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旗>>支持个人>>这么笨蛋

 主题:栀子同心好赠人(随笔)

这么  发表于2002-04-25 12:12:37.0


 

老家在江北小镇,端午前后,雨意潮湿,老太太们开始也上街卖栀子花,街头巷尾,默默坐着,脚前一块摊开的蓝花布,上面一堆雪白芬馥。挑几枝半开的回家,随手寻只空碗,倒些水,放进去,满屋的香。 栀子的香气在花香中属于浓烈的,甜而且暖,然而闻着不腻,有清润的感觉。 到北方后,没有再见过栀子,端午节买粽子吃时,就想起它来了。老家那些老太太们卖枙子,总会在花瓣上洒些水珠,显得鲜嫩。但有时,也的确真的是雨水。 上初中的时候,流行席慕蓉的诗。现在还记得一段: “如果能在开满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 如果能深深地爱过再别离, 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回首时那一瞬间。” 很温婉的少女情怀。想起,若满山坡开满栀子,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闽中、台湾山地,栀子是当作农家作物来种的,可以提炼香料,亦可入药。所以满山遍野,应当并不罕见。 席慕蓉在诗中,非以栀子花来作为爱恋的背景,也许一是因为常见,二是因为那种覆雪般的洁白,那种弥漫的香氛,能让人徒起莫名感怀吧。 有时候,一种气味,便是一段回忆。 在古代,栀子曾被作为男女结同心的信物,梁朝徐悱之妻刘三娘,寺院中见到一少年头陀,感而作诗:“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有夫之妇,爱上小和尚,而且写诗直陈此事,而且是在大肆弘扬佛法的梁朝,这女子风格可谓大胆。齐梁贵族生活腐化,诗风绮艳,由此也可见一斑。 然,未必不动人。 唐韩翃诗中也说:“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这家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清代袁枚曾治一印曰:钱塘苏小是乡亲。用的也就是他这首诗中的句子。 提到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认乡亲的袁子才,由不得要想起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言,灯罩的一角画着一枝腥红的栀子,“腥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先生是江浙人,对栀子当然很熟识。只是,印象中从未见过栀子花有红色的。后来看书,才知道果真有种变种的栀子,在深秋开出红花,只不知道,香气是否依旧。 梅子熟时栀子香。栀子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也许是原产。据说花形象酒器卮,故被称为卮子,后来就叫成了栀子。对这些,没肯下功夫去考证,姑妄说之。又言有木丹、越桃、鲜支等别名。自家看的书少,也懒去管了。 只记得自齐梁以下,直至唐人诗文中,已多用栀子之名。 李商隐《河内诗》中道:“入门暗数一千春,愿去闰年留月小。栀子交加香蓼繁,停辛佇苦留待君。”这里的栀子,繁香飘渺,有情怀难耐般的迷茫、深刻。 李贺《感讽五首》是我喜欢的,“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心绪不宁时,常喜欢找李长吉那些鬼气森森的句子来读。似乎荒蛮草木间的灵鬼低语,反比人间的热闹更令人觉得亲切。只是栀子,到底是种很少给人凄凉感觉的花。 记忆里,和它联系在一起的,是艾束、蒲叶,是粽子与金红冒油的咸蛋黄,是梅雨季乍暖微寒的天气。从老家出来后,一直独自呆在省城,忙着乱着,早忘了还有端午节这回事。今年母亲闲着无事,过来住了一段时间。从此天天有人洗衣做饭,索性乐得做甩手掌柜。 那天下班回来,看看母亲正在烧饭,便一头钻进自己的屋子,开电脑准备上网。却闻到屋内有时浓时淡的栀子香气,才想起,是端午栀子花开的时候了。探头向窗外找,没见楼下有栀子花树,脖子再伸长点,向别人家阳台上细瞅,也没有。 我自己住家,是从不养花的。纳闷半晌,心里也有些惊喜。跑出去,靠在厨房门上跟母亲闲聊:栀子花开啦!母亲笑,你怎么知道?我闻到栀子花香啦,不知道是谁家种的。母亲失笑:这傻丫头!去你自己房间再找找! 这回恍然大悟,嗅着香气,一路寻到床上、枕头下,果然卧着五枝绽开了大半的栀子花。许久未见了,对着它,不由出了好一阵子神。 不久就来了北方,天气也渐渐变冷。北方好象是很少有栀子的,想再闻到它的香气,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了。

 


用图文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标题图标  
无图标 原创 转贴 文章 问题 主意 请进 注意
你好 赞扬 反对 喜欢 不爽 有趣 无聊 好奇 疲倦
摆谱 高兴 忧愁 吐舌 发愁 挤眼 生气 大笑 大哭
晕倒 弱智 急死 鬼脸 羞涩 傻笑 伤心 痛苦 恶魔
帖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