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爽大气却心细如发、酒国称雄却茶亦有道,叱咤商界却温文儒雅……传说中的陈永卿难免会让人心怀仰慕之情。终于,一个艳阳之日的午后,在西安城墙根一个叫老学堂的地方,第一次见到了陈永卿。彼时,虽一番寒暄稍嫌平淡,但几杯水酒穿喉而过,卫道者、门徒、痴人这三个片段便重叠相加,继而还原出一个有关围棋的陈永卿 ——
■刘志强
卫道者
一个人,当然无法展现西安围棋的全景,但少了陈永卿,这一切却可能会黯然失色——过去N多年,如陈永卿这样一批卫道者般的存在,让西安围棋灿烂而立,如脱俗世。如果没有对比,陈永卿之于西安围棋的价值便一定会被大大地低估——经济的洪流狂啸而来,而文化的围棋却似乎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之时,西安福基围棋俱乐部却能矗立近十年而不倒。
是的,他太低调了,即使西安福基围棋俱乐部几乎成为一个标杆式的存在时,作为出资人和创建者的陈永卿也只是兀自在一边下着棋自个乐呵,像个局外人一样。实际上,虽然陈永卿的另一个角色是商人,但他似乎的确没打算从围棋里面为自己的商业领域谋求点什么——“围棋就是围棋,这里面没有也不应该有功利,我就是不舍得让西安这些有潜力的小棋手们散了”——他就像个卫道者一般,只是想尽力给西安围棋做点什么。
搞围棋不赚钱。近十年来,陈永卿在围棋上面花了多少钱?几十万?几百万?陈永卿笑着说:“这个……我还真没详细地算过。”这并不是敷衍之言,他还真是没“计较”这些,即便期间唯一一次有出让这家围棋俱乐部的打算时,也只是出让“所有权”而不是“出资权”,一切只是为了让俱乐部之于西安围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也曾让西安棋界为之感动。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起西安围棋圈子里对陈永卿的一个称呼——老陈。这个称道,在圈子里只属于陈永卿一个人,对此,市围棋协会主席周德明有一番解释:“老陈年龄其实没我大,但老陈这个称呼是我第一个喊出来并走红的。虽说产权是周某的,但更体现出西安围棋人对他的一种感激之情,这一个“老”字,其实就是一尊敬和感激,也是属于他的一种精彩。”
此次黄河杯,陈永卿再次表现出了他的豪爽和大气,当然,也再次让西安围棋人为之感动——盛会落户西安颇受古城围棋爱好者关注,但资金的落实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时间已经很紧张,陈永卿再次出手救场。无它,只是因为陈永卿觉得“西安围棋界的人好,一定要帮;西安业余围棋的氛围好,一定要维护;自己是西安围棋圈子里的一份子,一定要出手”…… 就是这样,对于围棋,陈永卿似乎从来就不会吝嗇金钱。
聊到这里,陈永卿说:“这些再多说就没啥意思了,只要西安围棋好就行。”就这么简单明了:让西安围棋灿烂而立——没有物欲的干扰,没有功利的侵袭,陈永卿的目的简单而远大。
黑白门徒
关于陈永卿,圈子里一直充斥着各式很有特色的评价。而在笔者看来,也许唯一能肯定 的是:陈永卿犹如一个虔诚的门徒——在方寸纹枰上追寻着黑白精灵的真谛。
果是因之果, 因是果之因。关于陈永卿与围棋,还是让故事回到陈永卿的家乡——东北那块黑土地上吧:三十三年前,二十五岁的陈永卿在一个研究所参加工作,当时是一名象棋民间高手,在单位上鲜有对手。但在一次单位的比赛中,陈永卿一下子就迷上了围棋。至于原因,陈永卿说,当时只是觉得围棋“很文化”。只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迷,就迷了三十多年。
之后的故事便和众多爱好者的经历一样了:挑灯乱战、看棋打谱、拜师学艺……虽然三十多年中,职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但陈永卿对于围棋的迷恋却始终如一。即便是在他转战商界的日子里,不管压力有多大,时间有多紧,每天看两个小时的棋却是雷打不动,偶尔还会再加两个小时与棋友一战。
如今,参战无数的陈永卿已是中国围棋协会的5段,而由于在台北举行的一次交流比赛中取得的不败战绩,也让他获得了台湾棋院颁发的6段证书。当然,陈永卿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到顶了,他坚持认为自己还在不断的长棋中,且势头依然强劲。
这些,实际上只是故事中的一些小情节。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事的走向已经发生了改变:陈永卿越来越被围棋的一切所吸引——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他会在围棋史话中感受已历千年的浩瀚文化;观棋烂柯,月天血泪,他也会在名山大川追寻那些逝去的黑自足迹……犹如一个虔诚的门徒,陈永卿越来越喜欢方寸纹枰上那些黑白精灵的每一次跳跃带给自己的感悟。
文化痴人
在很多人眼中,陈永卿只是一个企业家,但在更多人的眼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陈永卿身上无处不在——深深渗透到他骨子里。
陈永卿的身份或者说称谓是一个令人很头疼的问题,因为虽然他的确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就是不喜别人称他为企业家。而这,皆因他有一种文人风骨,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了他的骨子里面的那种风骨,并因此而咸痴。
文化痴人?也许真的是!陈永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痴迷时常会让身边的朋友感到一种错乱。著名作家傅立人偶遇陈永卿之后便惊为天人并以友人待之,更是填词《八声甘州?西安赠陈永卿》一首,以“举酒浆扪虱论诗词,惊喜遇英雄。有高朋满座,兰亭兴会,白雪阳春”来表达自己对陈永卿学识的赞赏及其“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惊喜之情。
其实,这也难怪。从最初研读古汉语,再到后来专修中国古典文学,期间还有对中国古代哲学等诸多方面的涉猎,陈永卿的功底还是相当深厚的。虽然有时候他也会掉掉书袋子,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于陈永卿,绝对不只是装饰门面那么肤浅,也不会表现得高高在上,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感悟。因为,陈永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不仅仅只在于他疯狂的涉猎和汲取,还在于他的思考,比如聊起自己对围棋的痴迷,陈永卿自解为“自误”——借字,娱;内心之于现实的逃离。
陈永卿对中国文化的痴,也在于他热衷将思考力转化为行动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陈永卿已开始行动——他正在筹谋打造一个与西安这座文化之城相匹配的地标式文化基地:投资数亿元、占地数十亩、七进院、囊括琴棋书画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艺术门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永卿说,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西安围棋有“梦” 回大唐的盛景。实际上,这也已经成为西安围棋的一个期待和梦想:盛唐故地,昨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