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田荣男著陈宪辉译
酸甜插曲
大概是经过激烈竞争的预选赛的锻炼,我升初段的时候,已经拥有三段左右的实力,所以说,这两年的「浪人生活」并没浪费,对我的棋力蛮有帮助的。
那时候年轻气盛,充满自信。有这么一则令人难忘的插曲。那时不晓得晋段了没有,有一天,我在棋院看某位四段前辈的对局,棋过中盘,前辈想不出辨法而且接着出现二、三个疑问手,形势立刻受损,终于输棋了。我认为用我的办法一定可以逆转胜负,不由得站了起来。「这手棋我不懂,但这样下的话怎么样?」「你讲的不错,这个下法比较好。」前辈似乎也赞成点着头,我的意见被接受的快感,使我一下子自大起来,连后面的疑问手也一个个地予以指出。
这时,不晓得谁在叫『喂!坂田』,回头一看,是棋道总编辑(当时)安永一先生先生。他是不虚矫的东洋豪杰,留着满脸大胡子,生起气来,胡子都会站起来。『围棋界你只不过是后辈小生,那里轮得到你来批评老师的棋』。不由分说,一巴掌就打了过来,我痛得满地打滚,不由得哭了起来。以后在那种场合,我都会谨记应有的礼貌,举止得宜,实归功于安永先生。
天才教育法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秀哉名人都是个口气很重的人,他在批评我们所下的棋的场合,也是一针见血,直截了当地说是:「这手棋缓」、「气魄不好」、「这手棋感觉锐利」等等,只是点醒一下,不做详细的说明。换句话说,指出胜负处以及关键处之后,就要靠个人去体会。
后来名人写自传的时候提到他少年时代的学棋经验:「那个时代的教法要求下得很快,也就是要让我们尽快地对关键处有所领悟。在这一方面,我显得脆弱无比,我的个性喜欢慢慢来,而且不想下不合胃口的棋,所以,对局中一个不留神就会陷入长考。我在想,连小时候的毛病都改不过来了,还能有什么成就呢?为此曾经自己掌嘴,闷闷不乐了一阵子。现在看起来,这算是一种天才教育法吧。可是我在当时挺难受的。」
这恐怕是名人自已的经验,故而要院生们接受某种程度的锻炼。名人曾经指导过我,遗憾的是想不起授几颗子。名人身躯瘦小,但一旦坐到棋盘面向他,就觉得威严无比,宛如不动如山的菩萨,我们学也学不来。名人双眼予人印象也很深,总是炯炯有神地闪铄着智慧的光采,在小孩子心中,我们当它是『名人的眼睛』。名人不单棋艺无双,在身为棋士所应有礼仪上,也给了院生们无言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