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抗是南朝时期的围棋高手,此人仕途虽然惨淡,棋盘上的功夫却出神入化,被时人推为“第一品”。不过,史书上只记载了他下过的三盘棋,其中两盘落败,一盘胜负不详,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第一局棋是和宋明帝刘彧的对弈。刘彧是从宋王室的宫廷喋血中幸存下来的,当上皇帝更属偶然。他生怕有一天被人取而代之,故而绞尽脑汁剪除皇族内部的假想敌。如此一来,脑子就有点不大够用。他虽然喜欢围棋,水平却很臭,每次下棋都要将棋盘撤掉七八道格子,改用小棋盘下。不过他毕竟贵为皇帝,围棋界岂敢怠慢,评委们关起门来一番磋商,便给了他一个三品的“职称”。三品也是高手中的高手了,用现在话讲,虽然抵不上院士,好歹也算是个博导,属于教授中的翘楚了。
刘彧很高兴,自信心也陡增,便到处找人切磋,自然是屡战屡胜,谁也不敢赢他。一来二去,刘彧便找上了王抗,“依品赌戏”,就是说按照围棋的规矩公平决斗。王抗没法子,只好惶惶应战。这盘棋下得王抗心神俱疲。实打实地下吧,刘彧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万一恼羞成怒,没准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住;觍着脸故意输吧,又怕露出破绽,让皇帝下不了台,有欺君和侮君之罪,更是吃不了兜着走。所以,王抗一边不动声色地找机会让棋,一边时不时做出一副懊恼相,说:“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直到战战兢兢地输掉这盘棋,才长长地舒了口气,好在“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南齐书·卢愿传》)
第二局棋是和褚思庄的手谈。萧道成篡宋建齐后,闲暇之时喜欢下棋,围棋界也给他定了个职称——“二品”。不过,他比刘彧的肚量大得多,很有自知之明,他曾与直閤将军周覆下棋,想悔棋,“覆乃抑上手,不许易行”,他也不以为忤。(《南史·齐本纪上第四》)所以,对于真正的高手,他似乎更乐于观棋。
一次,萧道成让王抗和褚思庄对弈。褚思庄是货真价实的二品高手,善于进攻,但脑子比较慢,下快棋不行,王抗则思维敏捷,善于取势。这局棋从上午一直下到太阳落山,萧道成看累了,便令二人休战,五更再来决战,结果“抗睡于局后,思庄达晓不寐。”(《南齐书·虞愿传》)就是说,王抗闻令后在棋盘边上倒头便睡,而褚思庄则端坐思考,一夜没合眼。遗憾的是,此番决战最终胜负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
第三局棋是和北魏棋童范宁儿的对战。齐武帝永明年间,北魏秘书丞李彪多次出使萧齐,和齐武帝萧赜建立了很深的友谊,萧赜曾亲自送别李彪,并“命群臣赋诗以送别。”(《魏书·李彪传》)据《魏书·蒋少游传》记载,一次,李彪带来北魏围棋神童范宁儿,开展围棋外交。萧赜不敢怠慢,命王抗出战范宁儿,结果南朝第一高手竟然败在北魏无名小辈的手中。
对于王抗的落败,后人各有说法。有的认为范宁儿棋力达到一品,有的认为王抗轻敌,求胜心切。明王世贞在《弈问》中则认为:“抗重而宁微也,宁儿以有心待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意思是说,范宁儿获胜是因其名不见经传,且对王抗的棋有针对性地研究,而王抗是众矢之的,难免有失足之时。
剑有剑道,棋有棋道。真正的棋手一旦坐到棋局前,便凝神聚力,心无旁骛,眼中所见、脑中所思唯有棋枰天地,而对弈之人的身份、地位、贵贱、荣辱则统统不在眼中。然而在传统社会里,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这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小小的棋盘上。从棋力上讲,王抗无疑是一等高手,但他的社会地位却很卑下,仕途也很窘迫,因此遇到手操生杀予夺大权的宋明帝,只会低眉顺目,而面对身份低微的范宁儿,又不由自主地生出骄矜轻慢之心,结果小河沟里翻船。只有和褚思庄的对弈,才表现出他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本我——虽然胜负不明,但定然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对决。由此可见,平等与尊重实在是人生学问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