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棋局 陈祖德与病魔下了一局32年的大棋
早在2009年,陈祖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自己一生献给围棋无怨无悔,“自7岁和爸爸学棋到现在,我乐此不疲,围棋是这世界上最有趣的游戏。”他的传奇经历就是从他7岁那年开始的。
1944年2月19日,陈祖德出生于上海。7岁开始,跟着爸爸学习围棋,一开始对手是大他一岁的姐姐,但只喜欢洋娃娃不喜欢围棋的姐姐,很快就不是他的对手了,让子棋已经让到25子(让子棋最大数字)。然后父亲成为了他的下一个对手,大人坐在沙发上,小孩坐小帆布凳。爷俩约定:等儿子赢了父亲,就交换座位。
两个月后,父子俩交换了座位。
陈祖德学棋刻苦是出了名的。在小学时不论是寒假、暑假,陈祖德都跟人下棋,但当时他从未想过下棋也能成为一种职业。直至念初中时,功课开始多了,陈祖德不得不跟围棋分手了。
转眼陈祖德到了该上中学的年龄,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在考中学时,陈祖德面临着三种选择:上美术学校学画;边上学边学棋;专心读书。
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的陈祖德,除了下棋之外还有个爱好——画画。陈祖德曾经告诉记者,“我姐姐至今还给我保留着几张我十多岁时画的画,她经常和我说‘我不搞绘画是一种错误。’”陈祖德的姐姐叫陈祖芬,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曾连续5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及其他文学奖几十次,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二十多种。
除了上美术学校,陈祖德另一条路是边念书边学棋。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济深先生知道有陈祖德这样一个围棋天才少年,对他很关心。李济深曾经托人给陈祖德家人一封信,大致意思是说北京有个棋艺研究社,让陈祖德去那学棋,在附近找个中学念书,既可念书,又便于学棋。但考虑到远离父母,因此被陈家婉言谢绝了。于是,陈祖德来到上海位育中学(后改为51中学)专心读书。1958年他所在的班级搬进工厂半工半读,逐渐适应了造船厂生活的陈祖德,有了“当一名油漆工”的志愿。
然而,命运有时就像一个爱开玩笑的老人,当陈祖德渴望下棋时,客观条件不允许;当他决心舍弃下棋时,却阴错阳差地迈入棋坛。就在1958年底,学校接到上海市体委的通知,要陈祖德去市体育宫参加围棋集训。此时的他已经爱上了油漆工这个工作,舍不得离开那些熟悉了的工具。体委又催了一次,校方也找他谈话,陈祖德仍然下不了决心。最后还是他围棋爱好者的父亲亲自来到工厂,把被子一卷,把所有的杂物往网兜里一扔,拉着陈祖德走了。
陈祖德一边走,一边往后看……1959年1月的一个傍晚,陈祖德怀着复杂的心情迈进上海市体育宫的大门。
陈老说过 不排斥安乐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围棋的崛起,是从陈祖德开始。
陈老逝世后,网上曾有棋迷评价说:“从陈祖德到聂卫平、马晓春,再到常昊、古力,几乎就是这五位大国手的接力,把中国围棋一步步带到日本围棋的前边。今陈老逝去,令人感怀。”
刘小光是陈祖德的徒弟,也是其业内最好的朋友,在陈祖德生命最后的日子,他一直陪伴着陈祖德。他向本报记者详细回忆起陈老去世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陈老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神志清醒,还突然跟妻子说“白子第20手有问题!”妻子赶紧拿出他编纂的古谱书稿,一张张拿到他眼前问他说的是哪一张棋谱……这一幕不禁让人为之感动。
陈老在临别之际,嘱托刘小光九段帮他完成《中国古谱大系》,这是他一生所爱、最后的牵挂。刘小光身材魁梧,在业内有“棋盘大力士”的称号,但就是这位硬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音低沉,几度停下来不语,眼眶中含着泪水……
“我陪陈老散步的时候,他说过安乐死,他不排斥安乐死。有一次他说,到了最后就了结了自己……”刘小光说,“陈老是有信仰的人,他比常人坚强。我觉得可能是这套书让他改变了主意,没有了安乐死之类的想法,为的是能抢时间完成书稿。”
《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全套14册,全书1120万字,图谱11000多张,是凝结陈祖德毕生心血的巨著。在他与绝症抗争的日子里,《黄龙周虎》、《血泪篇》等12册已出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陈祖德一直坚持做最后两册的棋局演变,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全系书籍面世的愿望。“在陈老离开前的最后一天,他告诉我,‘我来不及了,你帮我把它完成吧。’当时陈老虚弱得连音调都变了,不像正常人的发声。”刘小光回忆说。虽然没能亲眼看着书籍面世,但陈老弥留之际给最后一册书想好了名字,名叫《盛世国手多》。刘小光最后向记者说:“这是陈老的遗愿,我会尽力做好,否则对不住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