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融鑫路3号自力大厦6楼
  电话:029-88270379
  传真:029-88270379
  手机:杜老师 13572152284
  网址:www.xawq.net
  信箱:923083746@qq.com
  


《楸枰上的艺术之花》—专访围棋博士何云波
2011-09-05 16:00:00.0| 发布者: admin|本站原创

  
                            
楸枰上的艺术之花
                  ——专题访谈:围棋博士何云波的棋局
                             文/三峡刘星(刘星)


  导言:


  围棋博士何云波对中国当代围棋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显现,他早年就为中国围棋文化的探究预设了三局棋,第一局是《围棋与中国文化》,第二局是《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第三局是《中国围棋思想史》。这三局棋一局一个精彩,一篇一个深度,一部一座高峰,将中国围棋的文化探究导向深入。正在研究撰写中的《中国围棋思想史》的消息一出,引起了学界、棋界、网络文化界的诸多关注,三峡刘星适逢其时,针对何云波围棋文化现象,用网络文化交流的形式对围棋博士何云波教授进行了网络访谈。
  于是在盛夏的季节,百忙之中的何云波教授耐心的接受了围棋棋迷三峡刘星的专访。是棋迷当然乐意用围棋的方式:


  一、“复盘”


  三峡刘星:
  “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休方圆。”是棋迷,是文化的棋迷,也许更能体会这种来自楸枰的反思——复盘。
  十年前,你的专著《围棋与中国文化》一书面世,让整个棋坛为之欣喜。该书从八个专题的视角梳理、归纳、思考中国的文化和围棋的种种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内省的觉悟的比较中”探索中国的围棋渊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否介绍一下该书的基本思路,假若,你以为该书有什么遗憾的话,是什么遗憾促使你不断地探索下去?


  何云波:
  《围棋与中国文化》是我的第一本围棋文化方面的著作。我1996年就破格评了教授,那年33岁。想想人生还有大半辈子,干点什么呢?我的专业是比较文学,又喜欢棋,就想把两者结合起来,弄点围棋文化吧!《围棋与中国文化》分八章。第一章“天圆地方:围棋面面观”;第二章“中国围棋的源与流”;第三章“弈具弈地弈制”;第四章“围棋与中国古典哲学”;第五章“围棋与宗教”;第六章“黑白人生”;第七章“围棋:文化交流与对话”;第八章“文化的边际人:吴清源”。一开始我就想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围棋,围棋的本质是什么,“围棋面面观”就想回答这个问题。而文化一般被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就围棋而言,弈具、弈地构成了其物质文化层面。弈具既是下棋的必备工具,又成了一种工艺品,不同的人对弈具、弈地的选择,又折射出了各自的人生态度、精神追求、审美趣味;棋规棋约、竞赛体制、组织机构,对局方式,则构成了一种制度行为文化;当然,文化更多地体现于精神方面,我对中国围棋文化的探讨,也偏重于从精神心理方面,揭示围棋与人生、与各种哲学、宗教思想,与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关系。
  文化又是一个坐标系,文化史与文化概论,构成了文化的纵横两个坐标。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从纵向上去追溯中国围棋起源、发展、兴衰际遇。另一方面从横向上揭示围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思想哲学的角度说,《易经》为群经之首,易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围棋有方圆、黑白、阴阳、动静……,甚至有人认为,“易”与“弈”本就同源。而从《易》派生的儒、道、兵各家,与围棋的关系,自然也就剪不断,理还乱。围棋不仅使红尘中人入迷,也令方外之人心有不“净”、欲罢不能,佛、道中人与围棋的关系,可谓一言难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式宗教并没有使围棋沾上太多的神圣之光,反而是世俗的围棋使佛道庄严清静地有了一分盎然的春意。
  把眼光再放开一点,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把中国围棋放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上,则可以发现,围棋典型地代表了的东方文化精神,东方式的艺术美。而同是东方,无论是由中国东去的朝鲜、日本围棋,还是丝绸之路上西藏、锡金的藏式围棋,都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各自的文化内含。追溯中外围棋关系,比较中日围棋文化,也就为探讨中国围棋的成败得失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参照。
  说到围棋迁移与文化杂交,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吴清源。二十世纪取得杰出成就的棋手,不少都是文化的边际人,吴清源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同时,吴清源已不仅仅是一个棋手,一个胜负师,他更是围棋文化的巨匠,一个以棋发言的思想家、悟道者。他将两种文化(中国与日本)、两种人生(信教与下棋)统一在一己身上,他所提倡的21世纪围棋典型体现了和谐为本的中国文化精神。
  如果说该书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围棋与中国文化,可探讨的东西实在太多,每一方面,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泛泛地比较围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很多地方也就只能浅尝辄止了。所以我后来要以《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为题,做博士论文。专门讨论围棋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关系,中国古代棋论与传统文轮、艺论的关系,希望能将研究做得深入一点。
  还有一点遗憾就是,《围棋与中国文化》被列入“中国文化新论丛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想起好歹算是围棋界的一个事儿,跟一家体育报的编辑说,能不是报道一下。他说,他们只报道赛事,做书的宣传,会被领导批评的。听了这话,当时挺受刺激的。他们丁点大的赛事都关注,宣传一下围棋文化,居然就要挨批评。陈祖德老师说,围棋具有竞技性和文化性,而那个时候的人,眼中只有竞技,可见,围棋文化研究还真是任重道远啊!


  三峡刘星补记:
  复盘是一个棋迷提高棋艺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也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求证棋路历程。棋迷如此、棋手如此,棋文化探究更是如此。《围棋与中国文化》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浅尝辄止的遗憾,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部书的面世,至少表明围棋正从体育的竞技的层面导向深入。


  二、“二连星”


  三峡刘星:
  《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作为博士论文,是你的一部标志性作品。重要的是该书论证了围棋和艺术的关系,这一点过去少有人如此详细的探究和思考,归纳和总结。它提出了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的独特性。请你谈一谈具体的细节,让棋迷分享?


  何云波:
  《围棋与中国文化》是2001年出版的,我正好在四川大学读博士,然后就跟导师谈博士论文的选题。说想继续做围棋,导师很赞成,于是,2002年开始做论文,2003年答辩,2006年,论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加了两个字《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我所关心的是,围棋是一种游戏,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成为艺,成为道,围棋的意义是怎么被建构起来的。所以第一章“弈与艺”,首先考察的就是作为一种竞技性游戏的“弈”在中国古代是如何被纳入“艺”的体系的,它与其它“艺”的关系,20世纪,随着中国“艺术”的转型,弈之为艺又如何退场,重新回归为竞技;第二章“弈与道”探讨作为“艺”的围棋是怎样被赋予“道”的意义的,弈与天地之象,与儒家、道家之道的关系。儒家在把围棋当做“玩物”的同时,又往往把它纳入到仁义之道的体系中,道家更赋予了围棋以许多玄妙的意义。戏、技、艺,为弈之存在的方式,而道,则构成了弈之存在意义的终极依据;第三章“弈与文”具体考察围棋与中国文论及诗歌、小说的关系,不同的文学类型,怎么赋予弈以不同的意义;第四章“思与言”清理中国古代棋论的思维与言说方式,棋论与中国艺论和文论,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言说规则、文化精神上的联系与差别。中国古代棋论有着两套话语:道与术,它们分别对应于两种思维:玄象与数理,这背后又隐含着两种文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古代棋论中关于“术”的话语,所体现的数理思维方式,及其围棋在被雅化时其本质的俗的一面,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它们恰恰更体现了棋艺的独特性。道与术,玄象与数理,雅与俗,它们相反相成,共同建构了弈之丰富复杂的意义;第五章“游戏精神与艺术精神”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背景上,考察东西方游戏与竞技、艺术的关系。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精神。弈与其它艺术相通,而弈又是一种竞技性游戏,这决定了它作为“艺”的独特性。围棋是一种对话性艺术,对弈、观者、场域、棋谱之为文本、棋评,作为一场有始有终的游戏,同时它也构成了艺术之创造、观赏、品评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弈境与艺境相通。以“气”为本、以“入神”为上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冲突中的和谐,正构成了围棋的艺术境界。


  三峡刘星补记:
  “二连星“是近现代围棋布局的一种常用定式,围棋从远古而来,带着我们东方人特别的“围棋的智慧”,所谓的“东方思维”,甚至触及到围棋中蕴含的中国的诸多哲学的艺术的话题。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围棋文化方面的一种最突出的表现。所以在《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有许多的突破性前沿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让围棋之花不仅仅是盛开在围棋棋局中,更让围棋研究走向了纵深,


 

  三、“劫争”


  三峡刘星:
  围棋圈,最近三十年不可或缺的人物首推聂卫平棋圣了。阅读你的杂记,就看见围棋圈内对聂卫平的称呼很是有趣味。在他们的眼里,聂卫平就是“老聂”。我以为就是“老大”的老,大家对棋圣的一言一行都十分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棋圣又是一个典型的“大炮”,你以为除开聂卫平的天性之外,更多的是围棋给予聂卫平犹如“少年般”的率真,这就是聂老最可爱之处。
  前不久,聂卫平终于又开炮了,而开炮的对象正是“央视五台”。就资讯平台而言,或者就话语权这个沉重的话题而言,或者就围棋运动本身而言,我们棋迷十分欣赏棋圣的“弹无虚发”“一针见血”的直言。当然,更期待公众的资源分配里给予围棋文化的分量。你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什么呢?

  何云波:
  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刚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老聂是用来怀旧的》,“老聂”,勾起的是我们的一段关于青春的记忆。60—70年代出生的中国棋迷,与棋结缘,大多因为老聂,因为中日围棋擂台赛。那白衣飘飘的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围棋的那份热爱与痴狂,就仿佛“初恋”。
  但是,自从第一届应氏杯失利,老聂就变得有点喋喋不休了: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那趟航班是直飞新加坡的,哪知却中途停在了曼谷……从此,老聂一直沉浸在“回忆”之中。回忆就成了一味药。其实,作为被擂台赛培养起来的一代棋迷,我们都愿意陪着老聂,回忆着他的回忆。而他的快人快语、口无遮拦,自有一种率真与可爱。老聂的可贵也就在这里吧,中国官场的一些习气,他始终没有学会。
  说到最近老聂炮轰“央视五台”,说到如何增加公众的资源分配里给围棋文化的分量,我倒觉得市场经济社会,这很正常。央视要觉得围棋节目的受众有限,自然不肯多转播。要老打抱不平,倒像是在乞求施舍了,行行好,您就给点吧!与其如此,我想,最重要的是,还是先考虑如何扩大围棋的影响力。现在的围棋圈,还是太专业了。要让不懂围棋的人都来关注围棋,才是真正的成功。足球球迷,有几个是下场踢过球的呢?围棋要真正火了,人家自然会关注你了。


  三峡刘星补记:
  “劫争”是围棋棋迷最乐意看见的场面,比如罗洗河与崔哲瀚形成的三劫循环。常昊与李昌镐所形成的四劫循环都让棋迷津津乐道,特别是罗洗河用“自填一劫”消除罕见的“三劫连环”为天才棋手罗洗河正名。只有惊心动魄的“劫争”才会让无声的棋局充满了悬念、新奇、也最让棋迷津津乐道和无穷反思。很是欣赏教授的“要让不懂围棋的人都来关注围棋,才是真正的成功。”让围棋的圈子更开放,让围棋更普及,也许任重道远。老聂的炮轰“央视五台”也是用心良苦也。这就是棋迷的心中的结——纠结。


  四、“入神”


  三峡刘星:
  有一个网络上十分流传的话题,说“围棋是中国思维的象征,麻将是中国社会的象征,象棋是中国政治的象征,军棋是中国官场的象征。”这是一个棋友专门传给我的,现在请你单就围棋的思维模式,谈谈围棋独特的的思维艺术?


  何云波:
  说到围棋思维,我想,围棋典型地体现的是中国式的思维特点:综合性、模糊性与直觉、体悟。
  美国的杜威?科内尔博士与理查得德?默斯尔博士在《战略思维与东方的围棋》一书中谈到,国际象棋可看作一种战术游戏,而围棋是更高级的战略游戏。显然,这里谈到的国际象棋与围棋的差异,主要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传统思维,注重整体综合,更具思维的模糊性。正像中国哲学中的“道”,充分体现了整体、综合、模糊的特点。而围棋是讲究整体的一种游戏,群体重于个体。围棋所具有的这种整体性、综合性,使它与象棋相比,更代表了东方的智慧。当中国先人以阴阳五行来诠释围棋,比之于宇宙之“道”,“棋法阴阳,道为经纬”,使围棋成为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他在提升了围棋的同时,又使围棋作为一门“技艺”,或多或少被人们所忽视。中国古代的棋艺理论著作,点评式、随感式、经验式的多,而少有经过分析而走向综合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著作,大约和这种思维方式有关。
  围棋的综合性、整体性,决定了它的模糊性特征。国际象棋的电脑程序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已可战胜世界冠军卡斯帕洛夫。但围棋的对弈程序,水平仍很低。这一方面源于围棋的变化过于复杂,另一方面是无法解决“定量”的问题。围棋的这种模糊性,决定了今人在判断形势、得失时,也好用稍优,有趣,可下,稍亏,疑问手等,也就是说,如果把好与坏看作0与1的话,其间尚有很多模糊区域,无法有明确的归属。
  棋盘中的一些东西,有的时候,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便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比如布局的感觉,对外势的价值判断,势与地的转换等。特别是棋的境界,是棋手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有时突然会有一种飞跃性的顿悟。
  直觉、灵感、顿悟,是一种发散型的、创造性的思维,是对形式化确定思维的一种积极扬弃。它从个体经验体验出发,以人的逻辑推演能力为条件,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整体综合思维,一种高级模糊化思维。它更多地体现了东方思维的特点。中国哲学的“道”本身就是经验性的,道不远人,道不离器,目击道存,在对世界万物的体验、静观中,你就可能领悟“道”。因而中国哲学不重逻辑分析,而重直觉与体悟。“致虚静,守静笃”,致虚而守静,守静而观复,观复而见道,这种对“道”的静观体悟方式,同样是中国文人对诗、对艺术的领悟方式。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是道,是诗,有时也是棋。


  五、“三连星”


  三峡刘星:
  有消息说“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主持的课题《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围棋文化研究第一次被政府基金立项,标志着当代中国围棋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能否请你谈谈课题研究的思路?

  何云波:
  《中国围棋思想史》是我拟想中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一直想做这样一个事,一直下不了决心,杂事太多。所以想着,只有报个课题,才能逼自己痛下决心。课题是在体育学那边报的(我原来主持过的两个国家项目,都是在本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体育学科的专家我一个也不认识,本来没抱希望,结果居然批了,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两个方面。一方面发掘中国围棋的思想内涵,梳理中国围棋思想产生、发展的历程,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围棋文献,为围棋思想研究提供资料保障。成果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编选一部《中国历代棋论选》,中国古代棋论留下丰富的文献,但不少尚未经整理、发掘,通过精选中国历代棋论经典,详加注释,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围棋理论,提供一份较为全面的资料。其二,撰写一部《中国围棋思想史》。所谓思想史,其实就是中国围棋的观念史、认识史。看看中国古人究竟是怎么谈围棋,怎么赋予围棋以各种意义的。


  三峡刘星补记:
  围棋博士何云波对中国当代围棋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显现,他早年就为中国围棋文化的探究预设了三局棋,第一局是《围棋与中国文化》,第二局是《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第三局是《中国围棋思想史》。这三局棋一局一个精彩,一篇一个深度,一部一座高峰,将中国围棋的文化探究导向深入。正在研究撰写中的《中国围棋思想史》的消息一出,引起了学界、棋界、网络文化界的诸多关注。此次访谈正是非官方的草根文化对围棋文化的一次尝试,而何云波教授欣然接受一个棋迷博主的的网络访谈,正是围棋之花在中国文化,特别是草根文化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更是对围棋文化的一种普及。


  六、“新布局”


  三峡刘星:
  世事如棋局局新,新千年的围棋文化重点应该是从日本转移回归到中国,而中国国手的实力和成绩在厚度上依然领先世界,那么,请你畅想一下中国围棋文化之“最新布局”?


  何云波:
  说到畅想中国围棋文化之“最新布局”,不敢指点江山。就我个人来说,就是想纠集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为围棋文化做点事。成果多了,围棋文化研究也就慢慢地成了气候。当然,从围棋部门的管理者的角度说,在大力抓竞技围棋的同时,也希望能分点精力关心一下围棋文化。据说中国围棋协会下一届改选,在技术委员会、裁判委员会的基础上,有可能成立一个文化委员会,专门负责围棋文化研究、整理、推广这一块。真要那样,也就是围棋文化之幸事了。毕竟,文化丰厚了,群众基础更广泛、更扎实了,根深自然叶茂。


  三峡刘星:
  呵呵,先生客套了!千古无同局”这句名言正是形象简单的说明了每一个棋局都是“新布局”。而“为围棋文化做点事”“成立一个文化委员会。专门负责围棋文化研究、整理、推广这一块。真要那样,也就是围棋文化之幸事了”,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期待这样的愿景。围棋文化的普及也不单单是“自下而上”的推动式,更希望“自上而下”的引导。只有蛋糕做大了,围棋的春天才会来到。


  七、“坐隐”


  三峡刘星:
  “一卷书,一局棋,一杯酒,一盏茶,这就是我理想的生存方式。”这种理想的方式很惬意,事实上,却难以抵达。这些方式至少在你的两本棋艺散文中略有体现,比如2004年的《棋行天下》和2008年的《黑白之旅》,希望你就这两本书介绍一下两本棋艺随笔的区别,让更多的棋迷、书友、读者欣赏你一个棋艺专家不同的精神风采。


  何云波:
  说到《棋行天下》,里面的文章主要是给《围棋天地》写的专栏,还有就是在当时的灯笼论坛发的一些贴子。我在书的后记中说到写这些文章的动因:
  很长一段时间,更多的是对围棋的一种理性解读。写《围棋与中国文化》,包括后来做博士论文《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都是把围棋当做研究对象,作一种居高临下式的审视。那围棋成了供人赏玩的风景,情感上便总觉得隔了一层。并且,因为围棋拿到博士头衔,总有一种以“爱”的名义谋取私利的不安。
  其实,爱一个人,留一段情,是不需要太多理性的思考、判断的。黑与白,是世界上两种最纯粹的颜色。黑白子的相拥相偎,便有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许多的感动,可以供你去细细品味。
  《棋行天下》便力图以本真的情感,走近围棋,去诉说一段黑白情怀。曾走过不少留下围棋踪迹的地方,直接面对那一方山水,那一城一郭,一草一木,去触摸、感受黑白子的精魂,于是有了那一组“黑白之旅”;“感悟围棋”则更像守在同一方屋檐下,在平淡的日子里的唠叨、絮语;“观棋者语”大多为笔者围棋著述的前言后记,及有关围棋书刊的评论,站在一边看风景,自另有一番情趣;《网上棋缘》续的是与围棋的另一段缘份。以“黑白仙子”的名分,去泡“围棋”帅哥,与其打闹、嬉戏、调口味,围棋也就平添了别样的风情。”
  说到“黑白仙子”,就不能不提到洪洲兄,都是他做“网托”,把我拉到他主持的灯笼论坛中。我于是以“黑白仙子”的名义,男扮女装,在网上跟那帮大小ggmmjjdd厮混,嘻笑怒骂,居然赢得比“何云老”更大的声誉。那段时间,玩得真是开心啊!
  至于《黑白之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棋行天下》的续篇。反正重点都在一“行”字,边走边看。打头的一辑仍然叫“黑白之旅”,不过换了一种行走与观看的方式,即试图借助摄像机镜头,去观照围棋的历史与现状,揭示棋里棋外的多重意蕴。我所在的中南大学电视台曾想弄一个围棋文化电视系列片,以示对我所从事的好玩而崇高的黑白事业的大力支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流产了。唯一留下的成果便是这八集电视解说词。这些文字,也就成了几个棋里棋外之人一份“痴心”、“痴情”的见证。第二辑“围棋地理”是一组专栏文章。2004年,《足球》报改版为《足球?劲体育》,单一的足球专业报纸变脸为综合的体育报,围棋也就在其中有了一席之地。责任编辑方悟龙先生给我打电话,说准备做“围棋地理?发现之旅”系列,每期一个城市,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对这个城市围棋的历史与现状作一全方位的审视,并让我负责撰写“历史篇”。我觉得这策划别开生面,对传播围棋文化也善莫大焉,便应承下来。此后,独坐书斋,每个星期神游一个城市,大江南北,域内域外,正所谓上下五千年,行程数万里,棋盘小宇宙,天地大舞台,大半年下来,一张完整的围棋地理图也就成竹于胸了。
  第三辑“诗路棋迹”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旅行。2005年,应《围棋天地》编辑部之约,让我开个专栏,介绍中国古代围棋诗歌。我将之取名“诗路棋迹”。围棋,从遥远的时代,从黄尘古道、小桥流水、诗情画意中一路走来,给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人生留下了许多的印记。第四辑“黑白有道”追踪黑白的足迹,发掘其文化内涵,便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思想之旅、文化之旅。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旅行,因为围棋,且行且走且思,真的是乐趣无穷啊!


  三峡刘星补记:
  感谢你的认真反思,我们从你列举的许多章节里看见了一个文化的棋迷、理智的棋迷,更是一个纯真的棋迷对围棋的无限热爱。相对而言,你撰写的“围棋地理”、“诗路棋迹”至少对三峡刘星本人的写作模式是个启发,并由此探究出了一条道来。后来我在新浪网建立博客,美其名曰“棋艺文化客栈”,目前关注人气接近6万,而在榕树下网站的棋艺随笔《棋语人生》点击高达250万,正是具体的说明了围棋文化正在被更多的棋迷、伪棋迷、书迷喜爱吧!


  八、“手谈”


  三峡刘星:
  我身边有一本很特殊的棋艺书籍,那就是您和蔡绪锋先生合作的《围棋与东方管理智慧》,其中“棋道与商道”的观点和做法很是具有普世价值,请你谈谈和蔡绪锋先生的棋缘?


  何云波:
  《围棋与东方管理智慧》是我跟泰国正大集团副董事长蔡绪锋先生合作的成果,是“中国围棋文化研究丛书”的一本。丛书还包括我的《黑白之旅》,还有王经伦先生的《围棋的思维科学”、戴耘博士《围棋心理学》。《围棋与东方管理智慧》的主体是2005年,蔡绪锋先生请我去泰国,访问他的公司,然后作访谈。而后就有了关于“棋道与商道”的对话。蔡绪锋先生主管正大集团的商业、零售业,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也一直热心围棋文化,希望把围棋的理念融化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去。我们的对话的主题也就是探讨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围棋与管理、东方文化的关系,希望发掘围棋所蕴涵的东方管理智慧。古老的围棋与现代管理连姻,正体现了围棋的现代魅力。
  初识蔡绪锋先生,是2001年的贵阳国际围棋文化节。在“围棋之道?名人论坛”上,我和他都是被邀请演讲的嘉宾。但我是上午,他是下午,我们并未谋面。那天他讲了些什么,我都模糊了,依稀记得是谈围棋与管理的关系。
  真正认识蔡先生,已经是很晚了。去年5月,身为世界华人围棋联合会会长的蔡先生,牵头弄一套中国围棋文化研究丛书。也许是因为我写过《围棋与中国文化》,他把我找去,协助做一些选题的策划工作。后来,陈祖德、蔡绪锋先生任这套丛书的主编,我是执行主编,操持具体的事。因为这一机缘,便不断有机会接触蔡先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听他雄心勃勃地谈种种推广围棋文化的设想,陪他下棋。我们既手谈,又“口谈”,《围棋与东方管理智慧》便算是口谈的成果吧!

  三峡刘星后记: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华夏文化,世界奇葩。围棋自古不缺后来人,更不缺有心人。
  身逢其时,恰逢棋事,对话围棋博士何云波教授真是受益匪浅也。我们用网络的方式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局”。在此局中,三峡刘星出招用围棋术语就棋说棋,何云波教授从容应对,招招正手,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而先生每每别出心裁,随处预留悬念,让整个访谈充满了文化的气息和艺术的氛围。
  赵之云对古谱的研究和围棋词典的编撰,是上世纪80年代围棋文化的第一次更新,而胡廷楣在上世界90年代撰写的《黑白之道》是文化围棋的第二次更新,何云波先生出书于新千年的《围棋和中国文化》、《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是围棋文化的第三次升级。到了2010年前后是网络围棋文化的全新版本。更是当今的围棋文化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趋势——即从精英走向到大众,从雅舍开放到旷野,从学术扩散到民间,从国外聚焦到国内,从现实交汇到网络——当我们身逢其时,又恰逢棋事,真是幸事。这是时代发展也是围棋文化发展的进步,必然的进步。
  围棋文化的探究必将成为华夏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附录:


  世上唯一的围棋博士、教授何云波:男,生于1963年,文学博士,原籍湖南新田县。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称号,并被确定为“新世纪湖南省首批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和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西安棋院 | 棋院论坛 | 学棋天地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西安棋院 地址:融鑫路3号自力大厦6楼 技术支持:恒星天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