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围棋>>湘军围棋>>杂文散记

 主题:童年----看戏

椰汁棋仙  发表于2014-11-11 17:14:38.0


 

童年----看戏 我的童年时代,老家没电,当然也就没有电视机,吃完晚饭后的消遣一般是跟随爸妈到邻居家(或者邻居来我家)听大人们天南地北、妖魔鬼怪的闲扯,最高兴的莫过于哪家结婚或过寿请戏了,请戏有三种,一般的是电影,有钱人家有时也会请花鼓戏班热闹一天或者一晚上,没钱或者许过愿的会请皮影戏(我出嫁的时候爸爸因为祭祀时给奶奶许过愿就请了皮影戏),不过皮影戏一般是老人家喜欢的玩意,小孩儿都结伴玩去了。 电影场子一般都是打谷场,公社时留下的打谷场很大,每个队上一般都有一个,能坐上好几百人(当然也有些在自家坪前放的,那场地就小多了)。放电影时,白色的银幕四角被绳子捆紧,扯在两旁的树上或临时搭好的竹竿上,风一吹,好象要倒塌似的。投影机的光束时不时的将经过的人头投射到了银幕上,就感觉银幕上有无数个脑袋在晃动,有顽皮的小孩还会特意跑到投影机前举起手来,于是便有无数小手在荧幕上飞舞。一般主人家吃晚饭前就会用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的放着歌曲,歌曲是革命歌曲,一放周围几里的人都能听见。歌曲是最好的联络方式,人们一听到有高音喇叭里播放的革命歌曲的声音,就知道一定是有什么重大的新闻或是喜庆的事了,对于村人来说,看电影莫过于最大的喜讯了,一传十,十传百,听不到广播的很多人都知道放电影的事了。于是,各队的人都立即行动起来,早早的做晚饭,或者是叫自家小孩或是不劳动的人早早去占个有利地形。   那时为了看上一部电影,往往要跑好几里远的路程,甚至是跑上十多里路,也在所不惜。跑路看电影就像冲锋陷阵一样,三、五、十个人共着一个手电筒,天气好的时候就干脆只乘着月光镗镗镗的往前冲。也有的时候因为只是听说某个地方有电影看,兴冲冲就跟风似的去了,走了七八里却发现找不到地方,又打倒回府,却也不见得多失望,一路人来回说笑着,时间就这样打发了。   那时的电影数量不多,流到乡下的就更少了,最有印象的就是《地道战》、《燕子李三》、《七品芝麻官》和《宝莲灯》了。等到电影一散场,月亮差不多就落下去了,大家回家的心情也就如来时急切,有时一挤一堵就跟家人邻居散了。那时民风淳朴,也没人担心过小孩被绑啊什么的,所以自己一个人回家的时候也是有的。寂静的夜里,乡间的小路更是显得阴森,鞋子落在地上还有回声,感觉后面跟了人,回头看看却又没有,只得三步一回头,到后来更是一路小跑,等到到了家,睡一晚上就什么也不记得了,下次有电影还是兴冲冲的去了,看得起劲了,也不管身边有没有熟悉的人,还会不会要自己一个人回家了。 由于请花鼓戏的不多,那就更珍贵了,一般哪家队上有请戏的,都会把自家爱看戏的亲戚请到家里来吃晚饭或者提前来住一天。花鼓戏一般在秋冬请的比较多,那时田里都收了谷,那就是很好的戏场子了,搭上一个木板架子舞台,前面梁上挂上两盏棉花扎成的煤油灯,时不时还得有人去添点油,演员们就能在上面给大伙表演了。 秋天天气一般是很好的,晚上一般都有月亮,有时也就省去了手电筒的电池钱了,去的路上你照着白色的地方踏过去就行了,当然也有“失蹄”的时候:碰到有的田里地耕了,再放上一些水,你就惨了,你以为那是路吧,没成想一脚下去,满鞋都是水和泥巴,我就碰到过,回去是不甘心的,于是就着一脚的泥巴和水把戏看完,回到家的时候,水已经干得差不多了。 花鼓戏目印象深的就是《薛刚反唐》《杨家将》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穿着光鲜亮丽的戏服、化着浓妆的演员了,其中一位王姓的女演员,老喜欢女扮男装演相公,又帅气又演得好,我儿时的梦想就是跟她一样当个女扮男装演相公的演员,只要听说有她参加的戏,十里二十里的都会跟去,那时不懂时髦,现在才知道,其实我小时侯就是个超级FANS,而她就是我的偶像。现在她应该是个六十来岁的太太了,不知还有没有在舞台上舞刀弄枪了,就是有,应该也只能演老爷了吧。   现在,我来到了这座城市里,远离了村庄,也远离了乡村里的电影和花鼓戏。在这座城市里,电影只是在电脑里,在网络里,城市的电影只不过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供人们享受的符号而已;而专演花鼓戏的频道,我都不会做片刻停留了。要看电影,只要轻轻一点击,就出来了,或是到小摊上随便租几部碟子,什么类型的都有,就能享受到其中的极乐世界。但是再刺激再恐怖再娱乐的片子好象都不能引起我的任何回忆了。电影多了故事和情节,但看电影却少了情趣。没有情趣的事对于一个追求情趣的人来说,这本身就等于是虚无。直到现在,我满脑子充塞的还是那些乡村里的电影,确切的说,不是电影本身,也不是结局,而是过程。看电影的整个过程本身就成了一部电影。村庄就是一部电影,村庄每天都在演绎着电影。

 


用文本帖子回复 用所见即所得帖子回复
用 户 名           密 码     新用户注册
标    题  
帖子内容  
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