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土成山话清源
-----草根痛悼围棋巨匠吴清源仙逝
伊江春水
如果生是一幅长卷,这一天,百岁清源吴先生已是翻到了最后一页;如果生是一场难局,这一棋,吴先生也坚持收完了最后一个单官。2014年11月30日凌 晨,一代棋神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天堂那端他的夫人吴和子(原名中原和子)、好棋友木谷实、善心人士山崎有民与濑越宪作(二人曾促成吴清 源赴日学棋)诸公想必已恭候引领多时了。
回眸百年生平,清源吴先生正是王勃所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公本名吴泉,行三,1914年生人,其母张舒文,清末翰林张元奇之长女。父名吴毅,乃福建闽侯一盐商之后,曾留学日本,酷爱围棋,归国时曾带回大量日本棋 书。古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吴清源的大哥吴炎说:“父亲在北洋军阀政府平政院任科员,有一天忽然拿出棋盘棋子来教兄弟三人下围棋。不久,我们棋力都赶上 了父亲;父亲又拿出棋谱来,一盘盘摆给我们看。三弟一接触棋谱就着了迷,早晨一起床就坐在桌子边打棋谱。吃饭时,不催他不去吃;夜晚,不催他也不会睡。他 整天打着棋谱。先是打黄龙士、施襄夏、范西屏等名手的对局谱,后来是日本本因坊道策等人的棋谱。”小吴泉兼收并蓄,于入门之初便打下了好底子。
子欲养而亲不在。吴泉11岁痛遭父丧生计艰难,然此时因得与顾水如等京城名家对弈,棋艺已经名动京师。吴泉虽然年未弱冠,对局人也以大人对待他。有人便从 “泉”字引出“清源”二字。自此,“吴清源”三字就代替了“吴泉”。后经顾水如引荐给好棋的段祺瑞,受段资助每月100银元,苦捱时光。陈毅元帅说,段祺 瑞的一生干了很多坏事,但对围棋还算干了一些好事。主要就指的这个。
吴清源的神童之名传到日本,立即博得围棋人士眷顾上天之珍,经山崎有民和濑越宪作先生穿针引线,年十四东渡,据说为保障吴清源赴日求学,濑越宪作去找曾经 资助过孙中山的日本政要犬养毅。犬养毅沉吟之后反问濑越宪作:“你把这么一个天才带来日本,如果有一天他把你们全部打败怎么办?” 濑越宪作回答说:“那正是,如我宿愿。”心情复杂的犬养毅还是点了头:那好吧,你带他过来,我来保护他。
为棋而棋、不忍乎明珠泯灭,濑越宪作当得“棋痴”之谓。人说,北京最排日的报纸《益世报》也不惜以重篇幅赞美日本棋士的这一举动。
人非生而知之者,吴清源在棋中求道兼求生。古有愚公者,苦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起移山之志。吴清源却是造山者,自己负土成山,砥砺十数年终成群山之巅。在日 本读卖新闻社主办的十番棋擂台赛中连胜日本顶尖棋手,计1939年对木谷十番棋;1941年对雁金准一十番棋;1946、1950年对桥本宇太郎二次十番 棋;1943、1951、1952年对藤泽库之助三次十番棋;1953年对坂田荣男十番棋;1955年对高川格十番棋。在以上十番棋中,将除雁金准一以外 的对手全部降至先相先或定先,从而被公认为棋界的第一人。
一个中国人,以超强实力君临日本棋坛,筑就长达约30年的“吴清源时代”,诚属可遇而不求者。尤其是,在日军铁蹄横扫东亚,对日作战一胜难求的大背景下, 作为棋士吴清源打遍日本,仅凭一已之力,将全日本最顶尖的棋手打到降级,极大地提升了在日华侨的民族自尊心,这一点当是无可匪议的。众所周知,十番棋被称 作“悬崖边的白刃格斗”,对积弱的、一胜难求的中国人来说,这是最大利好,也是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世俗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
要达到这样的高度,用黄金铸不出来,从人海里也找不出来,他在围棋中所达到的高度,曾是几代人所不能企及。中国围棋一直到聂旋风时代,才得以与日本围棋平起平坐。
吴先生的百年生涯正值中华民族从极衰返盛的百年,于棋之外,他不过是沧海一栗,孤悬海外颠沛流离。鸿飞九霄亦自为生。吴清源生计在日本,我们为何苛责于 他?梅兰芳先生到日本表演,也曾会见过吴清源。吴清源请他转达:派有围棋天才的少年到日本留学,吴愿意负责悉心指导。吴清源在其自传《中的精神》一书中披 露,在陈毅的亲自过问下,吴清源两次牵线搭桥,在日本找好了住处,准备让陈祖德赴日学棋,吴清源甚至准备亲自教棋。可惜由于当时国内忙于种种政治运动,两 次均未成行。至今,吴先生的徒弟仅林海峰、芮乃伟,受他指点的也仅台湾旅日棋手王立诚等寥寥数人。
作为最了解吴先生的人,吴清源的和子夫人曾自陈:当时给吴先生介绍对象的人很多,吴先生之所以挑上她,全是因为她的名字好――中原和子,她说“中原”让吴清源想起自己的故乡中国。窥斑知豹,就此可想他一份海外游子郁结孤独的魂灵。
公孙杵臼对程婴说:死容易,抚孤难;唐将南霁云也 说:吾所以不死者,欲将有所为也。洗尽铅华,盖棺论定,百岁清源,活着就是一部传奇。洋装虽然穿在身,骨子里还是中国人。百岁清源,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 黄河九曲,因为他的炎黄血脉,他在骨子里永远也没有改变他是一个中国人。或者至少,吴先生永远是我们争取的对象,至少是统一战线的对象。那些所谓“义愤填 膺”的呵责,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如今只能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而欲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去博得敌人的喝彩的,正是“关 门主义”的作法。
20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