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Contact Us
  地址:融鑫路3号自力大厦6楼
  电话:029-88270379
  传真:029-88270379
  手机:杜老师 13572152284
  网址:www.xawq.net
  信箱:923083746@qq.com
  


逆战·李世石自传(二)
2013-09-15 16:00:00.0| 发布者: 网络|网络转摘

逆战路李世石自传(二)
一生的对手:李世石VS古力(右)

 

第二部 落子 带着自信上战场

 

布局,中盘和终盘

 

“在比赛之前,会不会对本局如何下在内心里打一个底稿呢?”

每当遇到这样的提问,我之恩你刚说:“这个啊,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这样回答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有些比赛早已经决定了哪一方执黑先行,但有些比赛不到对局前是不知道谁先谁后的。如果还没有确定谁执黑先行的话,事先做准备工作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的。在对局现场,一旦确定哪一方执黑先行之后,肯定是要想一想接下来如何布局、如何行棋的。但是,如果已经事先确定哪一方执黑先行,特别是含金量很高的比赛,一般来说都在做准备工作。对于职业棋手来说,没一盘棋都非常重要,但是在面临棋战的决赛之类的大胜负的时候,准备工作肯定会对自己有帮助。这个道理很简单。

 

同样的布局有时也会不一样


围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特别是在布局阶段,即便是同一个布局,也会因为时间的不同、棋手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变化。有的布局,大家认为对黑棋有利,但在同一个对局室出现的同样的布局,也许就变成了对白棋有利。因此,布局在围棋比赛中是最深奥的,也是最难掌握的。即使是顶尖职业棋手,只凭借区区数子,也很难准确地在天地广阔的布局阶段把握局势。因为人们对于围棋的认知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布局是围棋最难掌握的论据之一。

在布局阶段,心情、感觉和经验等等都会给棋局带来巨大的影响。我首先想到的是“今天要这样下棋”。“今天下这个布局”是自己的一种感觉。至于布局结束,再回过头来看的话,所谓感觉和心情之间有几分相似之处。虽然今后也许会出现新的布局,但就今天来说,还没有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布局。布局结束以后,结果基本上相差无几。这些都是“今天这样下就对”的心情,或者感觉强烈作用的结果。

围棋分为序盘阶段、中盘阶段和终盘阶段三部分。如果从对比赛结果影响的比重大小来分的话,包括布局在内的序盘阶段占30%。就本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序盘比终盘更重要。

中盘是“围棋之花”。因此,中盘下得好的人,就能够成为最顶尖的棋手。在中盘阶段,通过正确的计算和准确的形势判断,只要能够抓住胜机,就能够赢棋。到了终盘阶段,由于大部分棋型已经在中盘阶段定了型,所以中盘形势判断到底还有多大的意义,的确是一个疑问。

李昌镐九段在围棋界有“神算”和“官子达人”之称。的确,李昌镐在中盘阶段的实力天下无敌,是名副其实的“神算”和“官子达人”。现在,李昌镐的终盘能力不再像以前那么强,难道说他的实力也不如以前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李昌镐的终盘和以前下得一样出色。只是现在的终盘的意义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

过去,相对来说,棋手都对终盘有所忽视。像李昌镐那样把终盘走得滴水不漏的棋手非常少。那主要是因为大家对于终盘阶段的研究比较少。看到李昌镐出神入化、屡建奇功的官子技术,大家才明白终盘阶段的重要性,并各自展开了很多研究。因此,棋手之间终盘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均衡。

虽然大家都对李昌镐的官子技术赞叹不已,但事实上,他的技术特点是终盘阶段实力最强。如果终盘阶段能力不强,是不可能凭借终盘阶段的实力获胜的。虽然只要序盘、中盘和终盘阶段的实力都强,就一定能够成为顶尖棋手是一句废话,但是如果在这三者中间挑选一个能够决定比赛胜负的阶段的话,那自然就是终盘阶段。虽然序盘是必须经过的阶段,但是如果中盘下得不好,就谈不上终盘阶段的拼搏了。我们所说的“终盘强”本身就包含着“中盘实力强”这层意义。

 

棋风形成的瞬间


围棋爱好者非常喜欢讨论对职业棋手的棋风类型进行比较、分析,例如李昌镐九段是“隐忍型”,我是“强硬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那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棋手永远要按照自己的棋风类型来下棋呢?那么李昌镐九段在应该战斗的时候,是不是不会选择战斗呢?其实,这也不是绝对的。在需要战斗的时候,李昌镐九段施展强硬作战的能力绝对不亚于其他任何棋手。

在战斗能够带来有利局面的情况下,任何一位棋手都会选择战斗。我也一样。如果隐忍、退让能够得到好结果,谁也不会一味地寻求战斗。至于战斗好,还是隐忍好,很难下一个准确的结论。李昌镐选择隐忍,我则选择强硬。那个时候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棋手的棋风。

我的棋风类型是布局弱,中盘强。当然,绝大多数棋手都认为“中盘李世石最强”。因为承认自己中盘弱的棋手是很难在围棋界生存下去的。至于终盘,没有特别的强者,也没有特别的弱者。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

 

原则和现实之间

 

我当初学围棋的时候,认为围棋就是娱乐,或者是游戏。围棋里既没有道,也没有哲学。如果6岁就能够明白的话,那就太不简单了。但是,开始学围棋的时候,我也有自己的一个考虑。我学围棋的最大一个理由就是“下围棋很好,很有趣”。绝对不是因为“尊敬某人”,或者是“像什么样的人”,才走围棋之路的。

 

从“赢下一盘棋”转变为“赢这一盘棋”


我不知道关于围棋的哲学,但是我知道围棋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开始下围棋的时候,我还有些不太心甘情愿,但是当我战胜比自己年龄大的对手,并且最后赢了父亲,再加上周围的人都称赞说“这孩子下得真好”之类的赞美之辞,我才开始专心下围棋。虽然这是非常单纯的理由,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学棋动机了。尽管我一开始把围棋当作一种娱乐,可到后来我也就逐渐爱上了围棋。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围棋是我在飞禽岛上最喜欢,也是唯一的娱乐。就像现在的孩子喜欢电脑游戏一样,我喜欢的是围棋。如果我出生在现在,我也许会成为一个专业游戏玩家。

正式来到道场学棋,除了围棋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游戏可玩。把入段——成为职业棋手当作目标之后,我的生活基本上都和胜负世界息息相关。对于研究生来说,入段比赛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在其他对局中输或者赢,并不是那么放在心上。就围棋的胜负而言,事实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道场里赢一盘棋,那只不过是研究生之间的一次聚会,就当作一次实战练习。如果赢得很艰难,那么就很难保证下一次还能够赢。所以在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是下一盘棋要赢。如果以这样的谨慎态度下棋的话,不知不觉之间就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成绩。

我是在13岁的时候入的段。入段之后,我的生活一分为二地分为“现在下的棋”和“下一盘要下的棋”。虽然“下一盘一定要赢”的想法很重要,但是,成为职业棋手以后,“现在这一盘棋一定要赢”的压迫感越来越强烈。在职业棋手的对局中,每一手棋都得负责,要考虑周全,谨慎落子。因此,在下围棋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起了责任感。成为职业棋手之后,我的心态的确与研究生时期不一样,对局的感觉更是完全不同。

对于职业棋手来说,下一盘棋就像从岳父那里借来的瓷器一样。这是岳父倾注全部心血创作的一个作品。所以一定要对这样一个作品负责到底。同样的道理,职业对局的棋谱会流传后世,所以与当业余棋手的时候相比,责任感更深重。

开始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对局的胜负欲望和责任感也逐渐增强,感觉每一盘棋都非常重要。在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关注之后,不仅要考虑赢棋的事情,更得考虑到对局的质量。这些都非常重要。观众就像拿着显微镜一样,不仅对我的没一盘棋观察仔细,更有甚者会对每一手棋进行剖析。

“这样下就能应,不就行了吗?”
“这也不像是李世石的下法啊。”
我经常能够打听到这样的评论。

现在的每一盘棋的比重和压力明显是新人时期无法相比的。如果从成长的角度来看的话,当然是赢得下一盘棋的胜利更重要。但是,又有谁会这样做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棋风类型也会有所变化。棋风类型改变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小心谨慎。当然,事事小心也不是一间坏事。如果不小心,非常轻率地行棋,那么就会失误连连。但是,也有“过犹不及”这个说法,就是说如果太小心的话,也不会有好结果。

如果下围棋时小心谨慎的话,当然可以避免一些棋盘上的风险。例如,我现在有两种下法,面临着选择。一种是吃掉对手的大龙,战胜对手;一种是围好实空,也能赢棋。吃掉对手的大龙赢得的确很爽,很刺激。另外,屠龙赢棋的概率是60%,围空赢棋的概率是55%。如果小心谨慎的话,就有可能选择赢棋概率更高的屠龙胜,而不选择围空赢。

当围空的时候,即便是思路错误,或者出现失误,受到一定的损失,也还有挽回的余地。如果是屠龙的话,风险就大大增加了。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屠龙失败,棋局也就此结束了,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当然,如果形势不利,或者是形势不相上下的局面,只能选择屠龙这样的胜负手的话,那就必须下定决心屠龙。如果是形势稍好,小心谨慎行棋,有望获胜的话,选择屠龙就不一定是好办法了。

与以前相比,号称是“凭借特有的胜负感觉进行战斗”的我现在也明显变得小心谨慎了,甚至说有些过于执着了。当遇到两种胜负概率相同的道路的时候,我有时候会选择屠龙,有时候也会选择围空。我的指导思想是“安全至上”。我也担心这样是不是太过于小心了。

“攻击性”是我的特殊标记。这是我的优点。如果过于小心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我的棋风。所以有时候我也处于两难的境地。我现在正努力在攻击性和小心谨慎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补棋放心,不补则不安心


围棋比赛中,有得局面不是面临两种选择,而是多种选择。如果没有找到最佳行棋路线的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后悔不已。这并不是说因为这手棋就输掉了比赛。

特别是在补棋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特别是在不一定要补棋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更安全的下法,补一手棋。

任何人都不可能像神仙那样,下棋没有失误。职业棋手的最高目标就是下出高质量的棋。但是,在计算的时候,有可能判断这里不需要补棋,事实上却往往需要补。

从“围棋的道”来讲,这样的态度不可取。相信自己的计算能力,或者即便失误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下棋,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如果不相信自己,去补无关紧要的一手棋的话,就不可能有大发展。

但是,在连我也不能够确定的情况下,我往往会补一手棋。其他职业棋手也和我一样。小的时候,特别是在刚刚接触围棋的时候,我非常相信自己的计算能力,所以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下棋。现在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越是遇到重要的比赛,我就会越小心。有时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会补一手棋。

如果遇到局势旗鼓相当,或者是一手棋就可能决定胜负这样如履薄冰的局面时,补一手不必要的棋,就能够放心。否则,总是不能释怀。如果局势对我比较有利,往往还会有这种补一手棋的心理。“这样补一手棋,就结束了。无论如何,我的局势很好。”一般来说,补一手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放心,得到某种确认。

如果从补一手棋就能够保证胜率的角度来看,这样做还是有助于赢棋的。说到底,职业围棋界是适用“胜者王,败者寇”法则的典型代表。本来是已经稳操胜券的棋,结果由于自己的失误,大龙被屠,惨遭逆转的话,往往就会有种“早知道补一手棋,这样就不会有事了”的想法,后悔已迟。

在围棋比赛中,重要的对局往往关系到棋手的巨额收入和莫大的名誉。毕竟一个人的全盛时期有限,不可能永远保持不败。

到了40岁的时候,大部分棋手开始走下坡路。如果棋手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到了60岁、70岁还能够保持鼎盛时期的实力的话,那么完全有能力取得好成绩。但是,就大多数棋手来说,鼎盛时期的寿命不长,从十几岁、20岁出头开始出成绩的话,往往也只能保持到40岁左右。每一名棋手的情况不同,有的巅峰状态保持20年,也许更长。其实,20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

虽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但是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无论是重要的对局,还是普通的对局,补一手不易要的棋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人都需要谋求发展。为此,人人都要无条件相信自己的感觉。虽然补一手棋不代表不相信自己,但是这多多少少会引起不安或者对自己的不信任。这其中的原理不言自明。

不知不觉间,我也变成了那种有小心翼翼下棋的心理暗示的棋手。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自己,努力下好每一盘棋,走好每一步棋。

 

大脑控制力就是实力

 

在周围棋手中,有的人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明明他的实力非常强大,居于顶尖水平,完全有可能多次夺取国内棋战,甚至是国际棋战的冠军,却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究其原因是没有好运气。在棋战中,往往不是靠一两盘棋的胜利,而是要连续赢十几盘棋才能够获得冠军,摘取桂冠。虽然夺冠需要实力,但不能够忽视运气成份的存在。他们有的人往往跌倒在冠军宝座之下,在决赛之类的重要对局中无法发挥出平常的水平。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应该好好反省以下大脑控制力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也有亲身经历。

 

提高成绩的秘诀就是大脑控制力


从小时候起,我经常听到岛上的人称赞我“围棋下得非常好”。围棋界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只有在15岁之前入段才会有大成就”。1995年,13岁的我成功入段。虽然周围的人对我抱有非常大的希望,但在入段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并没有取得特别像样的成绩。从2000年棋,我才开始出成绩。当年,我获得了巴卡斯杯天元战和倍达王战两项冠军。2001年,我打进了第5届LG杯世界棋王战的决赛。在面对决赛对手、“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时,我取得了两连胜的完美开局。但在两个月后的第3局比赛中,我痛失好局,气势也完全站到了李昌镐一边,我最终连输三局,以2比3的总比分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尽管当时我还是一个三段的稚嫩小棋手,但能够在与李昌镐的对决中取得两连胜的开局,足以让世人开始关注我。

在取得好成绩的2000年之前与之后,从我的对局来看,无论是实力上,还是对局的态度和心情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入段后的最初几年时间里,我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成为职业棋手后,只要是参加正式比赛,任何一位棋手都把赢棋当作第一目标。因为只有一盘一盘地赢棋,才能够最终获得冠军。2000年以前,我也是这样努力。因为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想在比赛中输棋。

追求当前得益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如果不注意当前对局的胜负问题,而只是一味地给自己设立一连串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成就。

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才最终明白,重要的不是执着于一盘一盘的赢棋,而应该是要切实地把握好自己的行棋,控制好自己。

1998年,父亲去世对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思考我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从此以后,我对局的心态、心情和哲理都有很大的变化。另外,我把目光集中在反思自己的围棋上,找到了问题所在。明白了这些东西之后,我感觉自己似乎获得了重生。

入段后的那一段停滞时期,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轻率”。在十多岁的棋手中,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年纪轻轻入段,自信满满,但是我没有能够控制好自己。从当时的对局来看,应该需要慎重考虑的地方,我却没有过多地思考,就那样随手落子。这样的情况在对局中屡屡出现。

在围棋中,有“跟着对手走”的说法。比如,对局中,对手在左边行棋,通常的话,自己应该在右边落子。但是,一般来说,看到对手在左边行棋的,虽然本来应该在右边落子,却鬼使神差地跟着对手在左边落子。这样的例子在比赛中比比皆是。我也有跟着对手走的倾向。从实际情况来看,跟着对手走非常容易进入对手的步调,无法走自己熟悉的棋路,最终输给对手。年龄小、经验不足的棋手,非常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

现在发现自己的缺点,特别是我找到自己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确定改进的目标之后,我的棋力有一定的提升。我还感觉到自己控制棋局的能力大大提升,成绩也开始呈现曲线上升之势。在迟迟不出成绩的时候,有很多人说我是“有天赋,却不够努力”。等到了有成绩之后,这样的议论也随之烟消云散。最终,我在2000年获得了国内棋战的冠军。

 

大脑控制的原则


一次清醒的认识,就能够带来很大的变化,还能让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也深深地认识到,在围棋中大脑控制是多么重要。在下围棋的时候,我在想最重要的心态是什么呢。后来,我发现最重要的心态就是不管棋局有利与否,都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

就我而言,下围棋的时候,有一定的紧张感是有积极作用的。想法,抱着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太过于平静的心态去下棋的话,很容易失去魄力,变得没有战斗力。但是,过于紧张的话,下棋就会显得僵硬,不够灵活。因此,有必要利用适当的紧张情绪来调节自己。虽然这个“适当”程度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做得好就很难得了。有时候自己内心想怎么样,但不一定能够得偿所愿。

说到底,这种方法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总结了一下大脑控制的几个原则,在这里介绍一下,在后稳重会作仔细阐述。

一是,不只是在对局前后,就是在平时也要努力做到对大脑的控制。而是,如果内心产生了动摇,不要一味的遏制,而是要加以理性的引导,使之顺其自然。三是,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被挫折打倒,要有坚韧的战斗精神。

当然,由于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什么样的心态最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保持正常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但是,上述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棋手来说是有参考价值的。在实战中对它加以运用,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原则和方法,就是大功告成了。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围棋,对于其他需要平稳心态和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来说,有这样的大脑控制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没有自信就没有胜利

 

不论是对后辈棋手,还是对弟子们,我最常说的是要有“自信”。所谓的大脑控制,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有自信。如果没有谨慎和自信,那就完全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如果没有自信,就会浑身发抖,不知道如何下棋。即使无法计算清楚,也一定要有勇气和牛劲,告诉自己“不管什么情况,我一定能赢”。

下棋的时候,一定要努力看清楚后面的变化。对局的过程中,无论如何苦苦思索,还是有看不清楚以后的变化手段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要冷静地思考,就会找到行棋的感觉的。到了那时候,就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的感觉非常正确”,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放心地在棋盘上落子。

 

老天愿意帮助他想帮助的人


如果对局中没有有把握的手段的话,不论走得好或者不好,都很难期待会有好的结果。特别是在情况不好的时候,自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果没有“今后尽自己的全力下出好棋的话,就能够赢棋”的自信的话,就很难找到逆转的机会。如果翻盘没有了希望,那就只能接受结果,然后再好好整理以下心情。但是,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也一定要抓住那根救命的稻草。只要确信自己能够在最后有翻盘的机会,并且一步棋一步棋地去争取的话,那么最后有好结果的概率就会非常高。

在不利的局面下,带着自信,并通过全力以赴赢得最后逆转机会,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对局是2005年丰田杯决赛第3局。3局2胜制的决赛,我和常昊战成1比1平。决赛的第3局将决定冠军的最后归属。从布局开始,我的形势一直非常糟糕。进入中盘后,我出现了重大失误,损失惨重。至少在中盘阶段,我已经陷入绝望,根本看不到获胜的可能。

就在这个紧要的时刻,我的脑海里充满了“这盘棋将很困难”的想法,也许这盘棋就这样结束了。我有这样的想法,即便是放弃比赛,也绝对不奇怪。但是,尽管面临这样的不利局面,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还没有到最后缴械放弃的时候。冥冥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如果坚持到底,尽全力下好最后的比赛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逆转的可能。

当然,不论我有多么大的自信,多么尽力下棋,换句话说,即便是我自己下得再好,我也不可能扭转这不利的局面。如果常昊后面下得滴水不漏的话,我根本不可能有逆转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确是收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也许是在比较乐观的局面下,常昊的反应开始迟缓,这里失误,那里出现错觉。就这样错进错处,我也就撞到了逆转的头绪。如果我有非分之想,认定“对手会出现失误”的话,那么就不可能下好棋。但是,逆转的秘密就在于对手不断地出现失误,再加上运气的成份,最终成就了我逆转的天赐良机。就像谚语所说的那样,“老天愿意帮助他想帮助的人”,我能够坚定信心,尽最大努力坚持到最后等待机会,运气也如期而至。

在这决定冠军归属的比赛中,我的确是撞上大运了。在局面有利、即将获胜的心情鬼使神差下,常昊下棋开始犹豫,甚至退缩,以致把优势一点点丧失,出现了最后的致命失误。就这样,我硬生生地把已经是常昊囊中之物的冠军奖杯从他手中抢了过来。虽然这个冠军有运气成份,但是在当时绝望的形势下,如果不抱逆转的任何希望的话,我也绝对不可能拿到这个桂冠。

 

过分的自信是毒药


有的时候也会因为过分的自信和把握,而错失重要比赛的胜利。那时2009年第13届LG杯世界棋王战决赛。我的对手是古力九段。当时,古力连续获得了丰田杯、富士通杯、春兰杯等三项世界冠军,气势冲天。这样的气势好像超过了单纯的围棋实力的力量。我当时也不知道他哪里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甚至感觉到我的气势有些退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我完全没有在其他棋战决赛时拥有的必需的信心,在心底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就这样,我第一局以完败而告终。

首局失利后,我想了很多。这盘棋没有下好的原因不只是实力问题,或者是状态问题。与其他时候相比,我坐在棋盘前没有自信,也不确定自己能够赢棋。因此,在进入第2局比赛之前,我花费了很大的力量来对大脑进行控制,努力找回自信,以达到最佳的对局状态。

但是,我花那么大的精力找回自信,却在第2局比赛中起到了反作用。布局阶段,我的形势不错。到了中盘阶段,由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棋局一瞬间分崩离析了。现在想一想,如果当初能够再慎重一些,注意一些,是绝对不会出现那样的超级简单的失误。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我也是因为太过于自信,反而没有慎重地计算,却草率地落子。

有些事情就应该顺其自然。就比如蔬菜,与其在温室里人工条件下进行种植,还不如让它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味道好,营养也丰富。对大脑的控制的道理也一样。在输掉比赛、失去自信心的情况下,如果硬是要找回自信的话,就会产生过分的自信,行棋草率。虽然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下棋,但也不可能任何时候都能够按照内心所想行事。

无论是坐在棋盘前,还是远离棋盘,都要常常保持心态的稳定,不管对手是谁,气势有多么盛,都不要觉得不自在,一定要有信心。短时间内硬要培养起来的自信反而成为一种毒药,给自己留下深刻的教训。这也许就是我错失冠军换来的教训吧。

 

最想跟后辈们说的话

 

我13岁入段的时候,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围棋界,都对我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就入段年龄来说,我仅次于曹薰铉和李昌镐,所以有了“天才少年棋手”的美誉。就连围棋爱好者也认为我能够成就让围棋界惊叹的成果。但是,由于没有能够取得耀眼的成绩,人们对我寄予的期望也逐渐变成了失望。虽然入段第一年7胜7负的成绩还不错,但是直到18岁之前,我始终也没有能够有所建树。不论是家人,还是我的教练们看到我一蹶不振的样子,都替我感觉到很着急。

于是有人评价我:“虽然围棋天赋异于常人,但不是很努力。”情况的确如此。因为在我身边的人看来,我没有用心去学习,去钻研。他们没有看到我坐在棋盘前专心看棋谱,也没有看到我对围棋进行深入研究。人人都相信我有围棋天赋,却只看到了我游手好闲的一面。

 

努力派、学习派


虽然入段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我绝对不同意大家说我“不努力”。我不是坐在棋盘前埋头学习、研究类型的棋手。其实,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的头脑里总是在思考围棋。从这一点来说,我应该属于研究类型的棋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的研究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小时候,我还不够成熟,胜负欲望不够强烈,但绝对不是因为我不进行研究,才没有出成绩的。现在,我仍然坚持过去的风格,却出了成绩。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太在意周围的人批评我不努力,我也担心不符合我的性格。因此,我要是想其他棋手一样花大量的时间坐在棋盘前研究棋谱,走努力派、学习派的路线的话,估计只会引起逆向效应。因此,即便是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也没有对自己丧失信心和信赖。我也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并且慢慢地出了成绩。于是,我就相信自己的风格更适合自己。就像所有的棋手都有自己的风格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一定要适合自己,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如果使用的方法不适合自己,那么就不会集中注意力,无论花费多少时间,也不会有效果,甚至最后产生逆反心理,丧失下围棋的兴趣。

当然,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最佳风格路线的话,也可以模仿其他成功的案例,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一旦形成适合自己的风格,或者感觉到其他人的风格不适合自己的话,千万不要被周围的人和议论左右。

从正在学习的学生,或者新锐棋手的情况来看,总有遗憾的部分存在。与他人相比有优点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看到自己的特别之处,没有相信自己能自成一派,反而会选择模仿他人的路线。这样以来,他们就会慢慢地“丧失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与他人相比的不同之处正式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是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动力。不管别人怎么样,我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如果这样的话,就能够鼓起勇气,培养自信,并一直坚持到底。

这个道理不只局限于围棋领域。不论在什么领域,无论是学习的方法,或者是做事的方法,每一个人都明显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这个时候,就会有“我为什么不一样”的不安心理,但最好不要硬生生的迎合他人,亦步亦趋。“我没有错,只是与他人不同。我与他人不同正是我的特别之处。”有了这样的自信,自己就能够心安理得。虽然周围的人比较介意你是否能出成绩,使你加倍努力钻研是一件好事,但最重要的还是最培养起自信心。

一般来说,人们都是从表面现象进行判断。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就我个人来说,我坚守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好成绩。因此,那些认为我“不够努力”的人最终不得不改口说,“他的确有围棋天赋,也的确与众不同”。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成绩是坚持不懈地走自己的风格路线,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

 

标新立异才能够成为顶尖棋手


任何人都有成绩好的时候,也有成绩差的时候。不管是新锐棋手,还是顶尖棋手,都同样面临这样的境况。也有人某几个月是低谷徘徊期,然后会慢慢迎来高潮爆发期。对于研究生来说,参加正式比赛的机会少,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起伏。近年来,研究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成绩的好坏也让他们经历亦喜亦悲的煎熬。

例如,三四个月内在研究生联赛中没有好成绩的话,就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对自己的李璐和方法不信任的话,会产生一定的动摇。他们有的会改变行棋的风格,也有的会变换学习的方法。经过这样或者那样的尝试,有些人的成绩会好起来。但这也只能是暂时解除内心的不安。从长期来看,为了追求当下的成绩,而随意改变自己的风格,得不偿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味的追随他人的所思所想,运用他人的方式方法,最终是很难成为顶尖棋手的。但这也并不是完全否定模仿他人能够成为顶尖棋手的概率的存在。要知道模仿他人是成为顶尖棋手最困难的一条道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条道路上与你竞争。到了周末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有的人喜欢走大家都愿意走的高速公路,以便打发打把大把的无聊时间,也有得人会另辟蹊径,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以便尽早到达目的地。都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无疑也是通向顶尖棋手行列的一条捷径。

人们对李昌镐九段的棋评价说:“虽然没有特殊的手段,但计算精准,官子能力强。”李昌镐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能够找到其他人都看不到的手段。此外,李昌镐的形势判断和计算能力也超强。从李昌镐的对局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其他人都看不到的手段不胜枚举。也许是他的手段不够华丽,所以大家都没有看入眼。很多时候,大家都惊诧:“怎么会有这样的手段呢?是怎么想到的呢?”

懂围棋的人,会觉得李昌镐的手段让人叫绝。不懂围棋的人,看到这样的手段,绝对无法理解这其中的特别和了不起之处。就连职业棋手有得时候也会在细细琢磨完李昌镐的一手棋的妙味之后,猛地一拍大腿,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仔细推敲以后,越是人们难以理解的手段,越会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奥妙,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手段。

虽然不是特别了解李昌镐九段,但他的学习方法很明显异于常人。他对围棋的理解和行棋的思路也与其他棋手不一样,具有特别之处。也许是由于他的稳定的特征更胜于华丽的色彩,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李昌镐的围棋不够特别。在分析李昌镐成功秘诀问题上,以前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个“学习狂人”。足够的努力的确能够成为顶尖的棋手,这是大实话。但必须有足够的集中注意力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顶尖棋手。要说成为顶尖棋手的秘诀,其根本之根本就是努力和集中注意力。

难道这就是成为顶尖棋手的全部吗?难道说那些没有能够成为顶尖棋手的人就不努力,是懒虫吗?其实那些没有成为顶尖棋手的人,有很多人是非常努力的。既然没有人不想成为顶尖棋手,那么他们怎么会没有得偿所愿呢?

最顶尖棋手和千年老二之间的差异就如同一张薄纸,但其中必然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充满自信的个性和坚持不断发展自己的风格类型,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都要相信自己并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够最终成为顶尖棋手。既然是顶尖棋手,就明显有与其他棋手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只是有的人这方便外露,而有的人是不愿意外露的。

 

内心里与不速之客的战争

 

围棋就是有明确对手的战斗。如果不是特殊的一男一女的混双比赛,那就是一对一的决斗。但是,每一个人的对手绝对不知是坐在棋盘对面的对手。虽然棋盘对面坐着的棋手是我最大的对手,但我非常确定地感觉到在我和对手之间还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对手”。那时让我非常头痛,在我脑海里让我挥之不去的“对手”。在围棋比赛中,我们常常会说“在和自己战斗”的话。因此,围棋被称作“智力体育”。

 

自然而然地接受为期比赛中产生的杂念


职业棋手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围棋比赛中经常会有一些与围棋无关的杂念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出来。这些杂念绝对不是在陷入深深的苦恼之时才会出现的。有的时候会有“比赛结束之后,晚上吃什么”,“回家的时候给女儿买什么”之类的突如其来的杂念。虽然说在世界棋战的决赛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杂念的话,绝对是荒唐透顶的,但是实际上,在重要对局中有时候真的会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杂念出现。

如果真的有什么办法把这种荒唐杂念消除在萌芽状态的话,那将会令人千恩万谢,感激不尽。但是,在重要对局中,要想从根本上根除产生这种意料不到的杂念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进行事先预防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这需要有退而求其次的对策。杂念产生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办法。如果是职业棋手的话,由于各自的性格不同,会选择比较符合自己性格的方法。就我个人来说,与其费尽心机地想要根除这种杂念的产生,还不如去考虑如果应对已经出现在脑海里的杂念。“如果今天赢棋,那我就去吃腌肥肉,喝一杯烧酒”,或者是“比赛结束之后,打电话给女儿,问她想要什么东西”。这样富有技巧的处理,就可以消除杂念给对局带来的影响。

如果脑海里产生了杂念,那么就要顺应这种心灵的感应,可以暂时地把杂念搁置在一边。但是,如果出现了“现在是应该想一想我生辰八字好不好的时候,还是到了需要把精力集中到对局中来的时候”之类的自责的想法,一边为杂念所干扰,苦不堪言的话,那么就会被这样的想法束缚着大脑,杂念挥之不去。结果,自己内心动摇,无法正正当当、中规中矩地去下棋。这个时候,就应该想流水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挡,都要顺应变化,继续向前奔流,继续不动声色地对局,不让其他人发现自己的思想波动。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由于脑海里出现杂念而崩溃,令我铭心刻骨的一次经历就是2001年第5届LG杯棋王战5番棋决赛第3局。当时,我在5番棋的决赛中取得了2比0的领先优势,夺冠气势冲天。只要在后3局比赛中取得一次胜利,我就能够拿职业生涯第一个世界冠军。第3局一开始,形势对我非常有利。进入终盘阶段,我占据压倒性优势,第一个世界冠军似乎唾手可得。

就在这个紧急关头,我的脑海里慢慢出现了杂念。

“我终于要品尝到世界冠军的滋味了。”由于这样的想法在脑海里不断地闪现,我的心跳开始加速。我的对手是谁啊,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九段。面对这么强大的对手,我能够3比0零封李昌镐夺冠,内心应该会有多么激动啊。我当时内心的狂喜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于是,各式各样的想法开始一下子涌现出来,占据了大脑的空间。

“如果夺冠,怎么样?”
“奖金是多少?”
“举办记者招待会的时候,记者会问什么?我应该如何回答呢?”

父亲、母亲、哥哥、姐姐、教练、朋友等,所有人的面孔都浮现在我眼前。脑海里储存的所有记忆如同西洋景一样非常清晰,一遍一遍地播放着。这些杂念逐渐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海啸,把我淹没。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想法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无论对于哪一位职业棋手来说,眼看着世界冠军即将被揽入怀中,又有谁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呢?就算是在深山老林里面修炼了几十年的人,恐怕也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激动心情。这里需要说的是,面对脑海里出现的西洋景一样的杂念,如何应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现在,出现这样的杂念的时候,我会坦然地接受它。局势已经对我非常有利了,即便是杂念浪费了我一定的时间,我也应该把它清除出大脑之后,把精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对局中。

但是,我当时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成熟的心态来对待这不请自来的杂念。“我这是怎么了。我现在都在想些什么啊?这样肯定不行。必须把精力集中在棋盘上。”我当时非常焦虑,一直在想办法清除这样的杂念。我越是使尽浑身解数来摆脱杂念的干扰,越是无法调动起自己的能动性。

就这样,我被杂念死死地缠住,精力也不能够完全集中到对局中。我也不知道自己后来到底是怎么下的棋,头脑一片混乱,完全没有了应有的章法。一会儿这里出现了失误,一会儿那里出现了错觉,就这样一败涂地,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把夺取冠军之局胜利的希望拱手让给对方。

当时,我想:“有这样的想法正常,没关系。”“只要给我一定的时间,我会重新站起来,在下一次对局中打起十二分精神。”越是过分地想排解这种苦恼,否认失利带来的影响,越会让这样的杂念在脑海里像阴云一样无法散去,最终产生最坏的结果,完全没有了行棋的章法。虽然那一次的失误历历在目,让我备感遗憾,但是给我留下了如何对待内心里意外产生的杂念,不让其对我产生不良影响的教训。

 

给自己一些反省的时间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后悔的事情。如果回忆过去的话,后悔的事情是很多的。就拿今天一天所做的事情来说,也有很多让自己感觉到后悔的地方。

围棋比赛也是这样。如果比赛中没有出现让自己后悔的下法的话,那么不管这盘棋是输,还是赢,都将是名局中的名局。但是,不管是过去,是现在,还是将来,不可能不出现让自己完全能后悔的下法。如果说是围棋之神,那就另当别论了,结果只有神知道。

在围棋比赛中,棋手下每一步棋的时候,都会认为这手棋是最佳选择。但经过机会和较量之后,有时候才会突然清醒过来,“不应该这样下啊。”到了这样的时候,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棋手并不把这手棋看成是失误,而会采取委婉的处理方法,告诉自己今后要更加小心。如果对于在比赛中出现的失误感到自责,过于在意、敏感的话,那么会对以后的比赛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不要把过去的事情太放在心上。

但是,如果对自己的失误过于轻描淡写的话,那么就会印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样的话,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以后的比赛造成影响。因此,比赛结束后,有“什么地方做错了”的感觉的时候,不要一带而过,不要尽快忘掉,而应该给自己一些发自内心的反省时间,检讨自己的失误。此外,要仔细想一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什么最佳应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在进行了这样的反省之后,确定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就能在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形时把注意力集中起来,避免犯错误。

关于如何处理在比赛中由内心的杂念引起的多种突发状况的问题,不可能有一个所有人都通用的答案。正如“对于甲来说是良药,对于乙来说是毒药”这样的谚语一样,特别适合这个人的方法,如果用在别人身上反而会得到不好的效果。要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就必须有一定的经历,犯一定的错误,然后进行总结、提高。在围棋比赛中,失误或者失利是常有的事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失误或者失利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学到了什么东西,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其意义和价值都超过了胜负本身。

 

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最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消除紧张情绪”。
人们认为在素有高度紧张的大脑战争之称的围棋比赛中,不会积累紧张情绪;而只有在面临压力巨大的重要比赛的时候,或者是输掉重要比赛的时候,尤其是在胜利即将到手却被对手逆转的时候,才会有情绪。在围棋比赛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紧张的氛围中保持心态的平稳。人们对于以围棋为生的“李世石式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非常感兴趣。

 

与消除紧张情绪相比,更应该注重预防


事实上,没有什么消除紧张情绪的最佳方法。因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未病先预”,即在紧张情绪产生之前要做好预防。如果非要给消除紧张情绪找一个方法,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留下制造紧张情绪的头绪”。当然,在面对重要比赛的时候,人人都不可避免地背上压力和负担的包袱。如果是在5番棋的决赛中战成2比2的话,那么在决赛的第5局之前,一进入对局现场,就会感觉到很焦虑,产生紧张情绪。这里所谓的紧张情绪不完全是来自压力。

但是,一旦进入比赛现场,坐在棋盘前,就会这样想:“我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比赛等我去参加。即使这盘棋输了,难道天就塌下来了吗?说到底,这只是一盘棋而已。”“今天的比赛输了,丢掉了冠军,我坐的地板也不会塌陷下去。我明年还有机会争夺冠军。即使不能够争夺这个冠军,还可以争夺其他棋战的冠军。”

只要这样一想的话,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即使是要输棋的时候,也要这样去想。有时候,我们会想“这棋不行了”。这样一想的话,你就开始被这种不良的心情所左右。

“这手棋应该这么下。我为什么没看见呢?”

等到有这样的后悔的想法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当脑海里出现这样的后悔和自责的想法的时候,一定要把情绪引导到合理的思维模式中。

“反正已经输掉了比赛。现在再后悔有什么用,什么也改变不了。我的自责就等于是向对手示弱、退让。下一盘棋一定要好好地下。”

有了这样的想法,内心就会很平静。虽然尽一切努力去争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旦出现胜负不可逆转的情况,放弃无谓的纠结,承认并接受现实是最佳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是到了比赛结束,也没有什么特别适当的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一旦从对局现场出来,一定要把之前积累的紧张情绪搁置在棋盘上。可以和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心情愉快地喝一杯酒,也可以直接回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一定要记住,围棋比赛只有胜利和失败,不应该再有其他附加因素存在。

由于围棋比赛中需要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体力消耗非常巨大。因此,很多人对于棋手的体力管理秘诀也是非常好奇的。虽然说实话会让大家感觉到非常失望,但实话实说,的确没有什么所谓特别的“体力管理秘诀”可言。如果喜欢登山的话,在闲暇的时候可以去登山。如果喜欢其他的运动方式的话,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放松和锻炼的方式。

有时候会有人问道兴趣、爱好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一样难以回答。

“不下围棋的时候,会对什么事情比较关心?”每当这个时候,我感觉很难回答。
最近,还有人问:“你现在有没有比较关注的事情?”

大部分情况下,我都不会回答。因为有得人喜欢打高尔夫球,也有的人会喜欢骑自行车,或者钓鱼之类的休闲运动。

结婚以后,的确有一个新鲜事物让我比较关心。那就是理财。但是,只要结婚成家的话,人人都会对理财比较关心。所以这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实话,以围棋为生的职业棋手,对于绝大部分其他领域来说都是门外汉。

从小时候起,我的目标就是成为职业棋手。我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基本上都是围棋。因此,我对于围棋之外的其他事情基本上都不是很在行。虽然小时候为了实现理想目标,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某一个领域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有机会去体验其他领域,能够解决好自己遇到的难题,那才是最好的成长过程。由于棋手的世界只有黑白世界,所以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有一种愚笨的感觉。我想从小时候起和我一样只掘一口井,只在某一个领域里有所作为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与紧张情绪相比,赛前更多的是不安心情


小时候,我从没有感觉到坐在棋盘面前会有什么大的压力和负担。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我再坐在棋盘前,的确感觉心情与过去有所不同。但是,在比赛的前一段,或者是进入对局现场之前,知道坐在棋盘前,在某一段时间内,内心会有一定的不安。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和负担。从整个精神状况来看,这种不安的情绪的确很奥妙。这是一种压力和期待的混合情绪,感觉今天好像要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一样。但说实话,更多的是一种一定不能输的压力存在。因此,在比赛的前一天,最好进行一些场景模拟训练。在入睡之前,要用“无条件赢棋”的自我催眠方法让自己入眠。第二天起床,就会充满自信,感觉今天一定能够赢一样。

在重要比赛之前,也会有睡不着觉的时候。不管是下围棋也好,还是明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好,无论是什么人,都很难像过去那样安然入睡。这也不是说睡眠不足,或者是完全让自己全无状态的程度,而是要比平时的睡眠少两三个小时。如果在重要比赛之前睡眠不足,或者是因为睡眠完全失去状态的话,我也不可能取得目前这样的成绩。

当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一切和平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由于是重要比赛,所以绝对不能够像其他时候那样,表情更凝固、更严肃,一定要让人感觉到就像是到公司上班一样。妻子也知道这是一场重要的比赛,所以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嘱咐。虽然内心会感觉到蛮紧张的,但是表面至少要不动声色。

为了调整比赛的状态,也没觉得有什么为难的。事实上,所谓的“状态调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到底怎么做才能够调整好状态,我也不知道。也会有一些忌讳,比如不吃海产品之类的,尤其是不要吃容易坏肚子的饮食。我虽然是在海岛上长大,平时非常喜欢吃海产品,但是在比赛的前后,海产品却是我特别需要回避的食品。我想在面临重大事情的时候,人们都会有这样或着那样的想法吧。

也许有人看到我外表,或者行动的时候,会说:“怎么回事啊。马上就要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怎么这么不上心啊。”但是,说到底,这也是大家看到的一种表面现象,在我的内心却满是复杂、奇妙的好奇和不安。

 

职业棋手也是吃青春饭的

 

人一旦上了年纪,如果说有所损失的话,那么也一定有所获得。演员年纪大了以后,虽然会失去年轻时候的美貌,却练就了一身娴熟的演技。运动员上了年纪之后,虽然体力会下降,但是他们的竞技技术更加老练。职业棋手也一样,不可能抗拒自然法则。棋手年龄变大,也会有得有失。

 

自信心降低,危机管理能力提高


在比赛中,谁也不可能给参赛棋手帮上忙。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相信谁呢?是不是期待对手出现失误呢?但说到底,最终值得信任的人是自己。

即便是情况很糟糕,也一定要相信自己。“虽然情况不妙,但一定要全力以赴。这次一定要下一盘完美的棋。”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一定会赢。对手也不是神仙,也会出现失误。即使棋局的趋势不太好,也不要动摇、丧失自信。对手绝对不可能永远没有失误。如果没有了自信,那就很难成为顶尖棋手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担心的东西就越多,会变得小心谨慎,甚至担惊受怕。因为人们对所有的一切情况都已经心知肚明了。小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情况却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了,人们开始对一盘棋或者一手棋特别在意,感觉责任重大。另外,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成功。如果回味一下成功和失败的话,人们往往对失败更恐惧。这是人们最为自然的一种心理,对于失败的记忆反而更长久。所以一旦失误的经验越积累越多,变得小心谨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遇到某种情况的时候,也会想:“以前遇到这种局面的时候,好好的一盘棋也输掉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这场比赛就应该结束了。如果不结束,反而会让自己麻烦不断。其实如果计算精确的话,本来是能够赢一盘棋。如果计算失误的话,那就只能当作一次失利的体验。一旦有了这样的经历,就会害怕有第二次体验。相信自己,就应该结束。如果不结束,就可能导致被逆转失利。这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败了。

我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小的时候,我对于失败是没有任何恐惧的。
“能够结束的时候,还不结束的话,还能干什么啊。”

直到2003年之前,我的确就是这样的心理。当然,现在我还是抱有这样的想法下围棋。至少要尽可能地努力这样去下棋。“应该结束的时候结束”虽然感觉是比较正常的,但是我发现自己现在的确比以前小心谨慎多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有很多时候是在自信满满的情况下,最终以失利告终。

我只能摇着头说:“以前就这样输掉了……”随着年龄一岁岁增长,我的心里也渐渐强大起来。

当然,通过成功和失败也得到一些好处。我的危机管理能力不知不觉地好起来。以前,遇到与我希望的风格不相符的棋,或者是局势不利的话,我很容易崩溃。例如,有时候形势不错,却出现莫名其妙的失误,形势急转直下。如果在以前,我十有八九会崩溃得稀里哗啦的。

李昌镐九段的最大优点之一就在这方面。即使是出现失误,形势变得不利,李昌镐九段也从来不动声色,不为所动。因此,李昌镐九段有“石佛”的绰号。相反,我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了。因为我成熟了。

即使局势非常不利,无法挽回,或者是出现重大失误,变得极其被动,也要告诉自己:“失误?不管它,要好好地用心下棋。从现在起努力,一切还来得及。”最终,我竟然还是赢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小时候下得好,以后也会下得更好。

即使是未能按照自己的风格行棋,但也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坦然接受。
“这就是一盘棋。尽自己最大努力下就好。我非得按照自己的风格才能够下好棋吗?”

虽然我非常喜欢自己的围棋风格,但是毕竟棋盘上的事情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因此对手不可能迎合我的思路来下棋。我也绝对不可能自始自终引导对手完全照我的意愿去行棋。以前,如果棋局没有走入我的调子,我还会很难受。我经常自责说:“为什么会这样下棋?这不是我下得围棋……”现在回头想一想,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不会那么苦恼,而会笑一笑告诉自己要用心去下棋。

 

年龄增长后的失与得


年轻的时候也好,年长以后也好,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就成功的棋手来看,他们大都是10岁出头入段,并且在围棋界有所建树。如果在最初的几年里不出成绩的话,那么最快会在十几岁,最晚会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虽然这有经验不足、实力不强的原因,但是除了实力不济之外,还有很多缺点。

小的时候,棋手的创意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无穷无尽的。据说,孩子们想象的事情就像是早已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样,他们创造出了许多成年棋手无法想象的、突发奇想的手段,这是年轻棋手的优点。但是,这样的优点却没有能够给他们带来好的成绩,那肯定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一旦状态不稳定,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生动摇。大部分棋手如果没有按照自己的风格下棋,就很容易在心理战上处于下风,并最终败北。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候那种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就慢慢减弱。虽然这些优点消失了,但稳定性差、容易动摇的缺点也被克服掉了不少。年龄的增长,有加分作用,也有减分作用。如果两者之和仍是加分,那么就会出成绩。20岁出头,这种加分效应应往呈大幅度上升曲线。到了我这个年龄,这种加分因素还是会增加的。无论如何,虽然小时候的优点在慢慢消失,但是与之相应缺点也会减少,这会给棋手带来好状态。

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应该克服的缺点都克服掉了,只剩下优点减少了。无论是想象力,还是注意力都开始减弱。即使是再努力集中注意力,效率也只有年轻时的30%。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抓住流逝的岁月。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使这个下降曲线下降的速度越缓越好。

 

围棋是下了以后才明白

 

老虎死了以后会留皮。围棋比赛结束以后会留下棋谱。拿着棋谱,可以对过去的对局进行复盘研究。那么,是不是只要看到棋谱,就能够彻彻底底地理解围棋呢?如果想了解一个棋手的棋,并加以研究的话,是不是只要用心揣摩棋谱就可以了呢?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只看棋谱学棋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棋手到底是什么样的棋风类型、对局时的情景和棋手所属的流派问题,只有通过对局才能够掌握。

 

棋谱中无法完全体现的“流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日本棋手是有“韩国杀手”之称的依田纪基九段。虽然有人说“他是日本围棋的最后希望”,但是依田纪基九段到如今也没有能够在世界棋坛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与他一起走向没落的还有日本围棋。

依田纪基九段看成是“韩国围棋杀手”的时候,我对他的棋还知道甚少。由于我没有机会与依田纪基九段对局,所以我也只能从他留下的棋谱中试图去了解他。依田纪基九段的棋非常了不起,经常会走一间跳、尖等,并且还能够赢棋。由于我只能从棋谱中了解依田纪基,所以坦率地说,我常常质疑“这是什么呀”。我非常自满地说:“如果是我下这棋,我绝对能赢。”

但是,与依田纪基九段有过很多次对局的李昌镐九段则有不同的感觉。截至2000年,李昌镐与依田纪基的对局成绩大大落后,所以依田纪基的棋绝对有其过人之处。

但是,我不相信这样的结论。“那就进行一次复盘研究吧。”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和依田纪基九段在比赛中相遇。和他对局后,我有一种感觉,“这真的不是闹着玩的”。想依田纪基那样去战斗,并最终赢棋才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可怕的方法。走一间跳、尖等赢棋是棋手的最高境界。

依田纪基喜欢走简单的棋。只要能够以最简单的方法赢棋,他绝对不会选择令人头痛的复杂变化。相反,作为他的对手,肯定会感觉到很难受,不好对付。随着棋局的展开,依田纪基的棋让他的对手感觉越来越强势,无法寻找到突破点,无论怎么行棋都不能够令人满意。

依田纪基的棋让人感叹“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棋啊”。进入21世纪之初,我与依田纪基有过多次对局。看一看棋谱就知道我的棋下得有多么可笑,我骄傲自满的坚固城墙轰然倒塌。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的确告我一筹”。不仅如此,依田纪基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流派。如果不与他对局,仅仅从棋谱上研究是很难理解完整的依田纪基流的。

与依田纪基对局以后,所有的人都会感觉到他是当今围棋界最顶尖的棋手之一。虽然我与依田纪基的战绩是3胜1负,但从内容上来看,我完全应该是1胜3负。从年龄上来看,依田纪基生于1966年,我生于1983年。这17岁的差距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局限。

 

到了40岁还能够保持顶尖水平


既然说到年龄,我再来说一说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运动员年龄增大,身体状态就会慢慢呈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规律。对于大部分职业运动员,一旦过了35岁,竞争力就会下降。如果超过了40岁,就很难在体育界立足了。

就围棋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围棋是坐着的智力运动项目,与其他身体接触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相比,似乎年龄的问题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围棋与年龄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虽然每个人存在一定的、不同的差异,但是过了40岁以后,下棋普遍地感觉非常困难。对于过了50岁年龄还能够夺取世界冠军的曹薰铉九段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超越了人类的极限,在围棋界很难再找出第二个。我敢断言,要说哪一位棋手将来能够打破他的记录的话,我认为唯一的可能应该是李昌镐九段。虽然李昌镐九段现在还没有打破他的记录,但是届时年龄超过了40、50岁,还能够保持现在的顶尖实力的棋手,应该只有李昌镐九段。

从过去的情况看来,棋手过了40岁以后,就没有足够的信心来保持自己的棋力。至于50岁的老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到了40岁的时候还能够算得上顶尖棋手的,我想我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如果那样的话,我就可以自豪地对任何人说我的围棋人生非常成功。

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我到了40岁,还能够算得上顶尖棋手。我是一个成功的棋手,是一个一流的棋手。”

当然了,我这样说并不等于我的职业生涯一定要子啊40岁的时候结束。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等我当上老爷爷之后还会继续下围棋的。如果到了40岁的时候,我还能够保持现在的状态和水平,那么我将为此感到非常的骄傲、自豪。虽然以后的成绩会慢慢下降,但是我也不会说“因为年龄的原因才会这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之类的话,来为自己进行辩解。

对于20、30岁能够下出非常出色的围棋的棋手来说,如果过了40岁以后棋力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爱好者们肯定会感到遗憾。但是,这是人类生存变化、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生理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明星退出历史舞台,会有新的明星诞生。

年纪大的棋手慢慢地从顶尖行列中退出的话,新崛起的年轻棋手就会在通向顶尖棋手的道路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同样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也许会在某个时间从现在的位置上退却。我希望在过了40岁以后,我还能够下出非常出色的棋,能够自豪的说“我的围棋人生非常成功”。

 

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意义

 

自2004年起,我开始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与韩国的诸多棋战、韩国联赛,以及世界棋战相比,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绝对毫不逊色。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之后,我不得不往返于韩国和中国之间,承受着这紧张的比赛日程。2010年,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我退出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但是在此之前,我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在韩国和中国之间坐飞机就像乘公共汽车一样,是家常便饭。

 

读秒一样紧张的日程安排


说实话,2009年是我最困难、最劳累的一年。由于日程过于紧张,再加上积劳成疾,我的身体感觉有些吃不消。休职之前,我一年要下100多盘棋。

由于韩国围棋联赛有特殊的直播要求,所以每次比赛都是晚上7点至9点进行。正因为如此,我的体力负担很大,有些透支。再加上还要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所以我的日程安排可以用围棋比赛中紧张的读秒来形容。

例如,在中国贵州下完比赛后,我必须在第二天早晨4、5点钟乘车触发,两个小时之后到达机场。经过2小时40分钟的飞行之后,我到达仁川机场(由于没有直航的飞机,我还得到北京转机)。从仁川机场到韩国棋院,乘车也需要一两个小时。接下来,我还要参加比赛。这节奏紧张的日程安排如同读秒一样,让我一直有种脚够不着地的感觉。

在韩国,我要参加棋战的预选赛。比赛结束的当天,我还得飞往中国,参加第二天的比赛。中国的比赛结束之后,我又得马上飞回韩国,参加下一轮预选赛。

由于我的日程紧张,在某一项棋战的决赛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这项棋战就是韩国国内最高棋战之一,所以我必须倾尽全力下好这盘棋。但是,我第二天还要参加中国甲级围棋联赛的比赛。如果我当天不能够乘坐最后的航班到中国,那么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对局我只能放弃。我的内心非常着急,所以比赛时我精神恍惚,行棋速度也是超常的快。我记不清楚当天的比赛是如何进行的,头脑一直是懵里懵懂的。结果到了机场,距离飞机起飞的时间也差不多了。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韩国的比赛日程已经很紧张了。既然觉得这样紧张的日程安排令人窒息,那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呢?

我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自然有我的理由。

抛开巨额的出场费不说,我参加中国围棋联赛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规模巨大,是韩国围棋联赛的两倍左右。此外,为了适应比赛的直播要求,韩国联赛采用的比赛方式是没有用时的超快棋。但是,中国围甲的比赛基本上是每方2小时40分钟的慢棋,与世界棋战的用时比较近似。还有就是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对于围棋的学习和棋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在一些世界棋战中有机会与中国棋手交锋,但是如果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话,那么我就能够积累更多与中国棋手较量的经验。因此,为了我的实力增长,我是不会轻易放弃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机会的。如果说这一切都是为了钱的话,那么我也不可能去经受这样的劳累奔,奔命似的来回穿梭,这么执着地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了。

 

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把我从低迷状态中救出


我之所以对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这么钟情,最大的理由就是在这里找到了我成长的机会,并且从中获得了很多东西,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层次。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我陷入了职业生涯的最低迷时期。与其说是状态低迷,还不如说是我比较懒惰更恰当。2003年,我在第5届LG被世界棋王战中战胜了犹如难以逾越的大山一样的李昌镐九段,获得了冠军。之后,我又获得了富士通杯冠军。随着成绩的取得,我的骄傲自满心理也膨胀到了顶点。

现在仔细想一想,这样荒唐的心理真让我有口难辨,苦不堪言。但是,在当时,“我是世界最顶尖棋手”的想法一直支配着我的大脑思维。如果精神懈怠的话,那么这种不良情绪立即就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了。

获得富士通杯冠军之后,我有些忘乎所以了。平时,我的胜率保持在70%左右。但到了2003年末,我的胜率只有区区50%。50%左右的胜率不可能保证我取得什么像样的成绩。如同从天堂到地域一样,我彻头彻尾地陷入了低迷状态。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从2004年开始参加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我的确从方方面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与韩国完全不同的一个过度,我收敛起骄傲自满的心态,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并最终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如果说从2005年开始我迎来了出成绩的转折点的话,那么功劳自然就应该算在我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上。对于职业棋手来说,一旦出现了低迷状态,就很容易长时间持续低迷。有的棋手甚至再也无法摆脱这种低迷状态,最终放弃围棋。借助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机会,我彻底拜托了这种危机深重的状态,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由于我当时状态比较低迷,所以在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第一年并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是,在新的环境里,我慢慢熟悉了中国棋手的特殊风格。这也更加丰富了我的围棋风格。至今,我仍然对当时要请我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贵州队感激不尽。

在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我学到了在韩国绝对学不到的东西。虽然语言上表达起来比较困难,但是韩国棋手和中国棋手之间的确存在风格上的差异,即棋风有所不同。至于和他们对局的时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很难准确地描述。这只有通过实战才能体会出来,也就是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这样的体验,我明白了包括棋感在内的很多东西。这是在世界棋战中很难找到的一种感觉和体验。

通过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我的围棋风格渐渐成熟。我吸收了他们棋风的有点,也使我的棋风具备了多样性。总之一句话,我在中国学到了韩国学不到的东西。我也明显地感觉到了我的成长和进步。对于职业棋手来说,谁愿意轻易错过这走向成为顶尖职业棋手道路的机会呢?

当然,由于我是韩国棋手,所以对于韩国围棋爱好者、我所述的棋队和我的赞助商来说,我更应该集中精力参加韩国的棋战和韩国围棋联赛,取得好成绩。但是,如果进行换位思考的话,我在中国学习到很多东西,提高了棋力,将来能在世界棋战中战胜更多的中国棋手,也正是韩国围棋界所希望看到的结果。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棋坛形成了韩国和中国并驾齐驱的两抢相争之势,那么韩国围棋界也就要更加需要我这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棋手。

最近,有很多韩国职业棋手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2010年,李昌镐九段登录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目前,中国围棋联赛有三级,即甲级、乙级和丙级。我从2004年起参加中国围棋联赛最高级别的甲级联赛。

如果从日程安排来考虑,参加中国围棋乙级联赛最为便利。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赛程很长,比赛之间的间隔也很长。所以没参加一轮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对局,我都得在韩国和中国之间往返一次,耗费大量的体力和财力。参加中国围棋乙级联赛就很简单,一个赛季下7盘棋,并且是在11天之内的短时间里完成,相对集中,不会感觉到拖累。就收入而言,参加乙级联赛的收入也不见得比参加甲级联赛的少。因为每一支参加乙级联赛的棋队的目标都是为了升上甲级。因此,棋队的资金投入也不亚于甲级联赛的投入。

我之所以坚持参加甲级联赛,主要是我认为参加甲级联赛更好。虽然一年内要在韩国和中国之间往返10次左右,会产生日程撒谎能够的冲突,给体能带来较大的负担,但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参赛棋手都是中国水平最高的。这对于我提高自己实力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有些爱好者会很好奇,不知道“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为什么不参加甲级联赛,反而选择乙级联赛。事实上,对于李昌镐来说,不论参加的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还是乙级联赛,并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即使李昌镐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也很难说就一定能够让李昌镐式的围棋风格得到提升。因为李昌镐已经快40岁了,国内的比赛日程已经非常紧张了。如果再参加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的话,那么李昌镐将不可避免地在韩国和中国之间往返奔波,会给体力带来一些负担。在中国围棋乙级联赛中,也有很多优秀棋手,整体实力与甲级联赛相比并没有巨大的落差。因此,我认为参加中国围棋乙级联赛对于李昌镐调整状态、转换环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逆战路李世石自传(二)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西安棋院 | 棋院论坛 | 学棋天地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西安棋院 地址:融鑫路3号自力大厦6楼 技术支持:恒星天泰