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富士通·廿载棋杰在其中·倏忽看英雄
预告片
当我们回顾几十年来的现代竞技围棋史,略不开一项赛事。它的创办,标志着世界围棋元年的到来。它的年年如期,几乎成了二十余年来围棋发展的一个记号。再让我们回数当世围棋大豪,竟然尽数能在这项赛事中觅见身影。从1920年代的坂田荣男、藤泽秀行到1993年生人的朴廷桓,七十年的时光在同一个赛场里凝固。
富士通杯,创办于1988年,至今已举行23届。是延续时间最长,举办届数与参赛总人数均最多的世界围棋赛事。几十年来,世上一流棋手无一遗漏。少长咸集,一揽无余。甚至试想,如果主办者在创办之初能实施外卡制度,那么吴清源,桥本宇太郎这样的元老耆宿都有机会出场,让棋迷一睹神技。
在这里发生的枰上悲欢故事,因其连年日久,因其传统深厚,足以串联出一张世界围棋走势图。韩国围棋最初的势衰,中国七年对冠军的等待终于喷薄后再等十二年,日本则更加颓势地十三年无冠。很多年份里,富士通杯的冠军足可代表当年围棋的最高水准。四强,甚至八强的组合都能成为三国围棋强弱对比的写照。
因为主办国是日本,所以不会有日方大三冠选手不重外战,比赛竞争成色不足的遗憾。每年举办时间的确定性与全程一局决胜负的偶然性,又使得其受关注与可期待程度不同于其他赛事。其中故事迭起,令人堪叹围棋魅力。有老将的余威,女将的异彩,还有霸主的无奈,新秀的意气。1990年,十五岁的李昌镐击败如日中天的前两届冠军得主武宫正树,被世人惊为爆冷;2001年,已无敌于天下的李昌镐竟被反爆冷,不敌比武宫还要年长十岁的石井邦生。类似这样饶有趣味的棋界趣闻,还有父子出场,夫妻携手,师徒同行的故事,在富士通杯赛场上,都的的确确地发生着。
那么我们的回顾,就变得值得而有意义。围棋发展到今天,其状况不仅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即可概述。功利围棋、竞技围棋与艺术围棋的抗衡权重之激烈,旷古未有。棋手生涯之艰辛残酷,纵然有现代制度保障,仍然难以摆脱胜负之神的折磨。富士通杯作为检验每年度大棋士们技术状态的例行比赛,廿载而来,数据翔实,堪称棋界晴雨表。这里有着无限精彩的技艺比拼,精神碰撞,也有伟大棋手的心路历程,巅峰或者低谷。更不能忘记的是,伴随富士通杯举办这23年,中国围棋由筚路蓝缕,星火荧然成长为一大体育门类,普及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普通棋迷大多从那时起步入围棋之门,对于富士通杯的纪念,便是我们个人成长史的追忆。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剧变,理念以秒更新。生存的压力与理想的茫然,成为不能忘却的故事。当我们回头看一眼大棋士们怎样执著坚持,便是自己内心那个坚韧不拔的影子。恐怕,这也是围棋的魅力之一吧。
1988年的第一届富士通杯作为先河首创,尝试了十六人的参赛名额。次年增至二十四人,分四个阶段决出冠军。2003年,由于经济持续疲软,比赛进程缩短至三个阶段,奖金与对局费也相应缩减。2010年,日本队在已压缩至两个赛程的第23届富士通杯中创下了史上最差成绩,无一人进入八强。按照赛事惯例,下届全部七名日本选手都要从第一轮打起,而八名中韩棋手将以逸待劳,首轮轮空。虽然颓势对于国际比赛中的日本棋手来说已远非一日,但对于重荣誉的日本人来说,在自己主办的年年为人做嫁衣裳的“第八大头衔战”中遭遇这般奇耻大辱,总难坦然承受。
于是传统也难继续了。2011年一条重磅围棋消息便是富士通杯的全面改制,新增的八个名额,竟然有六个属于东道主。赛程再度压缩,比赛用时缩短。最循规蹈矩的赛事,也被世界围棋发展大势所融,做出了最令人瞠目的变化。
或许有人问:不得不这样么?
夕阳斜晖里,69岁的1992年富士通杯冠军,日本棋院理事长大竹英雄九段正襟直坐,一脸肃穆。
第一部 霸主落日(1988-1994)
执20世纪围棋牛耳的日本,在本世纪第八个十年中后期,霸主地位开始遭受冲击。世界围棋的起航,恰是伴随昔日霸主的衰落。“当代花形棋士”盛极而衰,后辈接冕缓慢。在日本自己主办的赛事上,这一幕更加脉络清晰。即便如此,日本超一流个人的魅力和历史的惯性,仍是贯穿本部的主题。虽然格局的动荡源于中国围棋的复兴,“宗主国”却未能歆享顶峰的荣光。“韩流”不期而至,在本部的最后抢占了霸主权柄。天下易主的同时,人心向强,主流围棋风格也开始酝酿着改变。
第一集 属于世界围棋的1988
在中华民族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岁月里,1988年更应该被看成是一个解冻的年份。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病逝,北京罕见地发去唁电。海峡两岸四十年的冰封,终于在这一年正式走上复苏的里程。年末,第一位内地公民赴台湾奔丧。江海奔流,滔滔荡荡。止不住高山之上,大陆弥望。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再散落到投身于围棋事业的人们身上,这一年可能只是大多数棋手勤奋耕耘,期待收成的366个普通的日日夜夜。我们企图穿越时光隧道,看着过客匆匆。这一年81岁的桥本宇太郎仍然参加中日对抗赛,与小自己四十五岁正如日中天的聂卫平角力;这一年13岁的李昌镐在两个赛事中挑战师傅曹薰铉,仍然住在师傅家里,曹薰铉都不免对来访的藤泽秀行说“一块儿出门儿去比赛,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儿”;这一年在国少队训练的常昊、周鹤洋可能还免不了顽心大起,合伙在上学路上揍罗洗河一顿,气得“神猪”不去上学;这一年后来夺得富士通杯的姜东润还未出生,但是二十一年后,这座最古老的奖杯上将刻下这个最年轻的名字。
但1988对于世界围棋来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年称为“世界围棋元年”。而使之成真的第一页,就是我们即将回顾的主题,富士通杯的举办。
1988年,第一届富士通杯在中日擂台赛犹酣的战火与应氏杯即将举办的擂鼓间诞生。据说,这是日本方面为赶在应昌期先生之前创办“第一个世界大赛”的心态促成。而二十三年过去,富士通杯与应氏杯仍屹立棋坛。反观后来举办的名目繁多的世界赛事,有许多中道崩殂,令天下棋迷泪满襟。围棋的事业如果只有棋手的单方面传承,很难摆脱小众的窠臼。正是这些致力发扬围棋的企业名流,还有媒体报人的努力,才使得围棋这一东方的智慧,走出厚厚尘封的历史,走向大众,光辉落回三尺棋枰。
首届富士通杯的十六名参赛选手分配体现了超越东亚范围,也即世界性的原则。有两个名额授予了欧美地区。来自荷兰的莱蒙德(亦译作斯赫莱姆佩尔)和代表美国的林君浩(也译利姆)成为首次能与职业高手在正规比赛中遭遇的围棋“蛮荒”地区棋手。
作为日本棋院与关西棋院共同主办的赛事,虽然此时关西棋手的竞争力已落后东京方面许多,但仍有七分之二的名额分配给了关西。获得参赛资格的是参加同期进行的第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白石裕与第三届擂台赛的男子先锋今村俊也。
后来雄霸天下,当时无人看重的韩国围棋获得了三个名额。相比于同年应氏杯事实上的一个参赛资格,恐怕韩方已是幸甚至哉,誓要全力以赴了。曹薰铉与徐奉洙作为当时最强的两人,必然入选。第三人是张斗轸——我们是唯一一次在正式国际比赛中见到这个名字。
中方挟中日擂台赛三连胜之威,遣出聂卫平、马晓春、曹大元、俞斌的阵容。而强豪满营的日本棋院对剩下的五个名额颇为踌躇,最终的名单是棋圣小林光一、四冠王(名人天元王座碁圣)加藤正夫、本因坊武宫正树、天元赵治勋以及名人挑战者林海峰。“鞭子主帅”大竹英雄以及即将创下擂台奇迹的依田纪基都因为名额限制,无缘出战。
相对而言,有竞争意识的日本棋迷对富士通杯会有比擂台赛更多的期待。六大超一流出其五的阵容,远远强于一二超一流意兴阑珊参加的擂台。而中方主帅聂卫平三年来的神勇发挥,使神州大地的围棋热达到巅峰。在体育项目上宣泄民族情感,是那个年代的特点。这一年,影响中国棋界几十年的名人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诞生。媒体借力于围棋,是当代中国围棋发展的一个梦幻开端。虽然中国队在参赛名额上少于日方,但只要聂棋圣在,任何人都不会轻言没有争冠的希望。
1988年4月2日于日本东京进行的第一届富士通杯第一轮,印证了赛前东道主棋迷的期待。韩方三战尽墨,曹薰铉以日本式的三三开局,却通盘被巅峰期的小林光一压制,以5目半完败。徐奉洙与林海峰几进几出,首次见识了“二枚腰”的顽强,最终输掉半目。与曹徐同龄的张斗轸遭遇马晓春,苦苦支撑至终局,执黑盘面大败。与之后韩国围棋的无敌相比,这一回无缘八强恐怕应该算作初出茅庐的稚嫩。在同样需要体育项目激励民族情绪的韩国,绝对的霸主曹薰铉身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责难。但今日的卧薪尝胆,未必不是来年加冕应氏杯的契机。
这一届富士通杯足见日本围棋的“霸主”风范,赛前大度地按照棋手所在棋院而非国别抽签,也就使日本棋院的加藤正夫与关西棋院的今村俊也“同室操戈”。今村试图与加藤斗力,最终惨败。在桥本宇太郎与桥本昌二老去后,作为关西棋院的希望之星,今村俊也似乎未能扛起关西的大旗。二十年后,今村参加第七届春兰杯,首轮仍然不敌久疏战阵的传奇棋手车敏洙。而关于车敏洙的传奇故事,我们在下一集中即可看到。
另一位关西棋手,白石裕身为首届本因坊获得者关山利一的高徒,面对业余6段林君浩可谓轻松。对手布局尚不输气势,中盘接触一战即溃,白石裕遂凭借此胜晋级八强。令关西棋士难堪的是,后来的富士通杯中,虽然也有关西棋手入选参赛,但直到十八年后的2006年,关西棋手进军富士通杯八强的纪录才由结城聪追平。那一年日本围棋势衰已久,关西结城,竟成为日本在八强中的独苗。
聂卫平首轮抽中荷兰莱蒙德,“职业医师业余棋手”的目外奇兵未收效果,聂卫平漂亮获胜。
两对中日棋手的直接较量,则是正处盛年的日本超一流占尽上风。俞斌从此轮惨败起开始了对赵治勋漫漫无际的征战苦旅。曹大元虽然成功遏制住武宫正树宇宙流模样,但在细微之处仍逊一筹,半目憾败。日本队七人出场,仅在内战中耗掉一人。八强占六,是日本围棋最后的辉煌。虽然这样的纪录要到21世纪才被韩国人,中国人接续打破。但日本棋手在国际大赛比拼中这样的占优,确实是唯一的一回。
八强战要到六月进行,这期间中日围棋擂台赛日本先锋依田纪基再过王群,刘小光两关,取得四连胜。虽然身后尚有首届擂台英雄江铸久,扳头副将马晓春和主帅聂卫平,中国棋迷还是抱以异乎寻常的忧虑。即使聂棋圣背水孤军奋战的神奇勇敢是人们心中搬不倒的柱石,但赢得更多一些的想法,亦是人之常情。不过在今天看来,这种压力对棋手的影响,很难说正面多于负面。
中国棋手在八强赛中的对手都是刚刚在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战胜过的超一流。不过马晓春颠倒黑白后不敌武宫正树,聂卫平则在自己的薄味处巧妙做劫,进而弃子转换一举奠定胜局,再胜加藤正夫,仍是聂式大局胜法。个人赛上再度击败日本超一流棋手,“不可战胜”的神话被聂以一己之力打破,这样的贡献,因为聂本身的气质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后来者无人可以超越。
日本自身的内战中,白石裕面对国内第一人小林光一,不能再进一步。赵治勋在乱战中输给林海峰,林赵二人同为外籍棋手,在日本砥砺拼搏多年。林海峰终结坂田荣男时代,赵治勋送走藤泽秀行神话。二人之间也互有胜负,“七番胜负之魔”的首次被人大逆转就是源于林海峰之手。直至今日,淡出一线的两位老将也为有确切记录的胜局最多数顽强争夺,仍未迅速分出高下。八强战的结果,并不十分出人意料。
一月后移师大阪,半决赛日本以三对一。聂卫平遭遇了未在中日擂台赛上对阵,也非日本本土棋手的林海峰。舆论称这盘棋为“海峡德比”。林海峰在本届比赛中的优异发挥,也为台湾本土棋手和旅日台籍棋手争取到了下届的参赛资格。
这盘棋林海峰开局即积极求战,再以聂惯用的弃子术早早取得领先。聂随之换做林的顽强角色,强手迭发,等到年长自己十岁的对手连连退让,终于在小官子阶段觅得胜机。惜乎聂读秒中无暇细算,在林满盘激烈着法下最终求稳而失去了争冠机会,执白一目半惜败。之后的一段时间,林海峰保持了对中不败的记录,仿佛横亘在中国棋手面前的一座海上高峰。
相传半决赛前,惺惺相惜的两大性情中人武宫正树与聂卫平击掌约定决赛相逢。相比聂的苦苦支撑,武宫面对上一年棋圣挑战失败的老对手小林光一,把握时机强硬开劫,凭借超强的自信一举奠定胜局。未满200手而大胜八目半。
时隔一日,富士通杯的首场三四名决赛上演。季军战固然事关下一年参赛资格,但在后来,屡屡被视为鸡肋争夺。韩国主办的各项世界大赛和日本自己举办的丰田杯都没有设置季军战,唯一继承这一传统的是中国于1998年推出的春兰杯。半决赛一目半告负的聂卫平这一回逆转命运,执黑赢了小林光一一目半。
从赛前预测,或者实力分析看,武宫与林均非夺冠热门。武宫正树几十年来执著于中腹与艺术境界,被极端的棋迷斥作“愚蠢的武宫”。林海峰则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太被看好。曾经名闻天下的“叩桥而不渡”,因为年纪渐长,无法比拼身体,棋风也变得激烈。但曾经支持率高的小林光一败于武宫,赵治勋、聂卫平都输给林海峰。二人战胜的其他对手曹大元,马晓春,徐奉洙,虽然在当时名声不显,但今日看来,都是一代强豪。这样的决赛阵容,也足以代表棋界的最高水平。
林海峰的风格接近实地派,而武宫则是举世皆知的高者在腹。天地云泥的较量,可以称得上是棋迷的幸事。不过中国棋迷恐怕无暇过多瞩目,日本擂台先锋依田纪基业已连下六城,直抵聂主帅阵前。聂棋圣能否再破纪录,成为棋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期间首届应氏杯也结束了前两轮,聂卫平连胜迈克·雷蒙和赵治勋再进四强,曹薰铉战胜王铭琬后逆转小林光一,“翻盘术”初现江湖。林海峰击败桥本昌二与江铸久,其中江铸久祭出纯粹的武宫式宇宙流,林海峰大破之,似乎已经找到了迎战富士通杯决赛的办法。藤泽秀行老骥伏枥,力压马晓春、加藤正夫,意欲再做“尝鲜者”,重现“名誉棋圣”辉煌。武宫正树则大意失手,首轮败于江铸久。
因为要为应氏杯让路,首届富士通杯的决赛推迟到1988年9月2日进行。围棋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争夺战的棋谱无论从质量还是观赏性上看,都值得后人称道。在万众瞩目的决赛中,武宫正树仍能挥洒豪情,执黑布下三连星。连续容忍局部亏损而围成外势。林海峰也针锋相对,攫取实地。执著的理想在冠军功利的现实前,仍能不为所动么?甚至,真能有人坚持理想,并通过理想的手段拥抱现实的花环?毫不妥协的武宫在中盘战中抓住林海峰的失着,随即五五肩冲白星位,一举奠定胜局。这第69手,在我看来,就是最动人的童话在现实翩翩上演。每一位不屈现实的理想主义者,都可带着武宫正树加冕的这局棋上路,无惧世事艰难。
首届富士通杯以理想性围棋的获胜,同时也是日本围棋的获胜而告终。但在1988年,围棋的光荣属于全世界。哪怕这种“属于”,还只是象征意义,非中日韩的棋手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与三国棋士抗衡。哪怕围棋的普及还有许多路要走,至今仍然需要百年大计。但在1988年以来的日子里,原本围棋“蛮荒”区的普及程度,可谓迅猛提高。因为在这一年,我们开始了。围棋张开她古老的怀抱,吸引着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生活方式的爱好者。唯有如此,围棋才能古老而常新。
成绩单:
武宫正树 4胜
林海峰 聂卫平 3胜1负
小林光一 2胜2负
白石裕 加藤正夫 赵治勋 马晓春 1胜1负
曹薰铉 徐奉洙 张斗轸 曹大元 今村俊也 俞斌 林君浩 莱蒙德 1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