”地一声就呛了满鼻子的脂粉香、书香还有铁锈血腥气....... 前年春节曾去了一趟,却大失所望。和别的大中城市没什么两样,不过是在灰溜溜的水泥建筑物中,多点缀了几片湖水、几座土丘。什么知名的景点都看了,也什么都没留下个印象。倒是未曾买到正宗的盐水板鸭,回来后一直耿耿于怀。 不敢怨南京。现代城市的面孔越来越相似,想了解其中一个城市的现状欣赏它的独特之美,走马观花也好,看图文并茂的介绍也好,都不如搬去住上半年;关于一个城市的过去,特别象南京这样的古城,则即使住在里面一辈子,在文物与故纸堆里浮沉数载,估计照样难以弄个明白。 对于南京,书中的描述和脑中残存的印象慢慢重叠,人反而有点恍惚了。 这个城市不是属于我的,合上书,想。 可是,那些以文史掌故、趣闻逸事面目出现,铺陈在字里行间的历史呢?它们也只属于行走在法国梧桐浓荫下的南京人么?透过洁白脆薄的纸页,我看见它们沉默地坦露开来,而我的手却在抚摸与回避之间,犹疑不决。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