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2011-07-07 16:00:00.0| 发布者: admin|本站原创
围棋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国运兴 棋运兴
——围棋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国家是围棋发展的母体,国家发展是围棋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围棋的文化、思维特性,决定了它远比其它智力竞技运动更直接反映和依赖于国运状况。作为职业棋手,要认识到国家命运是决定围棋命运的首要因素,打牢国家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棋运兴衰系于国运兴衰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围棋有其自身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轨迹,但棋运的兴衰从根本上是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连的。古代到近代以前,中国围棋从兴起、拓展、深化到高峰的轨迹:与封建国家兴盛的进程总体符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围棋的衰落,则是国家衰败的直接写照。从大的历史脉络看,总的规律是国运兴、棋运兴,国运衰、棋运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棋运的兴衰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但具体到某一时代,棋运兴衰与国运兴衰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而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运影响棋运的主要因素有四点:
一是经济社会繁荣程度。经济社今是围棋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越发达,围棋就越具备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是统治阶级的提倡程度。统治阶级提倡是围棋发展的有力的推动和可靠的保障。
三是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文化氛围是围棋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在宫廷、在军旅还是在社会,下围棋需要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三国时期是乱世,为什么围棋能够兴起,就是因为东汉中期以后人们尊重围棋,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
四是有闲阶层的发展程度。有闲阶层指有一定文化修养和稳定生活环境的人群,是围棋发展的主要依托。有闲阶层数量往往与经济发展程度呈正比,经济越繁荣,人们的闲暇时间越多,对围棋等娱乐活动的需求就越多。
以上四个因素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围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棋运兴衰系于国运兴衰,在清代表现最为明显。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盛世,围棋也进入了座子时代的顶峰时期,而雍乾时期的国手范西屏、施襄夏尤称高峰中的高峰。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那个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民丰物阜,整个统治集团对物质享受、精神愉悦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文化氛围迅速发展。18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2?4%,领土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国手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在棋枰上施展聪明才智,而前人积累下的极其丰富的棋艺经验也为棋手提供了充分的养分,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就了围棋在中国古代的巅峰。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外敌入侵、封建社会腐朽没落以及内部军阔混战,中国社会进入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地上出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在这一灾难下围棋也逃脱不了衰落的命运。政府无暇顾及围棋发展,有才智的棋手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不得不为衣食奔走,只能以很少的精力来搞围棋。如此,还要求他们有盛世国手一样的绝技,是根本办不到的。1909年,日本棋手高部道平四段来华,我国名手都被高部降为让子。这里有技术上的的原因,如座子的得失,可以作辩证分析,但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直到党领导人民打败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为新中国围棋的再度发展奠定了条件。
二、近现代以来日本、韩国围棋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棋运与国运的内在关联
日本围棋是魏晋至隋唐时期大约4-8世纪,从中国传入的,在日本战国时代和幕府时代(16世纪中叶后),开始平稳有序发展。
1853年美国舰队兵临日本,国势衰颓,围棋界也受到影响。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口号,创新求变,使日本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日本围棋也逐渐走向繁荣。日本不仅靠自身的变革,而且靠侵略和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当中包含大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和资源。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获胜得到中国二亿两白银赔款和三千万两白银赎辽费,合三亿五千万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八千万日元,赔付额相当于日本政府四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上下“顿觉富裕”。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共需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其中给日本的赔款有3479万两白银。这些赔款给中国带来了沉重负担,当然也包含着破坏了中国围棋发展的社会基础。在考量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围棋发展的历史背景时,这笔帐是不能不算的。而日本围棋在20世纪初至二战前迎来了黄金时代。二战期间和战败后,日本社会的整体结构没有破坏,日本围棋发展的基础没有受到致命打击。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重新起飞,日本围棋再一次恢复了活力。特别是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给了日本大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靠美国的扶植和日本自已的努力,日本经济走出困境,并转入持续的快速发展,1987年超过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国力的兴盛为日本围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日本围棋恰恰就在这一时期走上了巅峰。成为世界领先的围棋强国。
回顾整个围棋史,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致领先了100多年,对围棋的发展作出了阶段性贡献,主要包括布局革命、赛制创新、围棋机构设置、竞技技术发展和把围棋推向世界等。但是随着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和发展停滯后.目本围棋也受到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观念、传统方法的束缚,日本围棋发展缓慢,现在总体上落后于中韩。以此为标志,日本对围棋发展的阶段性贡献已基本告一段落。
围棋在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停战后,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围棋也进入了有序发展轨道。
上世纪50年代,韩国与中国台湾举行了围棋比赛。1955年,韩国现代围棋的先驱赵南哲率围棋代表团访问台湾,受到当时台北围棋协会理事长周至柔将军(台军“空军总司令”)和台“国防部长”白崇禧将军的迎接。从1962年到1992年韩国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韩国围棋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1981年赵治勋夺得日本名人和l989年曹熏铉夺得首届应氏杯,都在韩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围棋热。
上世纪90年代后韩国出现了李昌镐、李世石这样的顶尖棋手,到本世纪初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近20年。1997年韩国经济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之中,遭遇严重挫折,90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围棋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条件。韩国围棋主要在创新精神、行棋风格和竞技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阶段性贡献。
日本和韩国围棋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证明了国运与棋运的内在关系。对日韩两国在现代以来为围棋发展作出的阶段性贡献,我们应该给予承认和尊重。现在从总体上看,这种阶段性贡献已基本告一段落。中华文化有包容兼收的特点,善于学习、勇于变革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特征,下一步围棋运动发展的关键要看中国了,这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系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围棋的复兴是我们民族复兴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