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围棋在各项赛事中成绩喜人,连战连捷。第18届三星杯首轮小组赛双败淘汰赛战罢。毫无意外的,中国棋手占据了十六强中的大多数席位,取得了11人对5人的人数优势。在本届三星杯32强中还有五名三十岁以上的棋手,16强他们则全部败退。第4届穹窿山兵圣杯的四强,也由四位生于1990年前后的中国女棋手包揽,其中最年轻的於之莹生于1997年。
关于这一问题有很多解释,毫无疑问,这是围棋近几十年来体育化竞技化的结果。由于围棋体育化职业化后,投入职业人数的增加,竞争的激烈史所未有,直接导致了技术进步的加速。职业人数的增加,职业赛事的增多,使比赛用时不断缩短,赛程逐步压缩直至一日双赛,比赛成为了考验体力的项目,是造成今天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长者力不从心都是很自然的事。这个趋势与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好有一比。
在经济学中,“创造性毁灭”是熊彼特提出的一种创新观点,指的是在长期的竞争中,企业会不断发展新的产品与新的生产过程。在每一次大规模创新过程后,原有的垄断势力被毁灭,故谓之“创造性毁灭”。伴随着这个新名词产生的,是熊彼特个人对资本主义未来命运的担忧。在他看来,由于经济人逐利的无限性,无止境的创新是无法避免的。但资本主义经济本身无法承受因创新而快速膨胀所带来的能量,终将走向崩溃。
在当代棋界,“创造性毁灭”或许真的存在。以李世石崛起为代表,棋风的革新与顶尖层年龄段的下降就成为一种趋势,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伴随着这种创造的,是前辈“三四十岁得天下”的垄断结构的毁灭。不过与十几年前棋界只有一个李世石不同,伴随着整体性革新的浪潮,目前棋坛的九零后高手们个个都是加强版的李世石。这无疑使“二十岁无敌”的垄断模式也瓦解了(打破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旧有的围棋技术模式)。棋坛的低龄化,就在一代代的创新过程中实现。
随着“创造性毁灭”这一名词带来的疑问是,棋界会因为这种趋势而走向一个未知的悲观未来么?创新毫无疑问是好事,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皆依赖于此。不过创新究竟有没有止境?熊彼特与马克思殊途同归的一点,在于熊彼特认为人类在创新到一定程度后,“创新”这一词就因为常态化而不复存在,从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自动消灭,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围棋技术在近几十年中飞速发展,可惜今人无法知晓未来。或许正如熊彼特对资本主义未来所持的悲观态度百年后也没有成真一样,若干年后的围棋会发展成什么模样,终究不能由我们来做出精准的预言。
不过,棋迷对围棋的热爱终究不像经济学的“理性人”那样行为标准只有利益的考量。在理性人之外,棋迷更多的还有一种“感性人”的情怀。旧有的垄断模式因为时代的创新而被淘汰,但棋迷对于六超时代、聂马时代,乃至古李时代都有一份念念不忘的感情,甚至于将这种情绪两相对比,产生对眼下的棋界格局的遗憾心理,甚至厌弃。恐怕,这才是“创造性毁灭”对棋界最大的伤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